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支部队和一群官兵相互塑造的故事——
以“勇士”的名义
■谢安 喻润东 周天宇
第73集团军某旅“能攻善守英雄连”开展“小比武”活动。
翻开第73集团军某旅“铁血勇士榜”上榜人员名单,勇士们的事迹一一映入眼帘。多次转岗始终斗志昂扬的战勤计划科参谋杨明辉,跟困难“死磕到底”的狙击手黄飞学,先后经历4次岗位调整、岗岗叫得响的二营底盘技师章建文,带领全连官兵开启“过关斩将”训练模式的十二连连长周伟杰……
他们中,有干部也有战士,有训练尖子也有后装骨干,有摘金夺银的“老面孔”,也有快速崛起的“新秀”。
“这是一支有血性、有传统的英雄部队。” 谈到开展“铁血勇士”评选活动的初衷,该旅政委王勇说:“新一代官兵在争当‘铁血勇士’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传承了先辈们的‘铁血’品质。”
“英雄的部队从不缺少英雄,崇尚荣誉才会获得荣誉。”在第73集团军某旅,官兵们对这句话耳熟能详。随着一批批“铁血勇士”的评出,官兵们对“铁血”二字有了更深刻的理解,追赶“铁血勇士”、争当“铁血勇士”在该旅蔚然成风。
以“勇士”的名义——这是一支部队和一群官兵相互塑造的故事,也是他们共同成长的故事。
★ 传承 ★
没有完成不了的任务,也没有完成不了任务的兵
2019年7月,第73集团军某旅实兵对抗演练在皖南山林中展开。
过筛子般地搜索了好几个小时,蓝方班长赵伟还是没有发现红方侦察人员的踪影。走到一片水塘边,赵伟越想越气,将一根折断的树枝扔向散发着阵阵臭味的水塘。
直到演练结束,赵伟才知道,红方侦察兵就藏在那个臭水塘中。靠着一根吸管,侦察兵林振健在臭水塘里藏了整整3个小时。直到蓝方搜索队向山顶赶去,他才悄悄撤出。
“水塘那么臭,你怎么能忍受?”蓝方的一名搜索队员有些诧异。
林振健笑了笑,没有回答,脑海里浮现出吴石林等先辈们的战斗画面。在当年边境作战中,一场总攻就要打响。面对敌人设置的雷区,战士吴石林毅然选择了舍身滚雷……入伍以来,每次听到吴石林等战斗英雄的故事,林振健就血脉偾张。
被评选为“铁血勇士”那天,林振健在笔记本上写下一句话:“没有完成不了的任务,也没有完成不了任务的兵。”
在该旅武装侦察连指导员李恒剑看来,这就是传承,先辈们的“铁血”开始注入新一代军人的生命。
在该旅,传承先辈们的“铁血”精神,是所有营连的共同选择。
在以“穿插如猛虎,坚守如泰山”为连魂的三营七连,数十年如一日不变的,是每天晚点名时连长喊出的第一个名字。
“张春才!”“到!”全连官兵齐声回答,气势如虹。
张春才是七连历史上著名的战斗英雄。危急时刻,他大喊:“同志们,向我投手榴弹!”一息尚存之际,张春才关心的是阵地还在不在我们手中。
“精神是永恒的,传承好了,官兵们就更加勇敢。”某营装步七连六班班长张林宝这样告诉笔者。
部队调整改革中,张林宝由步兵改为装甲步兵。随着机降课目等新训练内容的加入,张林宝觉得“陆军部队已插上了翅膀”。
2020年8月,张林宝作为机降组组长参加演习。在索降环节,机翼卷起的强气流突然把机降绳绞成一团,形成了一个绳结。
为确保后续战友索降安全、高效,张林宝选择用脚把绳结撑开。由于风力过强,绳结被撑开的同时他也随之跌落,所幸只是左脚踝扭伤。简单处理后,张林宝又投入到演习中。
★第73集团军某旅与陆航部队进行协同演练。
张春才当年写的一首小诗,被张林宝抄录下来带在身上:“只要祖国需要俺,俺愿化作高山岩;风雨日夜守边陲,不容敌人来侵犯……”
诗后,张林宝写着一句话,“张春才未完成的诗,由今天的我们来续写。”
2018年,“突击英雄连”新任连长黄振国带领连队参加了“跨越”系列演习。那段时间,高强度的训练让黄振国本就有训练伤的身体亮起“红灯”。一检查,双膝半月板磨损严重。可检查完一转身,他就又回到演习场地,主动请缨担负了主攻连任务……
当年年底,黄振国获评“铁血勇士”。载誉归来,他发自内心地说:“演习就是打仗,累不累?累!但想想那些前辈们的牺牲,我做得还不够。”
★ 挑战 ★
梦想与现实之间的鸿沟,只要不懈努力就能跨越
温柔腼腆,这是不少人初识陈伊伊时的第一印象。
面对这个跟人说话时眼角会泛起羞涩笑意的女兵,外人很难将她与“狙击枪王”联系在一起。端起狙击枪进入射击场,陈伊伊就有了王者风采。
去年,旅里接到上级通知,遴选射击尖子参加狙击手集训,男女混编,共同考核。
临到报名截止日期,旅里还少有女兵报名。无奈之下,卫生连连长梁注明找到了刚结束休假的陈伊伊。
“既然组织安排了,我就去!”带着几分忐忑,陈伊伊和战友一起来到了集训队。此前,陈伊伊一直是连队的医疗救护员,从未摸过狙击枪。第一次200米精度射击,陈伊伊5发子弹全部脱靶。
集训队实行末位淘汰制。与陈伊伊同场参训的19名女兵,10名来自特战队,均是这个课目的佼佼者。压力如潮水般向她袭来。
“铁血勇士”就是要敢于挑战一切不可能!晚上辗转反侧之际,陈伊伊突然想起了旅领导常说的这句话,暗下决心:“哪怕仅剩最后一次机会,我也要拼尽全力!”
初夏,粤东山地潮湿闷热,林间翻腾着热气如同蒸笼。练据枪,陈伊伊跟男兵一样,背上压着10公斤砖头,胳膊压上重重的沙袋;练稳定性,别人枪管上顶半小时弹壳,她就顶一个小时……3个月里,陈伊伊体重下降10公斤。
最后考核,陈伊伊以5发全中、总评182分的成绩,名列集团军第三名,被战区陆军评为“百名枪王”之一。这些经历,让陈伊伊更加确信:“梦想与现实之间的鸿沟,只要不懈努力就能跨越。”
深深认同这句话的,还有装步六连特级装甲车驾驶员杨金顺。
2017年,杨金顺由步兵转为装甲兵。从院校学习归来,第一次参加演习,杨金顺就遭遇了“滑铁卢”。
西北戈壁,黄沙漫天。接到深入“敌”后进行穿插的指令后,杨金顺驾驶的战车却“抛锚”了。
眼看着其他战车滚滚向前,杨金顺急了,一番上查下找也没能排除故障。
“这仗打得真窝火!还没见着敌人,就结束了……”杨金顺开始反思,“如果当时自己能达到那些修理技师的水平,结果就不一样了!”
从此,杨金顺一有时间就“猫”在车上,练操作、练维修。短短4年,杨金顺实现了华丽转身,成功拿到了为数不多的装甲专业驾驶、底盘修理特级证书。
面对新挑战,全力奔跑的远不止一两个人。
“适应严要求,必须拥抱快节奏。”对此,该旅一营首席参谋陈晓源深有体会。
那年,一次演习中,时任三连连长的陈晓源带领连队阻击对手一个营兵力。面对数倍于己的兵力,陈晓源带领战友坚守阵地近3个小时,以1∶7.5的战损完成上级赋予的任务。
演习刚结束,陈晓源又受命带队参加上级组织的比武考核竞赛。此次比武考核涵盖隐蔽行军、战场急救、通过障碍等10个综合性课目。
考核中,10个高强度课目、36小时连续作业,参赛官兵只配发了2份单兵食品、3袋压缩干粮。
“上了赛场,比的就是谁能更勇敢地挑战自我、突破极限。”陈晓源不顾双膝积液,在隐蔽行军30公里课目考核中,一直跑在队伍最前面。
到达目的地后,考核组突然下达夜间侦察任务。参赛队员极度疲惫,陈晓源带2名体能较好的队员,嚼着大蒜提神,继续行军8公里,完成了侦察课目考核。
第73集团军某旅侦察营武装侦察连狙击小组展开战术训练。
最终的障碍课目考核,陈晓源帮助体力不支的战友背着背囊冲过终点后,他累倒在地……
如今,在他们营,战友们都学会了陈晓源常说的那句话:“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
★ 荣誉 ★
“铁血勇士”的热血,不能迷失在掌声与鲜花中
荣誉因“铁血”而生,反过来又催生出新的“铁血”。
对这句话,该旅一级军士长柳强感受很深。这位有着27年军龄的老兵,获得的荣誉数不胜数,但他格外看重这份荣誉——“铁血勇士”。
部队调整改革后,柳强从一名高炮维修技师转岗为火炮维修技师。虽只有一字之差,却好似隔着一座大山。
新装备的信息化程度更高、基础原理更复杂,维修起来难度更大。柳强从火炮基础理论开始,找资料、制卡片、拆零件、记构造,找装备工厂师傅问细节、询方法、强技能。
“一个老技师,决不能被这点变化干趴下。”柳强说,“从零开始,就像树苗换土,必须深扎根才能枝繁叶茂。”
凭借着一股子钻劲,柳强啃下了一个个硬骨头,先后论证改进了新型突击车火炮击发操作流程、电路保护机制和炮塔回转装置,有效降低了该型火炮故障率。
如今,柳强把自己熟练掌握的7个专业的修理技术,毫无保留地分享给战友们,带出了一大批专业技术能手。
和柳强一样,获奖诸多的一级军士长任勇,也格外看重“铁血勇士”的荣誉。
每次领奖归来,这位在装甲技师岗位上干了26年的老兵,都会把奖章和证书细心地包好,然后珍藏在一个皮箱里。
2005年,任勇在上级组织的后装大比武中夺得冠军;2017年,部队主战装备由履带式装甲换装为轮式装甲后,已过不惑之年的他又获得新荣誉。
与同专业的其他战友相比,同样面对的是装甲装备内部复杂的机械构造和电气控制设备,同样都需要从头再来,任勇为什么能一直挺立潮头?
他经常说的一句话便是答案:“把奖章捧在手里的时候多了,捧装备说明书的时间就少了。一味地沉湎于过去的荣誉,就会错过更多新荣誉。”
“能力都是攒出来的。”有半个月时间,任勇几乎都是在维修间度过的。他向营党委立下军令状,组建了一支由电气、底盘、火控等技术骨干组成的课题攻关小组,编写出20余份底盘修理新教案。
凌晨两点,修理连指导员伍建明查铺查哨时,来到了修理工间。循着金属碰撞的声音,他又看到了任勇的身影。
“荣誉不是用来‘躺平’的功劳簿。‘铁血勇士’的热血,不能迷失在掌声与鲜花中。”望着任勇脸上的油污,想着这位老兵被评为“铁血勇士”时的获奖感言,伍建明突然有些感动:这些争分夺秒“赶新路”的老兵,不正是“铁血”精神生生不息的源头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