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峡两岸第五届中华民族抗日战争史与抗战精神传承研讨会在重庆成功举办
来源: 国防教育网 综合作者:曾和平 2023-08-18 09:35

微信图片_20230818120244.jpg


海峡两岸第五届中华民族抗日战争史与抗战精神传承研讨会在重庆成功举办


重庆8月17日讯 (曾和平报道) 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8周年、《开罗宣言》发布80周年之际,海峡两岸第五届中华民族抗日战争史与抗战精神传承研讨会于8月15日至16日在重庆市渝州宾馆举行,中共中央台办、国务院台办和重庆市有关领导到会指导,来自海峡两岸的退役将领、专家学者、英烈后代、师生代表、媒体记者等近200人参加了会议。

 

图片1.png

图为研讨会会场。(曾和平 摄)

 

本次研讨会重点围绕开罗会议与战后秩序深入研讨抗日战争的历史意义和国际贡献,高度评价《开罗宣言》对确立战后国际秩序的重要影响和实现台湾回归祖国的重大意义,倡导加强两岸抗战历史教育和抗战精神传承,激励两岸同胞尤其是年轻一代弘扬抗战精神,携手振兴中华。


研讨会开幕式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副所长金以林、台湾中华民族抗日战争纪念协会监事奚国华担任主持。在开幕式上,两岸多位嘉宾致辞。

 

图片2.png

图为重庆市委常委卢红致辞。(曾和平 摄)

 

重庆市委常委卢红表示,重庆在抗日战争中付出巨大代价,作出重大贡献,留下大量抗战遗迹,形成了丰富的抗战文化,与全民族的英勇抗战共同铸就了伟大的抗战精神。她说,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铭记抗战历史、弘扬抗战精神,就要胸怀民族大义,秉承先烈遗志,承续复兴伟业,从历史中汲取精神滋养,共同为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团结奋斗。

 

图片3.png

图为中共中央台办、国务院台办副主任潘贤掌致辞。(曾和平 摄)

 

中共中央台办、国务院台办副主任潘贤掌表示,抗战胜利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抗击外敌入侵取得的第一次完全胜利,是包括台湾同胞在内的全体中国军民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旗帜下浴血奋战、团结奋斗的结果。抗战胜利从法律和事实上解决了台湾回归祖国和中国拥有台湾主权的问题。这是《开罗宣言》《波茨坦公告》等国际文件确定的战后国际秩序特别是亚太地区秩序的重要组成部分。1949年以来,尽管两岸尚未统一,但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从未分裂,中国拥有对台湾的主权、大陆和台湾同属一个中国的事实从未改变。这是国际社会公认的台海现状,不容歪曲和否定。

 

图片4.png

图为中国抗日战争史学会会长王建朗致辞。(曾和平 摄)

 

中国抗日战争史学会会长王建朗表示,全民族团结一心共同御敌,是夺取抗战胜利的最重要原因,也是我们今天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所应牢记的历史经验。中国社科院近代史研究所所长夏春涛表示,抗战史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资产,也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史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有责任和义务让两岸年轻一代更加深入了解这段历史,增强民族认同感和自豪感,传承抗战精神,赓续爱国主义传统。

 

图片5.png

图为台湾中华民族抗日战争纪念协会荣誉理事长陈廷宠致辞。(曾和平 摄)


图片6.png

图为台湾中华民族抗日战争纪念协会总顾问季麟连致辞。(曾和平 摄)

 

台湾中华民族抗日战争纪念协会理事长黄炳麟表示,抗战期间中国军民以不畏牺牲的精神坚持抗战到底,以巨大代价赢得了中国国际地位的提升和百年国耻的洗雪,值得两岸中华儿女共同缅怀纪念。该会荣誉理事长陈廷宠表示,抗日战争是让全体中国人重新站起来的一场圣战,抗战精神是中华民族珍贵的精神资产,要一代代传承下去。该会总顾问季麟连表示,“抗战”光耀的图腾,是全国军民“人不分男女老幼,地不分南北西东”、“意志集中,力量集中”,浴血奋战,以极其劣势之武器装备,凭藉旺盛无比之精神战力,一举战胜顽强敌人,一雪“甲午战争”耻辱,使“台澎”重回祖国怀抱。他说,抗战胜利是全国军民浴血奋战的结果,抚今追昔,这般由无到有,由弱到强,沉重、悲壮、惨痛的经验教训,让我们携手併进,为了民族大义、文化传承、后代子孙,实践孙中山先生“和平、奋斗、救中国”遗训。

 

图片7.png

图为台湾中华民族抗日战争纪念协会理事长黄炳麟致辞。(曾和平 摄)

 

本次研讨会由中国抗日战争史学会与中华民族抗日战争纪念协会共同主办,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重庆抗战大后方历史文化研究会协办。


在主题研讨活动中,与会的复旦大学历史学院教授金光耀,台湾中国文化大学史学系教授、中国近代史学会理事长陈立文,华南师范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左权文,吴凤科技大学历史系教授杨志远,台湾政治大学人文中心研究员、广西梧州学院特聘教授王立本,中国抗日战争史学会副会长、南京大学历史学院教授陈谦平,武汉大学日本研究中心教授兼执行主任、台湾“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前研究员林泉忠,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员候中军,中国抗日战争史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苏州城市学院特聘教授高士华,台湾中华民族抗日战争纪念协会副理事长何世同,南京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叶铭,台湾中兴大学历史系教授李君山,台湾东海大学当代中国研究中心研究员王震邦,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员吴敏超,台湾中兴大学当代中国研究中心研究员刘镇灯,西南大学党委副书记、教授潘洵等围绕“战时外交”“开罗会议与战后处置”“军事与全面抗战”“政略、战争罪行与战后追究”四个分议题进行深入研讨。中国抗日战争史学会副会长、重庆抗战大后方研究会副会长周勇,台湾中华民族抗日战争纪念协会副理事长何世同,中国抗日战争史学会副会长、南京大学历史学院教授陈谦平,武汉大学日本研究中心教授兼执行主任、台湾“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前研究员林泉忠分别担任四场分议题主持人。在四个分议题专题研讨中,还设置了互动环节,相关专家现场解答了与会代表和师生提出的问题。

 

图片8.png

图为在研讨会前排就坐的相关领导。(曾和平 摄)

 

研讨会闭幕式由中国抗日战争史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苏州城市学院特聘教授高士华主持,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副所长金以林,台湾中国文化大学史学系教授、中国近代史学会理事长陈立文分别作会议学术总结。


研讨会期间,多位专家学者还接受了媒体记者的采访。


“抗日战争是中华民族全民族的战争,共写抗战历史,可以缩小两岸对抗战历史评价的分歧。”中国抗日战争史学会会长王建朗在重庆接受记者采访时说,随着两岸学者共研抗战史的开展,双方将达成更多共识。


王建朗会议期间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无论是正面战场还是敌后战场,无论是中国国民党还是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中都发挥了重要作用。两岸学者基于相同的史实进行研究,双方各有长处,共同研究和书写抗战史可以互相取长补短。

 

图片9.png

图为台湾中华民族抗日战争纪念协会副理事长何世同作课题发言。(曾和平 摄)


图片10.png

图为西南大学党委副书记、教授潘洵作课题发言。(曾和平 摄)

 

图片11.png

图为在分议题研讨中的互动环节学生提问。(曾和平 摄)

 

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所长夏春涛认为,抗战史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资产,也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史的重要组成部分。两岸有责任和义务将历史的全部真相呈现给世界和后人,让更多人认识和了解中国人民的抗战历史,尤其是让两岸年轻一代更加深入了解这段历史,从中汲取智慧和力量,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认同感,传承抗战精神和爱国主义信仰。


台湾中华民族抗日战争纪念协会上海秘书长、台湾黄埔军校同学后代联谊会会长丘智贤说,包括《开罗宣言》《波茨坦公告》在内的系列国际法文件,确认了中国对台湾的主权,这是非常重要的抗战成果。两岸同胞都是抗战的受益者,应该铭记抗战历史。抗战史料分布在两岸,两岸共享史料、共写史书,共同弘扬抗战精神,可以进一步让国际社会知道这段正义史。


“从1840年甲午战争之后,一直到1945年,这100多年,台湾人民一直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抗战史是两岸共同的资产,也是两岸共同的苦难回忆。”台湾中华民族抗日战争纪念协会副总顾问张幼麟说,两岸应积极客观、开放性地面对历史问题,抗日战争这段历史不应该被遗忘。


“除了共写抗战史,我们还要做好抗战史的教育和宣传,带动两岸年轻人了解这段属于全中华民族的战争史。”台湾中国文化大学史学系教授陈立文认为,不管是大陆还是台湾,年轻人对抗战历史知道的越来越少,两岸可以在学校课程中进行专门设计,带学生参加各种活动,同时运用图片、短视频等年轻人喜闻乐见的方式,让他们真正了解抗日战争带给全中华民族的意义。

 

图片12.png

图为两会负责人、专家学者和部分师生合影。(曾和平 摄)


据悉,为积极响应习近平总书记2015年11月在两岸领导人会面时提出的“两岸双方应该支持鼓励两岸史学界携起手来,共享史料、共写史书,共同弘扬抗战精神,共同捍卫民族尊严和荣誉”的号召,自2017年以来,中国抗日战争史学会、中华民族抗日战争纪念协会在南京、武汉、南宁、北京联合主办了四届中华民族抗日战争史与抗战精神传承研讨会,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进一步增进两岸学术界在抗战历史研究方面的共识,吸引了海峡两岸退役将领、专家学者、教师、青年学生等累计1500余人参与,其活动得到了有关部门和抗战史学界的高度评价。2023年3月,两会还在北京共同举办了《两岸共研抗战史论文集》新书发布活动。


微信图片_20230818115551.jpg

图为与会人员合影留念。(重庆市台办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