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首踏上阿里高原 才能真懂的歌
■解放军报记者 李由之
当兵的人永远不会忘记,兵之初走过的路。
这条路,或是巡逻路,或是上哨路。不同的路,有着相同的方向:那就是经过部队淬炼,收获军旅成长。
这条路,让00后新兵陈永亮刻骨铭心。第一次踏上阿里高原的他,走上这条路,抵达他守卫的地方——波林边防连。也正是从出发一刻开始,他的青春有了高原军人底色。
颠簸的运兵车里,陈永亮和他的新战友们,离开狮泉河已百余公里。随着海拔不断攀升,尚在适应高原环境的他们,逐渐感到头脑昏沉、心跳加速。原本有说有笑的车厢,逐渐安静下来。
带车的老兵、一级上士王鹏环顾了一圈车厢,问道:“谁会唱《当兵走阿里》?”
与班长的眼神相接,这首歌的名字,像一束光瞬间照进陈永亮心房。这是他在新兵连学唱的第一首歌。
“蹚过最后那道冰河,翻过最后那架达坂,走上世界屋脊的屋脊,爬上高原上的高原……”陈永亮放开嗓子加入了合唱。大口呼吸着稀薄的空气,再次唱响这首旋律激昂的歌,一个念头忽然从他脑海里冒出来:这首歌我真懂吗?
歌声从运兵车上飘出,回荡在辽阔高原,仿佛穿越了时光隧道。
10多年前,也是在这条通往波林边防连的路上,还是新兵的王鹏,也曾在班长的鼓励下唱起这首歌。“懂了这首歌,才能在阿里边防扎下根。”带车的黄班长用四川乡音对新兵说,这里往西南方向200余公里开外的札达县,有个村落叫“波林”——那里就是我们要守卫的地方。
“波林”藏语中意为:石头。连长告诉王鹏和新兵们,对于军人来说,“波林”二字意味着“如磐的毅力”。
此刻车厢里,陈永亮转头望向窗外。远处荒原上,除了石头还是石头,以及连绵不断的雪山。“扎根在这里的,都是顽强的生命。”王鹏像他的老班长一样,向陈永亮、也向其他新兵讲解着“波林”二字的真正意义。
伴随着《当兵走阿里》的旋律又一次响起,运兵车翻过一个又一个达坂。年轻的战士并不知道,每翻过一次达坂,都是一次成长。接下来的日子里,寒冷、孤寂、缺氧……这些都将成为他们青春旅途中必须翻越的“达坂”。
车厢中,陈永亮和战友唱歌的声音更加高亢:“走阿里上高原,寂寞咱就使劲喊,想家咱就爬高山……燃起青春的热血,拥抱高原辽阔的蓝天。”
年轻的心,越唱越辽阔,越唱越豪迈……
当兵走阿里
■李由之 刘晓东 黄辛舟
★风雪中,边防官兵上山巡逻。
透过车窗,远远望见一排整齐营房,陈永亮心潮澎湃。
抵达营区,走进锣鼓喧天的迎新氛围,看着营门口列队的黝黑面孔,他的心怦怦直跳。
“陈永亮,4班。”连长杨东是个大个子,说话声如洪钟。话音未落,一个“国字脸”中士迎面走来。他使劲握了握陈永亮的手说:“你好,我是4班班长曹帅。”一瞬间,陈永亮被曹帅脸上绽放的笑容感染。
宿舍里,曹帅为陈永亮打来一盆清水。接过脸盆,把手浸入水中,陈永亮第一次感受到高原的水如此刺骨;也是第一次,感受到高原的水如此“温暖”——在老兵们默默地、温暖地注视下,他轻轻撩起水花,洗去一路风尘。
★漫天繁星下,曹帅向群山敬礼。
在阿里,感动也是一种传承
曹帅2012年4月来到波林边防连,至今已有10年光景。陈永亮眼中,班长是全连“最忙碌的人”。
晚上熄灯就寝,他睡得最晚。等宿舍鼾声响起,他悄悄起身,轻手轻脚走到战友床边,挨个给大家掖好被角。清晨训练完,他会叮嘱大家别吹风。
这份关爱,陈永亮感动在心。
曹帅教新兵叠被子,或许还在高原适应期,陈永亮“脑袋想得明白,动作却跟不上”。“刚上高原要学的事多,做不好,别气馁。”曹帅一边说,一边打开被子为陈永亮重新做示范。
班里的老兵告诉陈永亮,在波林边防连,每名新兵都是老兵这样手把手、心交心带出来的。
体能训练过关,才能真正适应高原。对体型偏瘦的陈永亮来说,“引体向上”就是前进路上的那只“拦路虎”。在老兵帮助下,他苦练了2个月的上肢力量。考核即将到来,他依然没有自信。
晚饭后,陈永亮借口给父母打电话走出了营房。这时,曹帅出现在他的身后。
夕阳映照着空旷的营区,两人一圈圈地走着,并肩的影子被拉得很长。
从陌生到熟悉,曹帅对陈永亮批评鞭策多、鼓励劝慰也多。看着陈永亮点滴成长,他总能从这个新兵身上看到自己当年的影子。
“当年我最头疼的也是引体向上。”10年前,曹帅来到“波林”,连队只有两排板房,环境比现在还艰苦。当时的班长叫黄辉,话不多但心很细,新兵们遇上烦心事,都逃不过他的眼睛。
几次考核不过关,曹帅拼尽了全力加练,直到一次训练时把手上的茧子磨破了。“不练了,休息!”不知何时,黄辉忽然现身在曹帅眼前。
“不,我能行!”曹帅梗着脖子倔强地说,眼泪夺眶而出。
“茧子磨掉了却不叫苦,你已经是一名合格的阿里军人了!”那晚,黄辉给曹帅包扎伤口,语重心长地说,“训练一定要循序渐进——以后跟着我练,我怎么练你就怎么练。”
夜里北风刮得紧,曹帅的心里却涌起阵阵暖意。他感觉,班长就像兄长,连队就像一个家。
一次风雪过后的巡逻,车在半路趴了窝。黄辉带着曹帅等几名新兵,开始徒步。雪太厚,爬上点位时,汗水已浸透了他们的内层衣裤。下山前,曹帅脱下挡风面罩,抹了一把额头的汗水。
“赶紧戴上!”黄辉嗓音短促有力,眼神却透着关切。“寂寞咱就使劲喊……”他起了个头。雪线之上再次唱起熟悉的《当兵走阿里》,每一句歌词都唱进了大家心里。歌声里,曹帅突然懂得了班长无声的关爱……
聆听班长讲述“班长的故事”,下连以来的点滴,像电影画面一般浮现在眼前。那些及时的鼓励、贴心的照料、严厉的批评,瞬间都化作一股流淌于心的暖流,陈永亮再次红了眼眶。
体能考核现场。“1,2,3……8!”随着战友们一声盖过一声的报数,陈永亮在单杠上完成自己军旅生涯的“成年礼”。
“报告班长,引体向上考核,我过关了!”
曹帅笑了:“我就知道你行!”顿了顿,他又说:“你已经是一名合格的阿里军人了!”
那天起,陈永亮开始喜欢上了阿里高原,融入到连队这个大家庭。他体会到,在阿里,感动也是一种传承。
★曹帅(左)和战友执勤。
在阿里,快乐也是一种味道
炊事班长、二级上士宫乐康是连队最老的兵。陈永亮最佩服他,“守防的苦,从乐康班长嘴里讲出来都成了有趣的事”。
陈永亮喜欢找“乐康班长”聊天。从网络热词到家乡风貌、再到巡逻轶事,两个年龄相差一轮的人,沟通全无障碍。
“交流也是一种学习。”宫乐康眼中,年轻人有朝气、有思想,跟他们在一起,自己会变得更年轻。连队建设的持续向好,也在于人与人的“相互照亮”。
一次,陈永亮在交流中向宫乐康建议,在连队搞一次“绿植比赛”。第二天,宫乐康把这个想法报告连长杨东。很快,一场别开生面的“斗绿年赛”在连队红红火火开展起来。
比赛中被“特聘”为裁判员,这件事让陈永亮又“稳稳收获了一波自信”。
根据连队规定,新兵要轮流到炊事班帮厨。提前一天,陈永亮把这项“新任务”告诉宫乐康。宫班长笑言:“餐桌连着战斗力,帮厨也是一门课。”
“高原沸点低,炒菜难就难在‘炒不熟’。因此,在高原炒菜是个体力活,也最磨砺心性。”天还没亮,宫乐康就扎进厨房,分派任务、动手切菜。
上中学时,陈永亮就能炒几道拿手菜。这一次,当宫乐康把一人高的铁铲交到他手上,站在板凳上,他那略显夸张的动作,引来战友一阵哄笑。
俯身,用筷子夹了一口土豆丝放到嘴里,一股焦糊味儿。陈永亮羞愧地看着宫乐康。宫乐康拍着他的肩膀诙谐地说:“小火鸡(小伙子),别着急!咱们不是有这样一句话吗——到了阿里,过去再拿手的事也要重新学起。”
炊事班又一次响起轻快的笑声。陈永亮更加深刻地体会到“乐康班长”的有趣,是经历了艰苦历练后的一份坦荡和淡然。
接下来的日子,陈永亮经常主动到炊事班帮厨,炒不好菜就切菜,煮不好面就和面。他说:“在这里,我能闻到一种快乐的味道。”
指导员张栋栋是甘肃人。他也是连队“老兵”,兵之初就守在这里。
张栋栋的妻子朱艳琴,是连队官兵熟悉的“好嫂子”。每隔一段时间,她就给连队寄来一个包裹——里面是战友们爱吃的零食,需要的衣物,爱看的杂志。
大家心照不宣却个个“门儿清”,指导员就是那个负责悄悄收集“情报”的人。
去年,朱艳琴来队探亲,一进营门就钻进厨房,说要给大家“露一手”。
厨房里,打开行李箱,不见衣物,只有满满几大瓶“浆水”,朱艳琴笑着说:“这是用蒲公英等10多种调料发酵成的烹饪辅料,也是做甘肃浆水面的‘秘方’。”
那天,朱艳琴煮的浆水面,征服了全连官兵的味蕾,陈永亮一连吃了2大碗。都说“连队是家”,嫂子亲手煮的面条,不正是家的味道吗?
按照连队传统,每个月,都要组织当月过生日的战士“集体庆生”。在朱艳琴带教下,连队炊事班已然学会了这门“手艺”。浆水面,也成为战士们点击率最高的“生日面”。
“一起过生日就是一家人。”张栋栋重视连队每个人的生日,每次生日聚餐他都会客串“主持人”,给大家讲连队传统,带大家一起唱那首《当兵走阿里》。
今年陈永亮过生日,恰逢乐康班长休假,于是指导员又有了一个“新头衔”:连队面点师。
那天,张栋栋亲自下厨,藉着平日在家里“偷师”学来的面点手艺,为大家做了一顿“生日面”。闻着香喷喷的浆水面,看着面上卧着的“番茄酱表情”荷包蛋,陈永亮鼻子一酸,眼泪涌上来。
“这是快乐的眼泪。”晚上和父母亲通电话,陈永亮也向他们发去了一个“表情包”——一串泛着泪花的笑脸。
★陈永亮在营区墙壁上作画。
在阿里,坚守也是一种热爱
风从耳边呼呼吹过,胸口就像“拉风箱”,双腿仿佛灌满铅,每迈出一步,都要用上全身气力。
奋力冲过终点线的一刻,陈永亮感到自豪——这次3公里考核,他又一次刷新了自己的最好成绩。
仅仅半年前,“3公里跑”还是陈永亮生命中一个不能翻越的“达坂”。
一次训练,刚跑完半程,陈永亮就掉队了。曹帅站在前面鼓励他:“成绩提前哪怕1秒,都是取得了99分的进步。”
曹帅经常带上陈永亮,在营院外的土路上“奔袭”。每次跑得体力不支、想要放弃的时候,他故意说:3公里都跑不赢,还唱什么《当兵走阿里》?
连队荣誉室,《当兵走阿里》的歌谱悬挂在显眼的位置。张栋栋说,歌中唱的是一份坚守,也是一种精神。荣誉室一侧,一座黑色牦牛雕像和它背后的故事,温暖了一茬茬新兵。
多年前,战士们在巡逻途中救了一头陷在泥潭里的野牦牛。它左前蹄受伤,担心它被狼群袭击,大家便将牦牛牵回连里休养。
当时,连队吃水困难,官兵人扛肩挑,去很远的地方取水。取水归来,战士们都会给这头野牦牛舀一瓢清水。
野牦牛逐渐恢复了健康。战士们几次将它放归自然,它却一直守在营院附近,不愿离开。一次,战士们出门取水,它就一直跟在队伍后面、来到了河边。回营时,它驮回了所有水桶。
一来二去,这头牦牛就留在连队,成为一名“驮水兵”。这一“驮”就是19年,直至2002年牦牛在取水路上失足坠下山崖。为了纪念这位“功勋战友”,一茬茬官兵把“肯吃苦、肯奉献、肯担当”的“黑牛精神”传承了下来。
二级上士梁壮,就是这样的一头“老黑牛”——驻守高原10多年间,连队“八大员”他几乎干了一个遍;连队让他干啥就干啥,从不挑拣,从无怨言。
4年前,巡逻中不幸摔伤了腰部,梁壮从军马饲养员转型成了驾驶员。
风雪大时,梁壮仍旧会骑马参与巡逻。一次雪后,巡逻队在山里迷了路。他让大家在山洞避风,自己一个人骑马去找路。一天后,他带领战友边做标记、边判断方向,最终一起安全走出了山谷。
梁壮成了连队官兵心目中的“活地图”。他却说:“多亏了‘无言战友’,没有它们,谁也走不出风雪山谷。”
在梁壮看来,好的传统不能荒废,有些“老经验”也丢不得。“让传统在新时代发光,年轻人才能跟上时代的脚步,继而迈出自己的步伐。”他说。
那天巡逻归来,已是傍晚时分,梁壮站在半山腰,望着远处山坳里,连队营房透出温暖灯光。
“云彩在我脚下走,雄鹰在我身边过……”那一刻,与战友一起唱起熟悉的歌曲,他感到重任在肩,又似乎有一种前所未有的畅快。
那天巡逻队伍里,梁壮重新定义了“坚守”。“日复一日的守望,把岗位守成一种热爱……”他说,用青春书写热爱,这就是坚守。
★宫乐康给“黑牛”雕像系上哈达。
云端哨所是我家
■邬军 晏良
晨光熹微,西藏日喀则军分区卓拉哨所哨长黄明旺起床后,快步走向厨房。随着他轻快麻利的动作,清晨的“锅碗瓢盆交响曲”奏响了。
备菜、制汤、和面……不一会儿,一碗热气腾腾的牛肉拉面出锅啦。
“真想吃上一碗家乡的拉面呀!”端午节前夕,刚上哨的甘肃兰州籍战士钱文俊的一句感慨,让哨长黄明旺心里一动。他主动上网求教于专业高手。一番钻研后,一碗“兰州拉面”让钱文俊吃着吃着,眼圈红了。
卓拉哨所海拔4687米,是全军冬季封山时间最长的驻防哨所之一,被称为“挂在天上的哨所”。“过节就要让哨所有家的味道。”黄明旺时常把这句话挂在嘴边。
为满足来自天南海北守哨官兵的心愿,他召开“诸葛亮会”,按照不同地域的特色饮食制订“菜谱”。
端午节假期,“辣子鸡”“糖醋排骨”“驴肉火烧”等独具地方特色的菜肴,被接二连三地端上哨所餐桌。
“如今守哨幸福指数高着呢。”家在成都的上等兵汪斌在给家人的信息中说,“雪山寒哨吃到的辣味,和家里的一样正宗。”
已至6月,哨所冰雪未融。迎着清晨薄雾,中士蒋态飞带着哨所2名战士在门口张贴对联。上联“守边关,青春作笔写忠诚”;下联“庆端午,云海深处是我家”;横批“团结奋进”。
“卓拉哨所有个传统,每逢节日,每名官兵都会创作一副对联。”黄明旺笑着说,我们还会来个“对联评比”,看谁写得最“走心”,把官兵评出的“最优作品”挂在哨楼上。
端午节那天,蒋态飞的手机上,收到不少节日祝福。家人关心他的健康状况,朋友、同学关心他的守哨生活……
“谢谢祝福!我在哨所挺好的。”蒋态飞这样回复。
在守哨官兵内心,哨所是一个“最难说再见的地方”。2021年9月,原哨长、一级上士杨东儒因身体原因,不得不离开哨所回到连部。接替他的便是现任哨长黄明旺。
下山前,杨东儒恋恋不舍。黄明旺陪他在哨所与战友道别。
哨楼门前,两人相视一笑,杨东儒拿着一本“守哨日记”,对黄明旺说:“这可是一个‘宝贝’。”
“傍晚,将国旗收回哨楼;春秋两季,执勤人员系好保险绳;熄灯前,宿舍使用煤炭炉;就寝前,检查通气口……”杨东儒一件件交代着,生怕遗漏了什么细节。
哨所外的风呼呼地吹着,两位哨长还在小声地交谈着,日常生活、军事训练、站岗执勤……“老哨长”叮嘱再三后,才将手中的“守哨日记”郑重交到了“新哨长”手中。
这一刻,杨东儒思绪万千。年初休假结束返回哨所,他装了满满几大箱物资带回去。家人笑他“把家要搬走喽”。他却一本正经地回答:“哨所也是我的家。”
在这个高原哨所,许多传统被“固化”下来——战士不开饭,哨长不端碗;新兵不归营,老兵不合眼;一人有困难,大家齐相助。
一次,下士陈梦外出取雪化水,直至晚饭前仍未归。杨东儒几次推迟“开饭时间”。他说,只要有一个战友没回来,相信大家谁也不会动筷子。
陈梦回到哨所,看到战友们都坐在餐桌前;再看看手表,晚饭时间已经过去半个多小时……他感动得热泪盈眶。
每当换防时,总有老兵执意留哨;每逢毕业季,总有考学离开的战士申请再回哨所。
“挂在天上的哨所”为何有这样的魔力?在哨所驻守过的人,一定会这样回答:“哨所就是我的青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