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征是指1934年10月至1936年10月间,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央红军,红二十五军、红四方面军及红二、红六军团主力,为粉碎国民党军队的军事“围剿”,保存有生力量,实现北上抗日,陆续离开原革命根据地进行的战略转移。长征期间,四路红军共进行大大小小的战役战斗600余次,在极为艰苦的条件下,红军凭着坚定的理想信念和无坚不摧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谱写了人类战争史上的奇迹。在这些经典战役中,既有强渡乌江、四渡赤水、乌蒙山回旋的凯旋之战,也有浴血湘江、激战甘溪、困牛山跳崖的悲壮之役。毫无疑问,在长征战斗的诸多表现形式中,跳崖是最悲壮、最极端、最感人的。
▲1935年11月,红六军团主要将领导的珍贵合影一、长征中的跳崖战役
纵览整个长征史,跳崖战斗发生的次数并不多且相对集中,主要发生在红六军团西征先遣探路时期。1934年7月,中共中央书记处、中革军委向湘赣苏区发出训令,命令红六军团由湘赣苏区先行突围,深入湖南,调动敌人,摸清情况,在湘中开辟一块新的根据地,以策应中央红军战略转移至湘西根据地,与贺龙领导的红三军会合。8月上旬,任弼时、肖克、王震率红六军团和红军学校9700余人,从江西突围出发,为中央红军战略转移探路,迈出了红军长征的第一步,拉开了红军长征的序幕。面对未知的环境和国民党部队的夹击,红六军团伤亡惨重,到贵州印江木黄会师时人数仅为3300余人。在这牺牲的6000余名红军中,就有因跳崖而亡的。红六军团从长征出发到木黄会师期间发生了两次跳崖,一次是怀化通道的小水村战斗,一次是铜仁石阡的困牛山战斗。
1934年9月15日,红六军团前锋十八师,行至通道县小水村大坡界山底谷时,突遭国民党湘敌五十五旅袭击,将红军部队拦腰截成两段。危急关头,红军指挥部派出一个由30多人组成的突击排,抢占了敌后的一个高地,以掩护主力部队突围。这时敌人调转枪口,集中火力向突击排进攻。在占尽人力、火力优势的敌人轮番进攻下,红军战士们一个接一个地倒在了枪林弹雨中,最后只剩下8位战士。随后300余名敌兵从山后的一条小路绕道爬上了山顶,与山下敌人形成了上下夹攻之势。没了退路的8名红军战士,被逼到了一处50 多米高的悬崖边,毫不犹豫地手挽手,纵身一跃,跳下悬崖。
而在1934年10月,红六军团由湘入黔后,又发生了一次跳崖壮举,这次跳崖发生在铜仁石阡困牛山,关于困牛山跳崖的记载在多本书中出现,许多党史、军史著作都记录了困牛山战斗的相关史实。如1979年湖南省编写出版的《红军长征在湖南纪略》是目前考证最早记载五十二团跳崖事迹的著作,书中记载了“五十二团被敌围压在一个山沟里,全团战士与敌激战三昼夜(实为两昼夜,下同),终因寡不敌众,弹尽粮绝,许多同志集体跳岩,壮烈牺牲”的史实。随后1981年贵州人民出版社出版的《黔山红迹——红军在贵州的革命活动》,1988年昆明军区组织编写、军事科学出版社出版的《红军黔滇驰骋》丛书,1992年解放军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工农红军第二方面军战史》,1995年贵州人民出版社出版的《贵州省志(军事志)》中均记载了困牛山战斗发生的史实。
在原中央党史研究室的指导审核下,2006年贵州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共产党贵州历史(第一卷)》,2012年贵州人民出版社出版的《追寻红军在贵州的足迹》,2019年中共党史出版社出版的《图说长征(序曲卷)》均对困牛山战斗有较为细致的描写,有“在战斗中与主力部队失去联系的红五十二团,在红十八师师长龙云的率领下,在困牛山一带与敌激战三昼夜,终因孤军奋战,寡不敌众,弹尽粮绝,团长田海清牺牲,……红军跳崖壮烈牺牲”的相关记载。
此外,铜仁等各级党史部门编辑出版的《红军长征在石阡》《红军在黔东》等著作也都记载了困牛山战斗相关史实。尤其是石阡县在调查考证基础上先后于2004年(内部)、2015年(公开)出版的《困牛山红军壮举》一书,成为目前关于困牛山战斗最详细的史料性专著。这些书籍都记载了困牛山红军壮士跳崖的事迹。
困牛山战斗是红六军团胜利突围出石阡的战斗。1934年10月16日,红六军团决定向南转移,经国荣二进甘溪,跨过石(阡)镇(远)大道突围出石阡,东去印江方向与红三军会合;令师长龙云和团长田海清率红十八师五十二团800余人断后,由前卫改为后卫,阻击敌人。是日拂晓,军团从朱家坝向南转移,沿核桃湾、关口、晏家湾、白杨寨、二塘、国荣、甘溪一线行进。在关口遭到湘敌五十五旅唐伯寅团和独立三十二旅胡达部、黔敌王天锡部和柏辉章部以及地方民团的多次堵截。军团主力一边组织力量击溃敌军,一边继续前进。之后,军团主力一路顺利,前卫夜宿甘溪,军团部夜宿国荣。17日午前,军团部从国荣出发重抵甘溪,夜穿越石(阡)镇(远)大道,18日在冷家榜电告中革军委石阡突围。由此,红六军团由败转胜,跨越石(阡)镇(远)大道,突围出石阡,24日在印江木黄与贺龙领导的红三军会师,完成了长征先遣队任务。
当时,已与湘敌对峙一昼夜的红十八师五十二团,由前卫改为后卫,在朱家坝一带完成断后任务后尾随主力转移,行至关口的十字路口关口大田处时,关口大田南去的路已被增援的湘黔敌军和地方民团用机枪和迫击炮截断。军团主力刚过,也面临敌军穷追堵截。为拖住敌军,保证军团主力顺利转移,红五十二团突破关口,改道向西,走十二山去川岩坝、困牛山的大路,并成功地将全部围追堵截之敌引向川岩坝、困牛山。红五十二团翻过关口(坳),还分三路走,一路约30多人经滕久权家房后、长坳,沿主力方向前进。一路(大部分)经鄢家箐寺庙、十二山梁子、楠木窝、庙坪,在此又分两路,一路走毛家河沟去甘溪槽,夜宿甘溪槽对面;一路走皮纸厂上困牛山。另一路经鄢家箐、溜沙坡、十二山梁子、老鹰沟、川岩沟红籽坳、川岩坝街上、周家坳口、干河沟、水井坡上困牛山。在关口大田被截断在后面的红军,被迫退回核桃湾后,翻过螃蟹井,与螃蟹井和潘家沟的红军一起,经老鹰沟去川岩坝上困牛山。几路红军上困牛山后,沿山梁子向南前进,准备走老君山、晏家湾去国荣追上军团主力。这时,红五十二团在关口大田突破围堵之后,湘军唐伯寅团和独立三十二旅胡达部以及龙塘民团紧追不舍,黔军柏辉章部会同王天锡在困牛山的甘溪槽、赵家山、王秦寨一线拦截围堵,思南三间地周光荣民团赶去青杠园,凭借黑滩河峡谷阻击红军。这样,围追堵截之敌全被红五十二团拖住了,军团主力得以安全转移,但红五十二团所剩400多人却陷入了困牛山敌军重围之中。
困牛山三面临河,两面悬崖峡谷,四周高山包围,地形险恶。400多红军上困牛山后,四周高山已被敌军占据,红军被敌人围在困牛山虎井沟约500米长地段,战斗到最后的红军战士宁死不误伤杂在敌军中的百姓,宁死不做俘虏,毅然纵身跳下石崖,为革命捐躯,用鲜血和生命谱写下人类史上最为悲壮的英雄赞歌。个别红军战士被树藤挡绊,得以幸存,如陈世荣。红五十二团团长田海清在这一次战斗中光荣牺牲。
二、两次跳崖战的分析比较
短短一个月左右时间,红六军团就遭遇了两次跳崖之战,足见红六军团西征所经历的困难之巨大,遭遇之惨烈。通过梳理小水村战斗和困牛山战斗的过程可以看出,出现跳崖这一极端悲壮的战争形式是有共同因素的。一是地形处于劣势。小水村战斗的发生是红六军团不熟悉地形在大坡界山谷里遭遇伏击。而困牛山战斗则是甘溪战斗后,由于红军人生地不熟,向北进入了山高坡陡,沟深崖绝的地势,加上国民党军的反动宣传,当地百姓对红军一无所知,甚至轻信敌人的话,见红军来就躲避,红军进入大山,粮食、弹药都发生困难,军团领导只好带着部队左冲右突。而相反,湘、桂、黔军以及民团相继占领了川岩坝及附近制高点和重要村寨,红军无论走到哪里,都受到敌军及民团的截击。二是敌我力量对比悬殊。小水村战斗红军高地突击排有30余名战士,战至跳崖时只剩8名。而国民党部队当时仅围捕8名战士的人就有300余名。甘溪战斗时,中革军委对湘、桂、黔军的布置并不清楚,还接二连三电令红六军团向东。红六军团也对敌情不甚了解,毫无戒备地向东推进。当桂军廖磊部发起进攻时,红军毫无准备,很快被敌截为数段。面对后有追兵、前有阻敌的情况,各部队仓促应战,向北转移,损失达1000人以上。而作为掩护的红军来到困牛山,团长田海清牺牲,全团战士放声痛哭。敌人听到哭声,知道红军指挥员阵亡,于是督着民团和裹挟当地群众数百人向红军压过来。红军原先由下往上退,现在是由上往下退,仅有的地势之利荡然无存。听见身后哗哗的水声,红军知道背后就是河流或者悬崖。在一里多路的战线上,正山梁的红军看到压下来的人群,既有穿制服的国民党正规军,也有未穿军装的民团,还有被敌人裹挟的赤手空拳的百姓,敌我力量对比悬殊。三是目的为掩护主力队伍撤离。小水村遭受伏击后,为掩护主力部队突围,30余名战士才站上高地。困牛山战斗也是为掩护军团主力南突,红十八师的龙云师长和田海清团长率五十二团,先在板桥阻击追敌,后南撤追赶主力。他们未到达龙塘,发现南撤之路被敌截断,遂果断绕十二里山梁往西去川岩坝,后向北去困牛山,希望抛掉敌人后再向南追赶主力。红五十二团为掩护军团主力,在南撤道路被切断之后,就主动登上十二里山梁,以吸引龙塘方向的敌军。与驻敌交火后,再走困牛山山梁,主动暴露自己,吸引敌人。红军在敌军和民团的重重包围下毫不畏惧,团结战斗,边打边退,牢牢拖住敌人,有力地掩护了主力部队的撤离。
▲困牛山红军战斗遗址
三、跳崖之战展现的精神内涵
虽然跳崖的原因是复杂且无奈的,结果是惨烈且悲壮的,但革命先辈展现出来的绝对忠诚、信念坚定、勇于牺牲、赤诚为民的崇高精神,值得大家永远纪念。
一是绝对忠诚。在中国历史上,战争中的跳崖情节一直存在。早在南宋时期就有崖山之战10万将士跳崖殉国,展现了南宋军民不畏强权、忠诚为国的优秀品质。抗日战争时期,在狼牙山上,五壮士面对日本军队的层层逼迫,集体跳崖,展现了中华民族宁死不屈、视死如归的英雄气节,小水村战斗和困牛山战斗同样表现了红军战士宁死不做俘虏,绝对忠诚于党的崇高精神。小水村战斗结束后,敌人在悬崖下清理战场时,找到了这8位红军战士。其中,6位战士已经牺牲,还有两位战士身受重伤。当时,敌人假惺惺地对幸存的红军战士说,国民党也优待俘虏,只要说出红军部队的下一步去向,就给他们治伤,还发放银圆。面对摆在眼前的这条“活路”,两位红军战士依然选择了拒绝。敌人见状,马上撕掉了虚伪的面纱,将两名红军战士杀害。困牛山战斗,红五十二团的红军战士在生死关头,“没有一个人叛变,没有一个逃兵”,毅然集体纵身跳崖,以坚决不做俘虏来表达对党对军队的绝对忠诚之心,为革命事业流尽最后一滴血,他们用鲜血和生命写就、践行了“对党忠诚”的铮铮誓词。
二是信念坚定。远大的理想信念是人能够经受挫折而奋起,面对困难而坚持的强大精神动力。在挽救民族危亡、为党和红军探路的使命感召下,红六军团指战员才会在地形不熟、减员严重的情况下,继续坚持对敌作战,寻找红三军。小水村战斗的30人突击排明知掩护完主力部队后可能寡不敌众,却依然义无反顾。困牛山上革命先烈为掩护主力部队撤离,才会主动暴露目标,将敌人吸引至困牛山,导致自身陷入绝境。这都是因为红军指战员有相信正义事业必然胜利的坚定信仰。
三是勇于牺牲。为了救国救民,不怕任何艰难险阻、不惜付出一切是长征精神的重要内涵。中国革命之所以能从胜利走向新的胜利,靠的就是一代代先烈不怕牺牲、视死如归。小水村和困牛山的革命先烈,面对主力部队被敌人围追堵截,选择将自己生死置之度外,在成功掩护主力部队之后,又选择集体纵身跳崖,以自己个体的“死”换取中国革命的“生”,体现了红军指战员在关键时刻靠得住、危急关头冲得上、形势严峻能牺牲的政治本色。
四是赤诚为民。困牛山战斗大规模跳崖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红六军团指战员赤诚为民。红军战士被数倍于自己的敌人围在困牛山上,由于围困红军的民团和百姓服装一样,他们将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为避免误伤被敌军抓去充当人盾的百姓,红军不敢贸然对敌人射击,宁可朝天开枪,砸烂枪支,悲壮地跳崖牺牲,也不愿意伤害百姓,用自己的生命去拼出百姓的生机。也正是红六军团赤诚为民的作为,1936年1月,红二、红六军团长征挺进石阡,组建红军游击队,群众缝衣制被送红军,1000余石阡贫困子弟走上革命征途……这些被保护的百姓,以自己的方式去帮助保护过自己的人。
硝烟散尽,丰碑永存。红军长征中的跳崖壮举,被《中共党史人物传》《红二方面军战史》《长征大事典》等文献所记载,在中国共产党党史、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史上留下了光辉灿烂的一页。在新的长征路上,先辈们展现出的舍生取义的精神,将永远铭刻在人民心中,所展示出的为理想和信仰献身的崇高精神,是我们前进的不竭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