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国门,守望万家灯火
来源: 中国军网 综合作者: 2024-10-01 09:49

新中国成立75周年之际,神州大地洋溢着欢庆的氛围。在遥远的祖国西陲,国门静静矗立,官兵默默坚守,守护着身后的万家灯火。

9月30日,斯姆哈纳边防连国门前哨班官兵巡逻走过国门。新华社发(陈斌 摄)

国门见证忠诚

一大早,红其拉甫边防连的官兵踏上巡逻路。

“为了过一个祥和的国庆,连队增加了巡逻频次。”连队干部冯康佶说。

连队守卫着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国门——红其拉甫口岸。驻地平均海拔4700多米,年最低气温零下40多摄氏度,含氧量不足海平面的一半。

那年寒冬,排长何玉带领3名战士前往边境执行任务,返回时被暴风雪围困。救援人员赶到时,只看到4座无言的“冰雕”,怀抱钢枪,保持着前进的姿态。

那年初秋,时任连长杨波在山上探路时,跌下悬崖,被一块突出的巨石挡住,当场昏迷。

几十年来,连队有100多名官兵在巡逻途中因山高路险而滚落冰河、掉进山谷或雪坑。

“这么危险,为什么我们还要到这个点位巡逻?很多地方别说人了,连鸟都很难见到。”去年,新兵高光辉第一次参加巡逻,向老班长苗广林提出了自己的困惑。

“因为我们站立的地方是中国。”戍守边关12年的苗广林对高光辉说,扎根帕米尔、忠诚戍边关,新一代“国门卫士”要再接再厉、再立新功。

高光辉将苗广林的话记在了心里。今天,他又一次踏上巡逻路。

国门见证变迁

临近中午,霍尔果斯边防连国门前哨班格外忙碌。站在近20米高的哨楼上放眼望去,国门前,等候通关的汽车排起了长龙;国门一侧,中欧班列从霍尔果斯铁路口岸缓缓驶出。

9月30日,霍尔果斯边防连国门前哨班官兵踏上巡逻路。新华社发(周志天摄)

一级上士陈贵川收起望远镜,感叹道:“这些年,在国门感受祖国和军队的发展,对我来说是一种幸福。”

陈贵川入伍15年了,依旧记得第一次上哨楼的感觉——风从四面八方刮过来,老式钢架哨楼嘎吱作响。那种冷,再厚的衣服也挡不住。

现如今,钢架哨楼已变成保温哨楼。连队还配备了雷视一体监控系统、高清云台等高科技管边设备,边防情况尽收眼底。

“保障条件越来越好,我们更要强化担当,守好国门前哨。”陈贵川说。

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倡议提出以来,霍尔果斯口岸实施7×24小时通关,一天出境车辆可达千余台。陈贵川和连队官兵更忙了。

从只有一排平房的第一代国门,到如今占地面积50多万平方米的第六代国门,从古丝绸之路新北道上的重要驿站到我国向西开放的“黄金通道”,连队官兵见证着国门之变、时代之变。

国门见证奉献

斯姆哈纳边防连素有“西陲第一哨”之称,连队国门前哨班的墙壁上,刻着这样一句话——“身在西陲前哨,心向首都北京。”这是首任连长与第一代官兵留下的誓言。

9月30日,红其拉甫边防连国门前哨班官兵在哨楼站岗执勤。新华社发(麻勇摄)

60多年来,一代代官兵用行动践行誓言。

距离国门不远处的巡逻点沿线,铁丝网像山脊一样连绵不断。二级上士梁飞记得,那是他和战友们翻过一个又一个山头,一步一个脚印沿着边境线铺设的。铁丝网上的铁钩划烂了衣服,嵌在肉里,几乎每个人的肩膀都曾伤痕累累却没一个人喊疼。

“把青春献给祖国的边关。我们所有人无怨无悔。”梁飞说。

斯姆哈纳边防连守护的国门几乎与北京同一纬度。早些年,连队官兵在国门一侧的半山坡上用石头拼出中国版图和五星红旗,中间有六个大字:祖国在我心中。

张天赐是梁飞带的兵,今年6月刚下连时,他恰好赶上连队官兵为中国版图和五星红旗描红。老班长们蹭满红漆的双手、鲜红的石头国旗、庄严巍峨的国门让张天赐注目许久。

“这里的生活与外面不同,很安静,安静得有些寂寞。”张天赐说,“但一代代官兵把国门当家,用心建设,用心守护。”

夜幕降临,张天赐接枪上哨。他身后,山河万里,灯火辉煌。

(新华社乌鲁木齐9月30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