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伟大的事业需要林强式的干部” ——全国模范军队转业干部、全国优秀教育工作者、全国德艺双馨的文艺工作者林强的人生追求
来源: 国防时报 综合作者:马玥、刘成英 2022-01-16 19:47

1.jpg


编者按

2007年9月14日,国务院军队转业干部安置工作小组、中组部、中宣部、人事部、总政治部、四川省委在人民大会堂联合主办“林强同志先进事迹报告会”。新华社、人民日报刊发《伟大的事业需要林强式的干部》,要求各级干部一定要认真学习林强同志先进事迹,学习他对党和人民的事业高度负责,拼搏进取、奋发有为的崇高精神;学习他时刻把群众利益放在第一位,深入基层、心系群众的良好作风;学习他不计个人名利得失,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优秀品质,始终坚持权为名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真诚关心群众疾苦,多为群众办好事、办实事。15年后,本报记者再次走近林强,深入了解这位全国先进典型人物背后的感人故事。


微信截图_20220116190212.png


人物小传


微信图片_20220116184146.jpg


林强,1969年1月参加工作,2018年8月退休,下过乡,当过兵,做过运动员、宣传干事、国家公务员。中国摄影家协会理事,四川省作家协会会员,四川省第六届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副主席,兼任多所高校客座教授。


曾出版《走进大自然》《在那遥远的地方》《海螺沟》《贡嘎日噢》《圣山下的“慈子花”》《生命的力量》《行走记忆》《最后一公里》《生命的召唤》等图书。曾获“第七届中国摄影金像奖”;被授予“全国中青年德艺双馨文艺工作者”荣誉称号。《在那遥远的地方》入选“首届向全国推荐百种优秀民族图书”;2016年,编创电影《贡嘎日噢》在第十三届世界民族电影节上获得“优秀故事片奖”;2018年,《生命的力量》一书获得国家出版基金立项资助。2007年,在人民大会堂举办个人纪实摄影展,作品被国内外多家博物馆和美术馆收藏。


名字刻山崖 事迹留人心


2007年8月1日,中央电视台主持人翟树杰曾在《焦点访谈》栏目中讲述过这样的故事:四川省大凉山是彝族群众聚居的地方,70多年前,中国工农红军路过那里的时候,同当地彝族群众结下深情厚谊,彝族群众喊出了“红军万岁”的口号,并在山崖上写下这些口号。70多年后的今天,那里一个叫阿布洛哈村的地方,村子里的村民又把“感谢共产党”的标语写在了山崖上,并且写下了一个叫林强的人的名字。


微信图片_20220116184154.png

阿布洛哈村村民庆贺该村第一条通村道路开通


这还要从2003年那个夏天说起,当时在四川省教育厅工作的军转干部林强,到布拖县调研时第一次听说阿布洛哈村,这个村子于1963年由当地政府修建,是集中治疗麻风病患者的一个村落,当地人称为康复村。由于进村的路山高涧险,村里人又有麻风病,没人敢为林强带路,直到2005年3月,他才第一次走进阿布洛哈村。村里多年没有学校,加上交通闭塞,大多数村民不识字。在林强的多方奔走下,县里出资20万元为村里建起了学校,林强个人拿出5万元为老师解决了工资问题。2005年9月15日,学校正式开学,40多年来阿布洛哈村第一次响起读书声。


为保持同村里的联系,林强给村长和学校买了手机,2006年夏天,阿布洛哈村遭遇旱灾,吃粮困难,林强从电话中得知这一情况后心急如焚,拿出一万元购买8500斤大米,连同征集的书籍、衣服、发电机,再加上自己家的DVD、彩电一起装车运送到村里。在两年多的时间里,林强先后十次进入阿布洛哈村,同村民结下深厚的友谊。他还给村里带去2万元修路经费,把山路拓宽到将近2米。为表达对林强的感谢之情,村民们在山路上立起了碑,在山崖上写下林强的名字,感谢共产党培养出林强这样的好干部。


微信截图_20220116185856.png

2005年的阿布洛哈村二组


微信截图_20220116190022.png

2020年的阿布洛哈村二组


2021年11月,大凉山彝族同胞迎来他们一年中最隆重的节日——彝族年。这里的家家户户都在忙着杀猪宰羊、走亲访友,连空气中都弥漫着节日的欢乐气息。就在这几天,林强的手机响个不停,电话一个接一个,全都是阿布洛哈村村民打来的,他们通过语音、视频向他们的“林爸爸”讲述生活的喜悦……


电话那头,村民吉尔牛日发来一张照片,照片中的他双手高举着手机,正与一架巨大的直升机合影。这张照片是另一位村民用手机抓拍到的,虽然画质不很理想,但吉尔牛日很满意。他请林强帮忙把照片放大,因为这张照片见证了在悬崖上修建的该村第一条通村公路的修建过程。


村民且沙次干兴奋地告诉林强,去年村里通了公路,他买了一辆二手汽车。2006年林强拍摄到许多村民出村滑溜索的照片,最有代表性的就是且沙次干驮着生产队的羊过河的影像。如今村上通了路,他连做梦都没有想到的事情却成了真。


微信截图_20220116190515.png

村民通过溜索把羊运去镇上换油盐


微信图片_20220116184240.jpg

村民见证该村第一条通村公路的修建


自2007年以来,林强每一年都要回到阿布洛哈村,不知不觉在那条悬崖路上走过了15年。他积极帮助林川小学解决教师紧缺的问题,先后有十多位大学生志愿者受到感召到校支教。为助推阿布洛哈村加快新农村建设,他曾先后两次请四川农业大学教授进村指导农牧业发展。村里麻风病康复者吉保拉伍90岁生日,他专程从成都赶去,为他送上大蛋糕和1000元礼金。


吉吉莫尔作是一名孤儿,八个月大时失去了母亲,两岁时失去了父亲,林强得知此事后与他的朋友共同挑起抚养这名孤儿的责任。2021年吉吉莫尔作在大连小学毕业,林强将她带回阿布洛哈村,当看到政府为她分配的两室一厅的新房和房里配齐的冰箱、电视时,她激动地掉下了眼泪。


微信图片_20220116184247.jpg

林强给麻风病治愈者吉保拉伍过90岁生日


林强在凉山州还资助了多位孤儿的学费和部分生活开支。2020年1月,林强突然接到几名孤儿的求助信息。这几个孩子利用寒假到深圳打短工,不料突遇新冠疫情,被阻隔在他乡无钱吃住。得知此事后林强努力协调,并自掏腰包为孩子们购买机票,让他们安全回到布拖县,回到自己的学校。


作为党的干部,林强实实在在为群众谋利益、谋发展,群众自然心存感激。写在山崖上的字经日晒雨淋会逐渐模糊,但人民群众对党的信赖却永远清晰。


情怀在教育 口碑在山间


1987年,林强转业到四川省教育厅体育卫生艺术处工作,他跑遍甘孜、阿坝、凉山、巴中等高原山区和革命老区,先后深入全省500多所农村学校了解情况,为贫困山区教育奔走呼吁,使70多所乡村学校的办学条件得到改善,当地人称他为拯救心灵的“活菩萨”。


微信截图_20220116190611.png

林强和雪山下的孩子们在一起


微信截图_20220116190657.png

土法上马、因地制宜让孩子们享受体育运动的快乐


1992年,时任四川省教育厅体育卫生艺术处处长的林强,先后在岳池、南部两县开展“快乐体育”活动,采取“土法上马、因地制宜”的办法让学生们享受到体育运动的快乐。没有爬杆,他就自费买来竹竿支撑在操场边的斜坡上;没有垫子,他就找来磷肥编织袋、旧棉絮和稻草自制垫子;没有铅球,他就从河谷里挑来鹅卵石代替铅球……受到林强的感染,许多师生主动加入到自制体育器材的行列中来,掀起了建设简陋体育场的热潮。这种做法得到了国家教育部门的认可,1995年5月,全国农村学校体育工作现场会在岳池县召开,岳池县被国家教委表彰为“国家农村学校体育工作先进集体”,经验在全国得到推广,推动了学校阳光体育的发展。林强说:“青少年的健康很重要,我们要从战略的高度来关心学生的健康。我国作为体育大国,更要重视和抓好学校体育。”


微信截图_20220116190717.png

2014年4月,盐源县民族小学一年级教室里挤满130余名学生


微信截图_20220116190740.png

2015年7月,盐源县民族小学的学生的上课环境得到了改善


2008年5月,林强背着睡袋、干粮在海拔4300米的色达县泥多乡中心校与当地老师同吃同住,还对十余名学生进行家访。当地大部分学生都生活在牧场,为深入了解办学困境和学生困难,林强时常住入藏族人家帐篷,进行深入调研。他提出藏区乡土教材中应增加对祖国大家庭的认同,以及对西藏历史文化知识等相关内容,从娃娃抓起,培养爱国主义信念。同时结合藏区特点,他提出要为初中毕业的孩子提供种草灭鼠、给牛羊治病、修摩托车、修农机等知识技能的学习机会,帮助他们自力更生、自食其力,改变家庭和家乡贫困落后的面貌。


微信图片_20220116184342.jpg

2014年普格民族学校教师宿舍


微信截图_20220116190821.png

2016年普格民族学校教师宿舍盖起了新楼


一次偶然机会,林强来到康定县贡嘎山西坡一所海拔4100米的小学,结识了吉嘎老师。这是一个仅有一名老师的学校,吉嘎守在这所雪线上的学校,一守就是28年。林强帮助吉嘎摸索出一套山区体育教学方法,后来,吉嘎成为“全国学校体育教育先进个人”。一次林强问吉嘎,需要他做点什么?林强的本意是想为他解决一些生活上的困难,可吉嘎却说:“我们学校的那面国旗旧了,想要一面新的”。这个回答让林强非常震撼:这位普普通通的藏族老师,在他30多年的职业生涯里,让多少藏族孩子了解了自己的祖国,国旗的光辉每一天都照在他们每个人身上。自此以后,林强只要进山里总会带上几面国旗,他要让五星红旗插到所到之处的每一所学校,让孩子们胸怀祖国。林强在网络上讲述吉嘎老师的故事,吸引了清华大学电机系研究生杜爱虎的关注,他拿着这张国旗下的照片来到成都,找到康定,在离天最近的学校从吉嘎老师手中接过“接力棒”,在那里坚持了近5年。这期间,林强积极协调地方政府投资上百万元新建了这所小学,让学生们有了宽敞明亮的学习环境。杜爱虎的故事也感动着许多大学生,如今已有30多名大学生先后来到贡嘎山周边各个学校支教。林强把吉嘎和杜爱虎的故事,搬进了自己编剧的电影《贡嘎日噢》,感动了无数观众,该片在2016年美国第13届“世界民族电影节”上,斩获了“优秀故事片”和“最佳男演员”奖。


微信图片_20220116184359.png

国旗下的吉嘎老师


微信图片_20220116184404.jpg

在玉龙西村小上课的杜爱虎


2013年至2014年,林强作为四川省政协委员十余次下凉山,采集到有关凉山基础教育现状的真实数据,并执笔完成了《进一步加大力度加快推进大小凉山走出基础教育窘境的建议》的提案。《中国政协报》刊发了调研纪实,报道发出后受到时任全国政协主要领导的批示,也很快得到了时任四川省政府主要领导的重视,增加了教育投入,采取诸多措施让凉山的基础教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盐源县民族小学的新教学楼盖起来了、美姑县瓦西中心校建起了“乡村最美厕所”、大班额问题也得到了解决、孩子们可以在屋里吃饭了、老师们也有了自己的公寓,凉山基础教育的窘困面貌逐年得到改善。


镜头在山川 作品系人民


许多人知道林强是因为他长期帮扶凉山麻风康复村群众的先进事迹,知道他因此被评为“全国模范军队转业干部”。但知道他是摄影家的人却并不多,知道他曾荣获中国摄影最高奖“中国摄影金像奖”的人就更少了。作为摄影家,他用双脚丈量土地、双肩担起道义,用镜头述说事实、见证时代发展,观看过他作品的人无不感叹那直抵人心的力量。


微信截图_20220116190910.png

林强为老红军杜国榜过104岁生日


微信截图_20220116192224.png

因白内障失去20年光明的藏族老阿妈在林强的帮助下得以重见光明


微信图片_20220116184442.png

2021年8月,孤儿吉吉莫尔作回到在新房前留影


1979年,林强还是一名普通军人。那一年,他打破全军田径十项全能纪录,第一次荣立二等功,得到200元奖金。拿着这笔钱,林强买了一台照相机,没想到这台相机不仅改变了他的生活方式,也陆续改变诸多人的命运,助推许多事件的发展。


2009年5月,林强用60天时间沿当年十八军进藏的路线,驱车途经西藏、新疆、青海、甘肃、四川5个省区、120多个县,行程18000余公里,拍摄了大量反映新中国成立60年来边疆和民族地区发生巨大变化,党和政府为民族发展、民族和谐做出巨大努力的作品。一路上,林强坚持用手中的笔和照相机记录下一件件真实的人和事。林强进入甘孜州后走访了许多村落,每到一处他都进村入户了解群众疾苦。当他发现甘孜州有约6至7万人患有白内障时,他觉得十分遗憾:祖国大好河山这么美,他们却看不见。走访当地医疗机构得知只需要1000元就可以让这些人重见光明时,林强暗自决定,一定要尽全力帮助他们。10月,“边疆万里行”活动结束后,林强在北京全国政协机关举办了《庆祝人民政协成立六十周年——林强边疆万里行个人摄影展》,全国政协主席贾庆林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参观了展览。展览结束后,有企业家出资130万元收藏了展览的全部作品。林强将这笔钱全部捐给藏区,其中30万元专款用于甘孜州300多名贫困妇女和儿童的白内障复明手术。


微信截图_20220116192436.png

美姑瓦西中心校原来的厕所


微信图片_20220116184455.jpg

美姑瓦西中心校新修的厕所


微信图片_20220116184500.jpg

藏区群众向林强表达他们的心意


林强在走访甘孜、阿坝、凉山时了解到,这些平均海拔在2500米以上的高原地区,冬季平均气温在-8℃以下,更有地区低于-15℃,最冷地区达到了-45℃。由于四川地理位置处于秦岭淮河以南,未能列入国家冬季取暖区域,因此这些在四川高原上的学校未能享受国家给西藏、青海和黄河以北地区的学生取暖供热政策。冬季学生到校上课冻病、冻伤的情况时有发生,存在着“冷了就放,靠天办学”的问题。林强作为省政协代表,撰写了《关于在四川海拔2500米以上的学校增加学生冬季取暖供热经费补助的建议》提案,受到了四川省教育厅、财政厅、发改委的高度重视,2013年四川省财政厅、教育厅颁发了《关于对高海拔民族地区义务教育阶段给予取暖经费补助的通知》,至此四川高原上的学校冬天的教室里真正暖和起来了。


最让林强感动的是记录钱智昌的过程。钱智昌在12岁时患上麻风病,手脚残疾,只能用嘴播种。20年来,他在开垦的荒地上辛勤劳作,付出比常人多许多倍的努力,收获了18万斤玉米。他用没有手指的“手”和没有脚掌的“脚”做了许多四肢健全的人都难以企及的事情。全村的很多人都得到过他的帮助,其中包括他供养的一位麻风病老妈妈。2017年,林强用他的真实照片和故事出版了图书《生命的力量》,获得了国家出版基金的认可和支持,被多次印刷并被译为俄罗斯语,激励着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奋发向上。


现在,林强又将镜头聚焦到不怕牺牲、英勇奋战的红军将士身上,他们无愧为时代的先锋、民族的脊梁。随着时光的推移,当年的红军正渐渐逝去。到目前为止,全国健在的老红军不到40人,他们大部分在四川境内。为表达对老红军的景仰和敬意,林强作为全国优秀军转干部、四川省爱国拥军促进会领导成员,带上慰问品,先后到巴中、南充、广元、成都等地,对杜国榜等十余名健在的百岁以上老红军进行逐一走访、看望、慰问,用镜头捕捉他们晚年的珍贵影像。


微信图片_20220116184506.png

高原学生冻伤的脸


微信截图_20220116190958.png

用嘴播种的钱智昌


30年前,林强去贡嘎山、海螺沟等地方,拍摄了许多美丽画面,后来作品被制作成景区门票和画册进行广泛传播。从那以后,林强心中又多了一份对环保的思考,对自然的牵挂。在近20次的进沟采风过程中,林强用艺术家的眼光,把海螺沟的美展示在世人面前,拍出在中国极具影响力的照片,登上了《中国摄影》和《中国国家地理杂志》等核心刊物,并被国家邮政局制作成邮票集发行。对于四川的旅游发展,他的确功不可没,并赢得一个美誉:贡嘎山最权威的艺术家。近年来,他的作品被国内外多个博物馆和美术馆收藏,去年6月,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特别收藏了他的47幅摄影作品。


2019年10月,带着对脚下这方土地的牵挂,林强又一次走进海螺沟。这次回沟之旅,他向海螺沟景区管委会捐赠了一组1986年6月在二层山顶拍摄的贡嘎山照片,他还在瑞士哈姆教授1930年拍摄冰川的位置,拍摄了一张对比照片。回到成都后,他带着这些照片拜访了中国科学院成都分院的地质和冰川学家陈富斌教授,陈教授看过对比照片后感慨道:90年前,海螺沟一号冰川厚度约300米,而据科分院最近几年的测量结果,一号冰川最厚冰层为218米,下降约80米,冰川舌口退缩约1000米,大冰瀑布发生了断裂现象。亿万年的冰川美景正在逐渐消失,而林强冒着危险拍摄这些照片,记录了大自然的变化,为科学研究提供了依据,也时刻提醒和警示着大众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现在的林强虽已退休,但每天都在忙碌。如今68岁的他仍然坚持上高原,用镜头记录那里的人与物,定格许多难忘瞬间。去年他出版《最后一公里》《生命的召唤》两本纪实文学,书中的真实故事,充溢着感动中国的力量,也折射出几十年来,在共产党的领导下,民族地区经济社会飞速发展,人民脱贫致富生活水平日益提高的巨大变化。


几十年来林强去的那些地方,是回家,而不是通常意义上的旅行。他的心中时刻牵系着人民,在他的笔下和镜头中,展现的是一座座攀登过的山,一条条涉过的水甚至救过人的河,一所所抚摸过宿舍里棉被厚薄的小学,以及一位位与他结交几年、十几年,甚至几十年的身在边远山区的当地群众。


熟悉他的人纷纷感慨,运动员少有他这样善于摄影的,摄影家少有他这样善于写散文的,文学界少有他这样用脚“写”稿的,公务员少有他这样吃苦接地气且以扶贫为己任的。


微信截图_20220116192746.png

《高原牧场》


微信图片_20220116193657.jpg

《岩石上的图画》


微信图片_20220116193816.jpg

《走进大自然》


微信图片_20220116193845.jpg

1998年的海螺沟冰瀑布


微信图片_20220116194020.jpg

2018年的海螺沟冰瀑布已经断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