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巴拉雷达站:驻守雪域高原,我们为啥这么拼?
来源: 解放军报 综合作者:魏 兵 郭丰宽 刘应华 朱谦礼 2023-11-21 10:49

展翅高原。刘应华 摄

  ■ 军人最大的价值不是奉献,而是打赢

  ■ 能打胜仗,是军人共同的责任和担当

  ■ 牢固确立战斗力标准,军人别无选择

有人说,选择是人最后的权利。有人说,选择也是人最好的借口。

无论是似水年华中,还是变革时代里,我们总是面临着不同的选择……

对于军人,而今,正是一个考验选择的大时代:国防和军队改革步入深水区,军事斗争准备进入攻坚期……面对这样一个时代,真正把战斗力标准立起来落下去,一支部队应该做出怎样的选择?

驻守雪域高原的空军某指挥所官兵这样回答:确立战斗力标准,不是一种选择;坚持战斗力标准,军人别无选择!

现在,强军的责任历史地落在我们肩上,面对这场“回避不了的大考”,首当其冲的是我们的选择。

这种选择,叫做勇于担当!这种选择,叫做主动作为!这种选择,叫做准备打仗!

26bf14487102090a693e4501c6b3bf66.jpg

1、甘巴拉之问

雪域之巅,罕有飞鸟。没有铁翼,难驭狂风。

然而这些年,高原上空,卷起风声的身影却越来越多——三代战机高原试航、高原夜航试训、高原实弹轰炸训练、高原投送空降训练……

每一次挑战,都是高原高寒地区实战化训练的拓荒之举。每一次挑战,都在突破作战理念、突破装备性能、突破气象条件,甚至是生死考验。每一次挑战,也都浸染着某指挥所官兵挥洒的血汗。

每一次挑战,都是军委、总部赋予的任务吗?不是!

每一次挑战,都是技术说明上认可的范围吗?不是!

那么,为啥要这么拼?!

“因为打仗需要,我们就不能不闯!”指挥所政委王伟讲起了发生在海拔5374米的“甘巴拉之问”——

第一次独立值机,雷达屏幕上出现第一个飞行目标亮点时,带班员问:

“这是什么?”

“飞机。”

“不仅仅是飞机!打起仗来,看错一个点,按错一个键,就可能是国土沦丧!就可能是流血牺牲!”

“操作员当时就浑身一激灵!”王伟感慨万千:诗人来到甘巴拉,说这里“手可摘星辰”;记者来到甘巴拉,说这里“伸手把云抓”……那么在甘巴拉,军人手里抓的究竟是什么?是使命如山!是责无旁贷!

65b9179e298a98b48b54d6cf22237b77.jpg

2、顺水推舟还是主动作为,是一个选择

“其实我们也可以像人家说的那样:躺着都是奉献。毕竟身在高原,条件艰苦,大伙儿付出都很多,谁也说不了啥。”

下属某雷达旅旅长刘世国的话掷地有声:“可是,党和国家把我们放在这儿守空防,不担当能行吗?”

战斗力标准难立难落,难就难在落不到担当上。多少人明知道国防和军队改革步入深水区、军事斗争准备进入攻坚期,却依然在原地踏步、四处张望,就是在等,等环境、等条件、等顺水推舟……

然而,敌人会等吗?

甘巴拉雷达站所在的冰峰深处,山前是日喀则和平机场,山后是当年江孜抗英保卫战的遗址。也许是一种巧合,站在雪山之上,一边眺望“和平”,一边眺望“战场”,常让刘世国感慨良多:不主动作为,不加快转变,我们拿什么去保护老百姓的家园和幸福?

今年,是甘巴拉这个世界上最高的人控雷达站诞生49周年。广为人知的是:49年来,甘巴拉官兵甘于艰苦,默默奉献。我们更应该记住的是:49年来,甘巴拉官兵引导军民航班50余万架次,雷达情报优质率年年保持99%,托举起中国空防网中一个坚固的支点。

e0c72f66cedba4ffcd22ed56a4a68d4f.jpg

3、这里不需要“清醒的旁观者”

“第一次闯关,其实是去闯禁区……”至今回忆起试航场景,指挥所司令员蔡自华依然流露出一丝唏嘘和尴尬的笑容。

高风险试航的空域和机场,居然不是自己单位的作战责任区,这样的选择让太多人费解:“成功了人家难堪!失败了自己难堪!”“说难听的,打仗丢了都不是你的责任,你去拼啥?!”多少老战友抓起电话就打了过来。

“但真能那么想吗?”蔡自华此刻袒露心迹:国家兴亡,人人有责,但不是人人只有自己的责任,打了败仗,丢了国土,难道不是军人共同的耻辱?

战斗力标准立起来落下去,靠的就是这种担当。然而,我们有太多“被动的实干者”“旁观的清醒者”,任务之外没热情、名利之外没兴趣,推一推动一动,甚至推了也不动。

陌生的高原机场,空白的航管数据,每一步都是闯!然而百折千回,万事俱备,等来的却不是东风——试航那天,当地偏偏下起了大雨!

风险陡增!飞不飞?落不落?

“当时感觉口令都是从牙缝迸出来的……”战机惊天一落,地勤官兵在冷风寒雨中化成了雕塑。望着这一群军大衣被淋个透湿、浑身瑟瑟发抖的官兵,一位前来指导的将军眼里噙满泪花。

ac4b61a3b7de22357fcc137b42723ee9.jpg

4、警惕那些悄悄加上的砝码

“其实我们也有过疑惑和退缩……”风声卷过夜色,政委王伟敞开心扉。

那年8月,这个指挥所所属部队在高原转场训练中,一辆汽车翻入雅鲁藏布江。

“有人建议:停止一切工作来整顿。虽然我们顶着压力,坚持继续训练。但是有些事儿却值得琢磨……”王伟回忆说,自己专程到各单位了解思想状况,反映的都是一个“怕”字:怕思想波动、怕追查责任、怕舆论风波……这么多怕,居然少有“怕停训影响部队战斗力”的。

平时和战时,好比天平的两端,可是日子久了,平时这一端就被悄悄加上了砝码,打仗的事儿仿佛份量就没那么重了。

那些悄悄加上的砝码是啥?

“太平久了,不少领导干部悟出了门道:战斗力提不提升没人问责,安全出了问题,一年白干。你想他会怎么选择?”王伟坦言。

有的安安稳稳等提升,不想攻坚克难谋打仗;有的不思军队前途,只忧个人后路……说到底,以不打仗的心态做打仗的准备!这样的干部,把所谓的“安全”留给了自己,却把最大的危险留给了国家。 

eb2f50531cc5005bd30f19ef4183ab18.jpg

5、决定高度的,其实是底线

三军汇聚,万人演习,热热闹闹之后的总结会上,蔡自华却放了一炮:未来作战,首战该用谁?主战该用谁?不从新情况新问题出发,这样老套路的演习究竟有多大意义?

“你一个捧场的,还真把自己当主角了?!就不怕得罪人?”

“回来我也有点后悔。可我不能不想啊。”蔡自华一脸认真:“打仗的事儿,我们不能自欺欺人。”

战斗力标准应该落实到什么程度?决定高度的,其实是底线,底线是什么?就是打仗!

身着不同迷彩的军种指挥员坐在一起就是联合指挥吗?飞机、大炮都在一个训练场出现就是联合训练吗?不从未来战场的标准出发,从难从严也不过是更隐蔽、更可怕的敷衍!

时刻准备打仗,军人的标准就是别无选择。蔡自华带领机关业务人员,拉着牦牛尾巴,踏冰卧雪,历时3个多月走遍西藏军区边防一线哨所,实地勘察后,和西藏军区协商签订《关于建立陆空联合空情预警机制》的文件,给联战联训又加了一把实实在在的火。

ad5ddf50765dafdeb0f3526ee189f605.jpg

6、当燃烧生命的时候,你就是一种标准

“担当,究竟是啥滋味?”

“累!”副司令员陈上平言语坦率。

那一年,为了主动适应信息化战场,他们再次出征,勘察野战阵地。

海拔5000多米的山巅上,他们披星戴月,背着沉重的勘测仪器和干粮艰难跋涉。一次遭遇塌方,碎石像暴雨一样从头顶飞过,大伙儿只能抱成一团,“那真是把命交出去了,生死都不由你啊!”

整整一年,他们行程4.7万公里,拿到了可贵的第一手数据。

战斗力标准立起来落下去为何难?如同军人皆追求胜利,却不是所有人都舍得为胜利燃烧自己的生命。

一个深夜,甘巴拉雷达阵地上狂风大作,硕大的冰雹砸得房顶“当当”响。上等兵陈细弟转身冲出门去。

“干什么去?”油机班长刘恩建大吼。

“油机还没有关……”话音未落,瘦小的他便被狂风掀出去10来米远。他本能地一把抱住一根电线杆,不到两米远就是百丈悬崖。

几名战友手挽手趴在地上,一点点爬向陈细弟,把他拖回来,又手挽手爬到机房,关上油机。

“当燃烧生命的时候,你就是一种标准!”陈上平一语未尽,眼圈就红了……

226afe0b2c15f3dc85c149c6fa1d14d0.jpg

7、祖国选择了我们,我们就不能再选择别的

“我觉得已经追你到天边了,没想到你去了更远的地方……”妻子的话,让股长王轶军的眼泪再也憋不住了。

远在内蒙老家的老婆和孩子,来探亲一趟不容易。但是三代战机高原试航在即,自己必须奔赴前方……

“我们这些官兵,身在高原,在军人的选择上却从未含糊过。”政委王伟说着说着眼眶已含泪。

——战士韩永普把女朋友的来信压在枕头下,半个月舍不得拆,想等到生日那天,和大伙儿一起分享爱情的甜蜜。然而,当蜡烛点上,酒碗斟满,小心翼翼拆开的,竟是一封分手信……战友们红着眼站起来,一碗酒一饮而尽。

——报务员陈书远,在阵地值班,一天接到3封加急电报:“爱人难产,速归!”可阵地上只有他一个报务员,狠狠心把电报揣进口袋……千里之外的妻子被送进手术室,医生边抢救边责备:“谁是她的丈夫?太不像话了!”妻子忍着剧痛辩解:“医生,别骂他,他在西藏当兵……”

牢固确立战斗力标准,需要多少人在奉献。真正把战斗力标准落下去,正是一代代军人用青春、热血和牺牲垒起来的。

还是战士们说得好:“祖国选择了我们,我们就不能再选择别的。” 

b26c1bb27764f162ccba23408ba64373.jpg

8、天空中没有翅膀的痕迹,但我已飞过

许正兵,18岁,一位来自遵义的小伙子。第一次上阵地,他病倒了。出院后,连队安排他下山,他坚决不干:“我是雷达操纵员,不守阵地哪行!”

第二次上山,高原反应依旧严重。劝他再次下山,他双手抓住床沿说:让我再扛两天吧!

许正兵留下来了。只是第二天清晨,战友们再也没有唤醒他。从此,拉萨烈士陵园里,又多了一名永远18岁的战士……

许多年前,雷达阵地上曾立起一块花岗岩石碑。没想到3个月不到,坚硬的石碑就被严寒和狂风击倒。

然而,比花岗岩脆弱得多的雷达天线,却在高原风雪中平稳运转了49年。为了这份责任,先后有17名烈士长眠在雪山。

在阵地的一面铜墙上,刻着1980年以来戍守阵地的456名老兵的名字。政委王伟告诉记者:“军旅生涯有限,每个人最终都会离开阵地。包括你我,可能都不会有上战场的那一天,但是,我们就因为这不担当、不作为了吗?”

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战斗力建设是这样,战斗力标准也是这样,只有一代代人持之以恒,默默担当,我们这支军队才能在关键时刻召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必胜。

走出屋外,阵地之巅,一幅用罐头盒、石头拼成的“雄鸡”版图格外醒目,一行鲜红大字赫然其上:祖国在我心中。

image.png

原文刊于《解放军报》2014年12月25日中国军网发布;

原标题为“某指挥所——立起来:牢记使命担当时刻准备打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