着眼建设高水平军事科研机构打造高素质军事科研人才方阵
——军事科学院重构重塑以来人才建设综述
军事科学院重构重塑以来,认真贯彻习主席关于人才强军重要指示精神,忠实践行习主席训词,始终把人才当作最大优势来涵养、最大资源来开发、最大家业来经营,坚持大范围选才、大思路育才、大气魄用才,高素质军事科研人才方阵已经聚优成势,形成以28位两院院士领衔的专业技术人才科研巨阵。
主要做法和成绩
一、坚持党委管才,切实把准人才强院方向。适应新时代使命任务要求,坚持党管人才,加强前瞻谋划,做到发展有方向、长期有规划、阶段有目标。靠主席训词引领方向,自觉用习主席训词凝心聚力、引领发展,紧紧围绕“拳头力量”定位抓人才建设,保持为战而研、应战而新、向战而强的正确方向。靠精准配备厚植优势,树牢“强院兴研、人才为本”理念,扎实做好调整改革中的人才保留使用,确保人岗相适、才尽其用。靠科学规划明晰目标,研究制定2050年前军事科学院人才建设规划,细化工程措施,着力打造为国家谋安全、为强军谋大略、为打赢谋胜策的科研人才方阵。
二、坚持开放选才,积极搭建聚贤引智平台。着眼聚天下英才而用之,坚持打着灯笼选人才、不拘一格降人才,加速集聚优秀科研人才资源。下好“先手棋”,组织力量进行专题调研,前瞻谋划人才抓建思路,着力提升人才工作的起点层次。抢占“制高点”,坚持优中选优,抬高引才门槛,引进领军拔尖人才。托举“新才俊”,破格遴选一批科研骨干晋升高职,划拨6000万元专门资助青年人才自主创新,部分研发团队平均年龄均不到35岁。壮大“生力军”,率先面向全国知名高校开展实地宣讲,公开招考文职人员,全院文职人员突破“千人规模”。
三、坚持多措育才,深入开辟培用一体路子。创新培养模式,推动资源共享、军地共育、培用一体,努力建设全军高端科研人才培养基地。注重“借风扬帆”,制定实施“剑英计划”,与国内多所知名高校建立联合培养机制,依托军地优质资源联合培养人才。注重“借船出海”,协调组织科研人员参加重大演习演训等活动,积极派员参加国际军事培训,不断拓宽国际视野,着力提高军事实践能力。注重“借梯上楼”,与地方高校、科研院所签订人才培养战略合作协议,为领军、拔尖人才聘请院士带教,实现人才共育共用共享。
四、坚持团队聚才,形成人才抓建雁阵效应。深入落实创新团队扶持措施,不断提升团队建设水平。强化头雁领飞,评选首批百余名首席专家,发挥院士名家、首席专家的领头雁作用,以高端引领促进人才发展。《首席专家评选制带动“群雁齐飞”》的经验做法,在《解放军报》头版头条刊发。打造高端团队,组建“名师+团队”,出台创新团队扶持细则,支持创新团队开展创新活动、培养优秀人才。推进协同创新,构建“小内核、大外围”运行机制,整合军地优质力量协同创新,构建创新团队管理体系,促进人才有效整合、深度聚合。
五、坚持文化润才,着力优化人才发展生态。坚持以文化人、以文育人,营造人才辈出、人尽其才的良好环境。组织编写《两院院士风采录》,编演大型舞台剧《党旗那抹红》,广泛开展“红山杯”系列文体活动,打造爱党报国的忠诚文化。提拔一批青年才俊走上不定等级单位领导岗位,1名青年英才32岁破格晋升研究员,打造优秀优先的选贤文化。组织北京香山论坛、强军论坛、军科讲坛,开展“最美军科人”评选表彰,打造追求卓越的品牌文化。持续加强科研诚信、学术道德教育,弘扬优良学风研风,严肃处理学术不端等问题,打造风清气正的诚信文化。
此外,积极完善福利保障措施,在住房保障、家属随军、子女入学等方面实施优惠政策,为科研人员潜心钻研提供有力保障。
人才建设经验启示
一、旗帜引领、把牢方向是根本保证。必须始终牢记习主席训词,牢记习主席关于“打造高素质军事科研人才方阵”嘱托,全面加强党对人才工作的领导,扎实做好铸魂育人和政治考察工作,确保人才建设的正确政治方向。
二、为战育才、支撑打赢是鲜明指向。必须始终着眼备战打仗育才用才,持续把科研重心瞄准强敌对手,把科研人才聚焦研战主业,把科研成果用在任务一线,促进人才向战而行、为战而兴。
三、筑基布势、优化布局是基本路径。必须深度融入人才强军战略布局,继续走好理技融合路子,进一步创新完善科研人才建设目标体系、标准体系、链路体系,提升军事科研人才建设水平。
四、机制创新、制度赋能是不竭动力。必须借助中央和军委人才工作会议东风,深化军事科学院人才政策改革创新,充分释放制度红利、激发创新动力。
五、尊贤重才、严管厚爱是重要条件。必须坚持人才为本,大兴识才、爱才、敬才、用才之风,突出严管与厚爱结合、激励与约束并重,营造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良好环境。
人才建设开启新征程
一、科学规划,着力构建“人才蓝图”。区分近、中、远期3个阶段做好人才规划,论证出台《加强新时代人才队伍建设的措施》、《加强新时代人才工作实施细则》,引领人才队伍高质量发展。
二、重点培养,着力打造“人才高地”。研究制定科技帅才助推领航、创新将才扶持锻造、新锐英才筑基托举、青苗俊才预置培养、卓越团队孵化发展、文职人员赋能强效、参谋人员复合提升“七个专项计划”,全面提高人才队伍建设质效。
三、体系保障,着力改善“人才环境”。探索完善“研有所得、住有所居、幼有所教、出有所乘、账有所理、病有所医、成有所期、情有所寄”的“八有”综合保障体系,切实为矢志科研、献身科研、建功科研提供强有力的条件支撑和环境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