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记忆永远无法忘却
有些身影始终萦绕在脑海
2008年5月12日
14时28分04秒
一个永远无法被遗忘的时刻
……
在这最危急的时刻
有些身影逆行而上
身着雨衣的军人站在峭壁上托举着危难中的生命
15名勇士从4999米高空向着地震震中一跃而下
那个小男孩举起了“长大我当空降兵”的横幅
还有那些穿行在残垣断壁之间的空军蓝
一幕一幕
被镜头定格被历史铭记
永恒的瞬间,无声的历史
15年过去
我们从未忘记
原成都军区空军雷达某团,是全军第一支在灾区投入救灾行动的力量。
地震发生时,时任团长张肇荣正带领该团41名官兵,由成都经汶川到阿坝州进行换站,行至理县甘堡藏寨附近。
突然,一声巨响之后,山体震荡,飞石如雨。张肇荣果断下达命令,指挥官兵迅即抢救藏族群众生命。由于抢救及时,这个居住了886名藏族同胞的寨子只有一名群众遇难。
5月13日,张肇荣利用阿坝州防火办指挥所唯一的一套短波电台向成空机关上报了当地灾情和抢险情况。
张肇荣和41名官兵牢记使命,攻难克险。他们把自己随身带的食物分送给藏族同胞,迅速组织力量打通了甘堡乡、甘堡寨到县城的通道15公里、通往山寨各户的土路7.5公里,救助25名藏族伤员脱险,安全转移560名藏族群众。
5月13日,空军出动了32架各型运输机,飞行113架次,紧急空运6806人、救灾物资和药品79.3吨到达灾区一线,创造了空军历史上动用飞机最多、飞行强度最大、在空时间最长等多项纪录。
5月14日14时15分,原空军总医院90名医护工作者乘坐飞机,紧急赶赴地震灾区。与此同时,空军驻湖北、陕西军用机场共12架大型运输机连续起飞,运载50支1500名医疗小分队和100余吨物资奔赴灾区,拉开空军第二次大规模紧急空运序幕。
5月14日上午,空军空降兵部队再次飞赴茂县上空。11时47分,时任空降兵研究所所长的李振波带领15人组成的先遣小分队,携带通信、引导、侦察等装备,分成两个批次从4999米的高空跳下,在无气象资料、无地面标识、无指挥引导的“三无”条件下“盲跳”至茂县地域。
惊天一跳,只为人民。安全着陆后,他们在汶川、茂县两县展开震情侦察,向上级报告重要灾情30多批次。空降茂县是中国空降兵首次以空降方式投入非战争军事行动并实施救援任务。
让我们记住这些英雄的名字:15勇士从震区归来后在机场的合影,从左往右、从后到前,依次为:刘文辉、李玉山、王磊、赵海东、刘志保、雷志胜、殷远、赵四方、王君伟、任涛、李振波、于亚宾、郭龙帅、李亚军、向海波。
在汶川地震救援中,这个机组在没有气象资料、没有航路资料、没有地面通信保障的条件下,开辟通往灾区的新航线,率先打通“孤岛”映秀、银厂沟的空中生命通道,一次次往返于高山峡谷之间,转移危重伤员,空运救灾物资,创造了多个“第一”:第一个在灾区降落的空中救援力量、第一个将救援物资空投灾区、第一个通过空中通道转移伤员。
因为时任机长名叫杨光,被当地群众亲切地称为“阳光机组”。汶川地震抗震救灾期间,“阳光机组”所在的飞行大队,共飞行191架次,空投空运各类救灾物资59.4吨,运送伤员、被困群众和救灾人员875人。
这张照片,记录的是空军官兵冒雨用身体搭建人梯,把伤员从40米高、坡度约60度的断崖上抬下来的难忘瞬间。
在汶川地震救援中,1800余名空军官兵奔赴成都彭州市银厂沟展开救援。6天时间里,官兵们共营救转移群众数千人,从废墟中挖出幸存者数十人。
这其中,银厂沟小龙潭景区是地震重灾区,一度与外界失去联系。30名官兵从景区一号桥出发,冒着生命危险徒步深入小龙潭进行救援。原空军某通信训练基地战士李纪友回忆当年勇闯小龙潭的情形:“我们30个人都写下了遗书,冲进小龙潭展开搜救,直到确认没有幸存者后才撤出。”
2008年,程强还是一名五年级的小学生。地震发生时,由于他和小伙伴去游泳而逃过一劫。地震中,他的一个小侄女和同桌不幸遇难。地震后,村里来了不少身着军装的人,这让程强感到有爱、温暖。
“高高飘扬的‘黄继光生前所在部队’旗帜,和印有‘空降兵’字样的头盔,让我至今难忘。”程强回忆说。
3个多月后,当部队踏上归途时,程强跟着父母、同学,挤在道路旁送行。人群中,他将“长大我当空降兵”的横幅高高举过头顶,立下了报恩的承诺誓言。
2013年9月,程强参军入伍空降兵部队。如今,15年过去,他已经成为“模范空降兵连”的一名排长。
灾难,考验的是一个民族的力量与韧性
更锤炼一支军队的担当与能力
15年过去,我们一刻也不曾忘却
铭记这一时刻
不是要刺痛渐渐愈合的伤口
而是要记住灾难中不屈的精神
就让我们
一边铭记,一边前行
进入新时代
人民空军历史性跨入战略空军门槛
正向着世界一流空军加力奋飞
为实现中国梦强军梦提供空天力量支撑
然而无论时光如何变幻
在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时候
人民空军责无旁贷、冲锋在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