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镣长街行,蹒跚复蹒跚,市人争瞩目,我心无愧怍。 带镣长街行,镣声何铿锵,市人皆惊讶,我心自安详。 带镣长街行,志气愈轩昂,拚作阶下囚,工农齐解放。 这是被毛泽东誉为“我党我军政治工作第一人”的刘伯坚创作的诗篇《带镣行》。
1935年3月4日,刘伯坚带领部队突围时,不幸受伤被俘。为了挫伤刘伯坚的锐气,3月11日清晨,敌人押着他游街。长街之上,镣铐锁住了他的双脚,却锁不住一个共产党人坚定的革命信仰。回到监狱,刘伯坚写下了这首《带镣行》。字里行间,闪烁着铁骨铮铮,顶天立地英雄的光辉。这是刘伯坚用生命和信念吟成的诗歌。 1895年,刘伯坚出生在四川省巴中县,今平昌县的一个小商人之家。1920年,刘伯坚远赴法国勤工俭学,次年转赴比利时继续求学。 1921年冬,刘伯坚参与筹建旅欧中国少年共产党,后改称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旅欧支部,1922年转入中国共产党。 一年后,受党中央派遣,刘伯坚前往莫斯科东方劳动者共产主义大学学习政治和军事,不久被推选为中共旅莫支部书记。 1926年8月17日,刘伯坚与苏联顾问等人陪同冯玉祥一行启程回国,历时一个月,最终抵达西北军驻地绥远省五原县(今内蒙古自治区五原县)。 来到西北军后,刘伯坚就任政治部副部长。在刘伯坚政治建军的举措下,西北军这支曾濒临瓦解的旧军队,迅速蜕变成一支军容齐整、斗志昂扬的威武之师。 北伐战争中,他们西进南下,平定甘陕,东出潼关,连战连捷,最终与北伐军在河南胜利会师。 然而,就在西北军节节胜利之时,1927年4月,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在蒋介石的利诱拉拢下,冯玉祥同意以“清党”换取“共同北伐”,西北军中两百余名公开身份的共产党人被冯玉祥“礼送出境”。 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蒋介石却仍坚持“攘外必先安内”政策,强令驻守在江西宁都的国民党第26路军加紧“剿共”,引发了官兵们的强烈不满。 图:“攘外必先安内”政策是蒋介石提出的对日妥协、全力“剿共”的反动政策 国民党第26路军原是冯玉祥西北军旧部。作为一支被收编的“杂牌军”,这支部队在国民党军内部备受排挤。 中共中央认为这支部队有起义参加中国工农红军的可能,于是命令长期潜伏于第26路军的中共秘密党员建立中共秘密特别支部,迅速开展兵运工作。 图:国民党第26路军参谋长赵博生、第73旅旅长董振堂、第74旅旅长季振同(从左至右) 国民党第26路军参谋长赵博生、第73旅旅长董振堂和第74旅旅长季振同等人秘密派人前往苏区,与曾在西北军任职的刘伯坚取得联系。当时已担任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秘书长的刘伯坚,立即向中革军委汇报,并写去回信,欢迎起义官兵加入红军。 1931年12月14日黄昏,准备就绪的起义官兵依次撤出了宁都城。次日清晨,第26路军1.7万余人在梅江岸边集结,浩浩荡荡地开向了中央苏区。起义部队整编为“中国工农红军第五军团”,刘伯坚任首任红五军团政治部主任。 图:中国工农红军第五军团 1934年10月,中央红军被迫撤离中央苏区,踏上了漫漫长征路,刘伯坚被派往赣南军区任政治部主任,坚持游击战争。1935年3月4日,刘伯坚带领部队突围时,遭遇数倍于己的敌人,为掩护战友撤退,刘伯坚不幸左腿中弹,负伤被俘。 自被捕的第一天起,刘伯坚就决心“一死以殉主义”,他用敌人给他写交代材料的纸笔,先后写下四封家书。 在给兄嫂的家信中,刘伯坚特别叮嘱:“你们千万不要去找于先生及邓宝珊兄来营救我”,“我为中国民族争生存争解放与他们走的道路不同。”早年留苏并在西北军任职的刘伯坚与于右任、邓宝珊等人私交甚好,此时于、邓二人已是国民党高官,刘伯坚却让亲人不要将被捕之事告诉他们,更不要找他们营救自己。 在写给妻子王叔振的绝笔信中,刘伯坚表示:“你不要伤心,望你无论如何要为中国革命努力,不要脱离革命战线;并要用尽一切的力量,教养虎、豹、熊三幼儿成人……十二时快到了,就要上杀场,不能再写了。致以最后的革命的敬礼!” 图: 刘伯坚与妻子王叔振 从容写下绝笔信后,刘伯坚被敌人押至大庾县(今大余县)金莲山刑场。刘伯坚英勇就义,时年40岁。 然而,这封饱含家国情怀的绝笔信却没能交到妻子王叔振的手中。就在刘伯坚牺牲前几天,王叔振已不幸牺牲于闽西游击区。妻子没能看到刘伯坚写给自己的嘱托,但这封共产党人的绝笔信却不断激励着后来者为革命事业前赴后继,奋斗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