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唤涌现更多“郭兴福”式教练员
■刘 魁
60年前,郭兴福教学法闻名全军,引领带动了全军大练兵、大比武,探索出一套适合人民军队的正规化军事训练路子,促进了全军部队训练质量和战斗力提升。新时代新征程,民兵军事训练进入转型升级发展的快车道,亟需构建与新职能相统一、与新需求相匹配的新型军事训练体系。
民兵教练员是民兵军事训练的一线组织者和训练带头人,水平高低、能力强弱,直接关系到民兵战斗力生成。因此,构建新型军事训练体系,应凸显民兵教练员队伍建设的地位作用,传承发扬郭兴福教学法“红、活、硬、细、实”的要义精髓,不断赋予时代新内涵。只有这样,才能教出过硬队伍、带出过硬人才,确保民兵关键时刻拉得出、用得上、起作用。
随着民兵队伍职能使命向支援保障联合作战转变,突出新兴领域、建设新质分队、打造新型力量已成为主流趋势。顺应强军兴军大势,向战聚焦集聚支前动能,培养新型民兵“武教头”,应紧扣钻打仗、善组训、懂管理的新型“四会”教练员建设目标,让教练员清楚打什么仗、怎么打仗,训什么人、怎么训,真正按纲施训、从严治训,做到眼中有敌情、心中有战场、手中有招数。
当前,民兵教练员队伍底子薄、教学方法创新少等问题客观存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训练效能释放、训练质效提升。提升民兵教练员组训能力,应坚持问题导向,着眼单位现状,努力在补“短板”、破“瓶颈”、扫“盲区”上下功夫;坚持目标导向,着眼胜战刚需、援战急需,在提升教学设计能力、讲解示范能力上下功夫;坚持中心导向,着眼军事训练突出地位,努力在主官主抓、上下齐抓、长效常抓上下功夫,不断培养锻造更多上台精讲课、上装精操作、上阵精武艺的民兵教练员。
省军区系统处于军地结合部,可充分利用训练实践大课堂、社会资源大舞台、国动援战大平台的综合育人功能,解决民兵军事训练专业多、领域广、组织难等问题。具体而言,应发挥党管武装、双重领导的制度优势,广泛凝聚军地合力,多举措融合“选”、多层级整合“建”、多平台聚合“练”,充分挖掘驻军部队、行业系统、科研院所潜力资源,采取集中培训、挂钩联训、任务带训等多种举措,不断完善民兵教练员选、训、用、管、保等各项制度机制,着力培养新时代民兵“郭兴福”,不断提升民兵战斗力,为如期实现建军一百年奋斗目标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