逐梦航天新时代
——记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青年科技人才群体
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调度团队的青年科技人才。新华社发
“旭日始旦,天下安澜。祝大家在新的一年里云程发轫,共同迎接霞光万丈的每一天!”
当2023年春节的钟声敲响,正在太空遨游的神舟十五号航天员费俊龙、邓清明、张陆,通过视频从中国空间站向祖国和人民送上新春祝福。
载人航天,是巨系统工程,也是世界高新科技中最具挑战性的领域之一。
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一个与宇宙牵手、与星辰共舞的地方。在这里,一群平均年龄不到35岁的年轻人,坚定航天报国志向,勇攀航天科技高峰,在逐梦太空的征程中奋斗奋进。他们已成长为我国载人航天工程、探月工程、行星探测工程飞行控制和航天器长期管理任务的“国家队”。
牵引“神舟”飞天、领航“嫦娥”探月、操控“天问”探火……他们一次次见证和创造着中国人筑梦太空的新纪录,把无悔青春镌刻在逐梦太空的宏伟画卷中。
天宫建站,奏响九天之上的创新乐章
2021年4月29日,天和核心舱发射成功,中国空间站建设大幕正式拉开。
在飞控大厅,天和核心舱型号团队成员心情无比激动。因为,后续各项任务将应用到他们牵头攻关的空间站机械臂规划及操作控制系统——
天舟二号航天器发射后,需要利用空间站机械臂进行大型在轨飞行器转位;载人飞船发射后,航天员将在机械臂协同下执行舱外作业;机械臂还能够转移笨重物品……
为确保神舟十二号航天员首次出舱任务圆满完成,型号团队紧张备战。任务前一个月,他们开展多轮次推演,认真检查地面仿真系统,完善各项监控手段。机械臂在轨测试那几天,他们天天铆在飞控大厅。
机械臂顺利通过测试正式“上岗”后,空间站“长”出了有力的“臂膀”。随着机械臂在轨爬行测试、舱外巡检和航天员出舱等任务成功实施,全世界见证了中国机械臂的灵动和矫健。
中国航天在突破中不断加速。航天器太空交会对接,是世界航天领域公认的最复杂、最难攻关的技术之一。
2021年10月16日6时56分,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与空间站组合体完成自主快速交会对接,标志着我国载人飞船首次径向交会对接圆满成功。
“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飞到空间站下方后,由于轨道不同,两个航天器保持对接所需要的相对位置和姿态难度很大。”载人飞船任务型号团队一位专家自信地说,“我们有信心创造惊艳世界的成绩!”
为此,载人飞船任务型号团队积累了大量组合体轨道及姿态的仿真数据,进行上百次联调联试验证,攻克诸多难关。
400米、200米……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缓缓向天和核心舱平移靠拢。伴随着“对接锁紧完成”的口令,广袤太空中,神舟十三号与天和核心舱组合为一体。
“合体”后,又迎来了新的挑战:航天器飞行控制和长期管理、推进剂在轨多次补加、大型航天器受控离轨……任务接二连三落在他们身上。
“我国发射第一艘货运飞船天舟一号时,我担任飞控总体设计师。当时,我们圆满完成5个多月的控制任务。”一名专家说,“建造中国空间站,我们有信心交出合格答卷。”
嫦娥奔月,实现跨越时空的创新梦想
兔年迎来“玉兔”报喜——
作为人类第一个登陆月球背面的月球车,玉兔二号工作已超过4年。它的每一步都在创造中国奇迹,每一天都在刷新世界纪录。
截至目前,玉兔二号已累计行驶近1500米,对外发布各级科学数据超940.1GB。飞控团队小心翼翼地操控着月球车,用万无一失的精准操作,守护玉兔二号在月球漫步的旅程。
九天揽月星河阔,十六春秋绕落回。探月工程承载着中华民族千年奔月梦想。从嫦娥三号第一次踏足月球,到嫦娥四号首探月背,再到嫦娥五号实现月面采样返回,飞控团队连续创造中国航天新纪录。
“玉兔”把足迹刻在了月球上,也把中华民族非凡的创造力刻在了人类文明发展的光辉史册上。
拼搏的征途上,飞控轨道团队十余载砥砺前行。轨道,就是赛道。在高手竞速的赛场上,他们共同携手,闯过一次次关口。
2012年12月,嫦娥二号成功飞抵距地球约700万公里远的深空,成功实施图塔蒂斯小行星飞越探测。
对嫦娥二号来说,它的主任务已取得圆满成功。在飞控中心这群年轻人眼里,嫦娥二号在星际探索领域还大有可为。
在诸多的拓展试验方案中,航天专家们坚定地选择了功效最大但难度最高的一个。为此,飞控轨道团队连续几个月攻关,自主论证、开发设计,使我国成为世界上首次对图塔蒂斯小行星进行近距离探测的国家。
2018年12月,嫦娥四号发射升空。作为世界上首个以着陆月背为任务目标的航天器,它备受瞩目。
此前,我国已成功架设地月“鹊桥”,首次实现地球与月背的测控通信。飞控轨道团队不断优化轨道控制方案,对多项技术细节反复比较分析,只用几次便取得成功,节省了燃料消耗,增加了预期轨道寿命。
一次次任务的成功,为后续任务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更增强了他们勇夺探月工程“三步走”胜利的信心。
嫦娥五号任务各飞行阶段耦合性强、推进余量低、月面工作时长固定,对轨控策略设计、轨道控制精度和应急轨道重构提出了更高要求。团队成员攻克了一系列关键技术,为圆满实施首次地外天体采样返回提供了坚实的技术保证。
银河横渡,镌刻遥远星辰的创新印记
飞行控制技术,是支撑航天事业发展的核心关键技术之一。唯有坚持自主创新,才能把主动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原有飞控软件系统维护成本较高,安全性、可靠性也存在一定隐患。为此,飞控软件团队负责人带领团队论证、研发、测试连轴转,突破多项核心关键技术,实现了软件性能和架构设计的巨大飞跃。
新一代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飞控软件,在火星探测任务中首先投入应用,使我国飞控任务支持能力跻身世界先进行列。
2020年7月23日,长征五号运载火箭托举天问一号探测器点火升空。
天问一号入轨后,一位设计师全神贯注地盯着屏幕上的轨道数据。此次任务,相关计算方法与以往有很大不同。这位设计师参与过多次重大任务,经验很丰富,但工作中他依然保持着一贯的谨慎细致。
“外测数据跟踪结束!”消息传来,这位设计师和团队成员从眼花缭乱的曲线和数据中寻找蛛丝马迹。经过紧张的计算,最终确定天问一号入轨成功。
创新的事业孕育创新的精神,创新的精神推动创新的事业。经历一次次重大任务摔打磨砺,突破一个个航天科技难关,创新的理念、创新的氛围、创新的情怀已融入这群年轻人的血液。
一名飞控科技工作者感慨地说:“我们生逢伟大时代,有幸成为中国航天高光时刻的亲历者、见证者、创造者,是人生的幸运、无上的荣耀。”
对飞控青年们而言,首次火星探测是一个重大挑战。他们攻克技术难关,引领天问一号成功实现火星捕获,托举“祝融号”平稳降落在火星乌托邦平原,实现了从地月系到行星际的跨越,在火星上首次留下中国人的印迹。
迈上新征程,创造新伟业。面对浩瀚星河的召唤,这群年轻人仰望星空、脚踏实地,用自立自强、创新超越的执着追求,把“中国精度”镌刻在九天之外,镌刻在航天飞控岗位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