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抢救生命作为首要任务
——西部战区指挥四川泸定6.8级地震抗震救灾纪实
■ 龙绍华 杨晓波
2022年9月5日12时52分,四川泸定6.8级地震陡然而至,造成甘孜州泸定县磨西镇、雅安市石棉县等3个市州12个县、82个乡镇受灾。地震发生后,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高度重视,作出重要指示:要把抢救生命作为首要任务,全力救援受灾群众,最大限度减少人员伤亡。灾情紧急,闻令而动。西部战区党委坚决贯彻习主席和军委命令指示,坚持“兵贵神速、人民第一、边动边报、严密组织”,第一时间启动应急预案,派出前进指挥所抵达震中,在“统思想、统行动、统指挥”等“八个统一”中高效指挥救灾行动,战区两位主要领导先后赴救灾一线指导,解放军、武警部队官兵和民兵预备役人员在乱石飞滚的高山峡谷、在湍急奔涌的大渡河畔展开绝地大搜寻、生死大营救。
务求快 与死神赛跑拼命抢命
▲陆军第77集团军某旅官兵转运伤员。(摄影:胡浪)
震后5分钟,磨西镇武装部部长依令迅速召集附近的民兵预备役人员,到就近的村庄勘察灾情、疏散群众。
震后10分钟,处在震中的泸定、石棉县人武部在通信中断、道路受阻的情况下,立即展开自救,并采取传递口信的办法,动员400余名应急民兵队员向灾区挺进。震后1个多小时,甘孜军分区司令员郭庆波即带领民兵赶到震中磨西镇,组织现地力量投入抗震救灾。武警四川总队甘孜、雅安支队也迅即收拢力量,快速向灾区挺进。
▲康定市民兵在震中磨西镇磨岗岭村疏通道路。(摄影:刘卓)
为了统一指挥、高效救援,西部战区依令抽组精干力量编成前进指挥所,星夜出发,紧急奔赴灾区。
时间就是生命,就近用兵、快速用兵是关键。一道道指令从战区前进指挥所发出:陆军第77集团军某旅出动直升机飞赴灾区空中勘察灾情,正在灾区附近驻训的该集团军某旅火速增援。武警第二机动总队交通二支队也迅即从驻地携带专业设备向震中奔袭。
“我们早到一分钟,灾区群众就多一分希望!”在赶往灾区的路上,官兵们全然不顾余震造成的塌方、落石等危险。
震后20小时,2000余名解放军、武警部队官兵和民兵预备役人员到达灾区。按照战区前进指挥所统一部署,兵分多路,冒死挺进孤岛险境,千方百计进村入户。
此次地震虽然震级不高,但烈度很大,波及范围广。为了抢时间,救灾官兵在高山峡谷、路险水急、余震不断中奋力前行。陆军第77集团军某旅29勇士请命成功“强渡大渡河”, 武警四川总队机动第二支队20名党员组成的突击队冒着生命危险在泸定桥上“架起生命桥”,四川省甘孜军分区年仅18岁的大学生女民兵刘露丹,连续搬运救灾物资3天3夜,晕倒在救灾一线,被誉为“最美女民兵”。
震后24小时,救灾兵力覆盖所有重灾乡镇。废墟上、瓦砾下、乱石中,救援官兵分布在数千平方公里的救灾一线,与时间赛跑、与死神竞速,展开了一场惊心动魄的生死大营救。
直面险 越是艰难越向前
▲武警第二机动总队某支队官兵正在疏通道路。(摄影:王连彬)
救人!救人!只要有一线希望,就要付出百倍努力;只要有一点可能,就要不惜一切代价。
9月6日一大早,战区前进指挥所抵达震中泸定县磨西镇后,就向救灾部队发出“争分夺秒、拼命抢命”的动员令。
“谢谢子弟兵,看到你们,我们就安心了!”9月6日上午9时许,在泸定县得妥镇湾东村红花岗组,6名受灾群众在陆军第77集团军某旅官兵搀扶下,被转移到安全地域。
地震发生后,该旅200名官兵从驻训地星夜疾驰,突进受灾严重的得妥镇。山间林野没有路,官兵们一把铁锹、一把镰刀,披荆斩棘闯出安全通道。旅长周祖全带着突击队员冲在最前面,在大渡河上颠簸15分钟后,到达离湾东村最近的登陆点,队员们攀爬、搭绳,艰难摸爬3个多小时到达村里,将128名群众和32名伤员顺利转移到安全点,就医和生活得到妥善安置。
9月6日,武警四川总队第二支队参谋臧立凤带领30名官兵,向海螺沟景区3号营地挺进,救援被困在那里的216名受困群众。途中,道路开裂坍塌,巨石断木遍布,余震不断,乱石飞滚。官兵历经20个小时,徒步强行军40多公里,成功将受困群众转移到安全地域。
▲武警四川总队官兵转运伤员。(摄影:王连彬)
在海螺沟景区近乎垂直的百米悬崖上,武警四川总队两名救援队员一前一后护卫着一个幼童,攀岩向前。在泸定县得妥镇湾东河上,滚落的山石呼啸砸入水中,与刚刚经过的救援冲锋舟擦肩而过。在泸定县磨西镇与海螺沟景区之间滑坡体顶部,左边是100多米高的悬崖,右边是10多米高的塌方体,2名“90后”交通抢险队员驾驶着挖掘机挥舞长臂,打通绝壁上的“生命通道”。
哪里有困难就冲向哪里,哪里有需要就奔向哪里。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废墟之上,堰塞湖边,参与救援的解放军和武警部队官兵用行动诠释着人民子弟兵的忠诚与奉献。
突出联 三军同心立体突进
▲陆军第77集团军某旅在大渡河上转运重型机械。(摄影:王连彬)
连日来,在泸定6.8级地震救援现场,展现了一幅水陆空多维一体联动的立体救灾画卷,参与救援的解放军、武警部队官兵和民兵深有体会地说,这是联合作战指挥体制优势在抗震救灾战场上的生动展现。
——空中,神鹰开辟生命通道。
地震发生后,许多村庄由于道路中断,地面搜救力量无法快速开进。此刻,空中救援力量显示出了特殊作用。
“直升机来了,我们有救了!”9月6日上午10时30分许,陆军第77集团军某旅特级飞行员时金盛,驾驶直升机飞抵得妥镇湾东村红花岗组上空,村民组长安文忠看到直升机后,挥舞着手臂大声欢呼。
西部战区空军航空兵某团派出飞机,对灾区进行全域侦察拍摄、及时转运重伤员、为受灾群众投送物资。针对部分道路中断,救援力量无法到位的情况,前进指挥所还派出多架次无人机,飞抵灾区上空勘察灾情……
救灾期间,直升机单轮悬停危房、村道和悬停吊篮救援等视频,一经发布便刷爆网络。参与救援的飞行员罗均说:“若不是为了抢救人民群众,谁又敢如此冒险。”
▲西部战区空军某团直升机转移受灾群众。(摄影:刘星宇)
——陆地,铁肩扛出生命通道。
在咱地村,地震发生后断水断电,与外界失去联系。武警四川总队救援官兵达到该村后,官兵们三人一组,或抬或背或扶,只为将受灾群众尽快转移到安全地域。
砍竹竿、铺被褥、捆绑加固……在得妥镇,救援官兵用简易担架将一个个伤员抬出。面对崎岖险峻的山路,带队的营长弋建勃下达“死命令”:“只要还有一口气,就是拼命也要将人民群众转移到安全地方。”
▲西部战区总医院外科专家为灾区伤者进行紧急手术。(摄影:赵芝洪)
“当心山石滚落……”在石棉县至草科乡路段,正在抢修道路的陆军第77集团军某旅官兵在一阵沙尘浓烟过后,又迅速回归战位,继续紧张作业。救援分队采取“专人警戒、连续作业、交替轮换、双向挖掘、多点作业”的方式进行道路抢修,旨在尽快打通陆上生命救援通道。
——水上,千里驰援搭建“生命方舟”。
“分解岸边舟,驶离码头!”9月12日上午8时许,随着门桥长漆骥一声令下,载着大型挖掘机的漕渡门桥又一次出发。波涛汹涌的大渡河上,陆军第77集团军某旅舟桥一营29名官兵手持钩篙,劈波横渡。
就在两天前,该旅官兵顶风冒雨连续机动500多公里,到达地域后立即组织门桥泛水。操作员张亚林说,大渡河流速快达1.8米每秒,远比风平浪静的堰塞湖操作难度大,重达40多吨的挖掘机,也是历次救灾搭载最重的工程机械。随着一台台重型挖掘机在大渡河对岸的芝麻沱、郑家坪等临时渡口抢滩登陆,左右开弓向两端施工作业,原本瘫痪的省道217线泸定至安顺场之间路段,渐渐地有了“生命的脉动”。
三军联动,既离不开联合指挥,也要有联合保障。
▲川藏兵站部在磨西镇开设野战保障点,为安置点群众提供热食快餐。(摄影:任云)
为了让救灾官兵和灾区群众吃上热饭,西藏军区川藏兵站部组织官兵第一时间赶赴震中,为灾区群众和救援人员提供热食和供电保障。
西部战区总医院和联勤保障部队第945医院、武警四川总队医疗分队,启动应急救灾预案,收治后送伤员、进行防疫消杀……
▲第945医院外科主任李伟为偏远散户群众巡诊。(摄影:刘芳兵)
与此同时,军地有关部门紧密配合,在震情监测、灾情勘察、联合救援等方面协同合作,参与救援的部队官兵和地方领导纷纷感叹:此次抗震救灾的指挥越来越高效、行动越来越快速,这些都充分说明了联合作战指挥的体制优势。
时代在变,一切为了人民的使命宗旨从未改变。救援黄金72小时虽过,部分救灾部队也陆续回撤归建,但驻留的任务部队依然按照“听令应急、现地组织、后续救援、树好形象” “管到底”要求,继续投入紧张的后续救灾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