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拿马诡计》揭露美军丑恶入侵真相
1992年7月31日,一部名为《巴拿马诡计》的美国纪录片上映,第二年该片获奥斯卡最佳纪录片奖。影片讲述了1989年美军入侵巴拿马军事行动,揭露美军入侵的真正原因——为了重新谈判《托里霍斯-卡特条约》(又称《巴拿马运河条约》)条款。片中还拍摄了美军撤离后发现的乱葬岗、烧毁的社区以及逃离战火的2万多名难民。这部纪录片在全美80多个城市播出后引起很大反响。
《巴拿马诡计》海报
真实原因揭秘
《巴拿马诡计》时长1小时34分钟,首先讲述了从1903年美国控制巴拿马以来对该地区的干涉。1903年,因为美国对巴拿马省(当时属于哥伦比亚共和国)一块土地的控制和修建运河权的谈判失败,随后美国插手当年11月巴拿马反抗哥伦比亚统治的起义。1903年11月,美国承认巴拿马共和国。之后,《美巴条约》得到批准。美国以极低的代价获得了运河区的永久租借权,这个宽约16公里的运河区从此成为了美国的“飞地”。该条约规定,巴拿马运河区是美国的领地,由国会任命的总督管理。巴拿马民众不满美国对运河区的占领,民族主义运动此起彼伏。1977年9月7日,巴拿马领导人奥马尔·托里霍斯同美国总统卡特签署《托里霍斯-卡特条约》,根据条约,美国于1999年12月31日将运河的全部控制权移交给巴拿马。该条约遭到美国国内保守派强烈反对,修改条约成了美国1989年入侵巴拿马背后的最主要因素。
《巴拿马诡计》导演特伦特和编剧戴维·卡斯帕认为,托里霍斯1981年死于飞机失事不是意外。纪录片接着披露了之后的巴拿马实际领导人曼努埃尔·诺列加同美国错综复杂的关系。从20世纪50年代末起,诺列加一直在与美国中情局密切合作,他是中情局最有价值的情报来源之一。但诺列加在成为巴拿马实际领导人后逐渐希望摆脱美国的控制,这引起美国保守派政府强烈不满,美国政府通过媒体把诺列加变成了恶棍,给他贴上“邪恶的毒枭独裁者”标签。该片披露,美国媒体妖魔化诺列加,目的是获得公众对美军入侵巴拿马的支持。纪录片还称,老布什下令美军入侵巴拿马还有个人因素,他希望在自己总统任期内消除懦弱形象,展示出硬汉气概,为下届大选打下基础。
《巴拿马诡计》展现的历史
2万多巴拿马人沦为难民
1989年12月20日清晨,世界各地的人们一觉醒来被美国入侵巴拿马的新闻震惊了。《巴拿马诡计》播放了人们以前从未见过的入侵行动的镜头。纪录片将美国官方声明同入侵暴行,以及在一个受军事控制的国家民众的真实生活镜头并列放在一起。特别强烈的对比是五角大楼发言人皮特·威廉姆斯重复声明“我没有看到过美军在巴拿马处决任何人的报告”,真实场景却是被摧毁村庄的画面。统计数据显示,美军入侵后有超过2万名巴拿马人沦为难民。
纪录片还展现了美军入侵后出现的乱葬岗。纪录片称,如果美军只针对军事设施,那还算常规的军事行动,但目击者称美军士兵也向平民和民居开火。埃尔乔里略生活着大约3万人,美军入侵行动发起时尽管是凌晨,但许多人仍然醒着。在美军扔下炸弹时,一个居民穿过马路到街角的商店买香烟,他说:“店主关上了门,叫我趴在地板上,有一阵子,我感到自己背上很热,热量好像是从隔壁着火的房子里传过来的。然后,枪声停了一会儿,我就跑出商店。在大街上,我遇到一个受伤的朋友,我们靠着一堵墙站着,一阵枪炮声响起,我的朋友死了。我在街上跑着,看到儿童、妇女、老人和死人,坦克碾过尸体……太可怕了,我的家庭失去了一切。”美军南方司令部承认,在埃尔乔里略出现的大火可能部分是由美军使用照明弹引起的。大火烧毁了几个街区,造成严重的平民伤亡。在接受纪录片采访时,美军入侵行动总指挥瑟曼上将重复声称这场战争只造成500人伤亡,而巴拿马人权委员会则称这个数字接近4000人。
美国媒体成了军工复合体一部分
《巴拿马诡计》还展现了美军入侵巴拿马的后果,这同美国媒体的报道完全不同,影片强烈抨击美国新闻媒体是被白宫操纵的傀儡,新闻媒体成了军工复合体的一部分。在入侵行动之后,巴拿马国防军和警察部队遭到摧毁,结果巴拿马城和科隆出现大规模抢劫。
美国将1989年这场军事行动称为“正义事业行动”,事实上许多巴拿马人并不同意这种描述。《巴拿马诡计》揭露美国媒体如何在民调方面造假,展现了新闻中未被报道或被误报的事。美国哥伦比亚广播公司进行的民调显示,92%的巴拿马成年人支持美国入侵行动,然而,《巴拿马诡计》称,针对巴拿马人的民调是在巴拿马城富裕的、讲英语的社区进行的,这些人最有可能支持美国的行动。
纪录片称,美国官方对军事干预的解释是美国公民处于危险之中、诺列加的毒品走私必须被粉碎、该地区必须恢复民主,但这些所谓的解释都没有得到证实:自从美军入侵行动以来,毒品走私已经翻了一番;巴拿马新总统恩达拉领导的寡头政府受到美国认可。影片认为,美国入侵的真正原因是在巴拿马扶植一个对五角大楼友好的统治阶级和摧毁巴拿马国防军,这是在2000年之前重新谈判《托里霍斯-卡特条约》的前奏,否则按规定美国要在2000年前放弃对运河的控制并拆除其军事基地。电影的片尾字幕显示,1991年3月,恩达拉总统提出一项宪法修正案,永远废除巴拿马拥有军队的权利。同年,美国国会也通过一项法案,重新谈判巴拿马运河条约,以确保美国继续维持在巴拿马运河区的军事存在。
《巴拿马诡计》在1992年美国总统大选年上映引起很大反响,很快在全美80多个城市播放。媒体评论称,考虑到在入侵期间和之后美国政府对媒体的审查与限制性控制,特伦特拍摄到这些镜头令人惊叹。《洛杉矶时报》称,该片简单而有力地阐述了反对“官方”版本的理由。
《入侵》:巴拿马人的集体记忆
2014年4月,由巴拿马电影导演阿布内·贝内姆编剧和执导的纪录片《入侵》上映(如下图),这部影片讲述了1989年美国入侵巴拿马之后的故事。这部不寻常的纪录片没有解释战争的来龙去脉,也没有挖掘新解密的档案文件,而是提供新的视角聚焦于美国入侵对巴拿马民众的影响以及这次入侵是如何出现在他们的集体记忆中的。
历史通常是由胜利者来讲述的,但《入侵》恰恰相反。《入侵》是一部关于一个国家集体记忆的纪录片,它从巴拿马普通人的视角回顾了1989年美国入侵并抓捕巴拿马领导人诺列加的那场战争。人们的生活被战争打乱,很多人都对1989年圣诞节和新年期间发生在巴拿马的入侵战争有各自的记忆。
纪录片《入侵》没有使用档案录像,而是聚焦普通人对军事入侵的记忆,包括差点在轰炸中丧生的人、临时军事防御部队官兵、记者、历史学家等。经历过那场战争的目击者在接受纪录片采访时披露了很多鲜为人知的事情。当入侵行动开始时,一名希望过一个安静圣诞节的记者打电话试图说服同事美国入侵巴拿马的谣言被夸大了。而就在那一刻,首批炸弹落下来了。一名老人回忆说,1989年12月20日那一天凌晨,美军的炸弹不断向巴拿马城贫民区袭来,房屋被摧毁,很多人死亡,美军轰炸过后,幸存者只能在临时住所庆祝圣诞节。一名历史学家表示,巴拿马大学的地震站记录显示,美军发起入侵行动14个小时内发生过417次爆炸,也就是每两分钟就有一枚炸弹爆炸。然而,对于巴拿马城富人区的居民来说,这场战争并不比盛大的烟花表演危险,一些人坐在高层公寓客厅里,手中拿着酒杯全景观看这场军事行动,他们中的许多人为诺列加政权垮台而欢呼。一对富裕的巴拿马老年夫妇在纪录片《入侵》中声称,他们看到年轻的美国大兵特别激动,还给他们提供了牛排。
据目击者说,美军官兵在作战中很注重自身防护,极力避免本部队有人员伤亡。与此相比,美军根本不把平民伤亡当回事,尤其在巴拿马城贫民聚居的埃尔乔里略地区,美军犯下了很多暴行。巴拿马国防军总部位于这个贫民窟周边,美军为了减少部队伤亡,在步兵出动前至少从两个方向持续4小时向巴拿马国防军总部发起重武器攻击,毫无疑问,这造成了附近众多巴拿马平民死亡。一些幸存者回忆说,美军在攻击前并没有向附近居民发出过警告,导致许多人死在美军炮火之下,埃尔乔里略地区街上躺着很多平民尸体。还有人回忆说,美军有时胡乱开枪,有时还把平民当作巴拿马士兵杀死。在美军实施晚上6点到早上6点宵禁期间,外出的平民会遭到射杀。美军声称巴拿马国防军很多士兵将其制服换成了平民服装,这使他们很难区分平民和“便衣兵”,从而导致一些平民死亡。一名巴拿马历史学家表示,巴拿马国防军大多数部队很快就投降了,美军根本没有必要对巴拿马老城发起攻击,也不需要在街区大开杀戒。对于究竟有多少巴拿马人死于1989年美军入侵行动,这部纪录片没有给出结论性的答案。有评论称,真实的统计数据会让美国感到尴尬,美国政府将当时的行动描述为现代战争中迅速的“临床手术”。
纪录片称,许多巴拿马人希望诺列加下台,但他们反对外国入侵。影片还采访了一个当年在梵蒂冈使馆工作的人。诺列加当时就躲藏在梵蒂冈使馆,为了逼迫诺列加走出使馆,美军大声播放摇滚乐,试图使诺列加神经衰弱。经过多日的煎熬,1990年1月3日,诺列加向美军投降。
这部纪录片上映后不久被巴拿马推选为参加第87届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角逐的参选作品,但遗憾没有获得提名。据悉,这是巴拿马首次提交参选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的影片。这部广受好评的电影上映正值美国考虑向伊拉克增派地面部队之时,该片对美国武装干涉外国的合法性和美军官兵的人性提出了质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