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3年出生的席金合,1982年入伍,1986年随部队参加边境作战,2003年选择自主择业。2007年秋,他从媒体上偶然得知澄城县城要增设学校的消息,考虑到自己曾在军校任教,本身也热爱教育事业,于是席金合就以志愿者身份,申请到离家20公里外的偏僻中学义务教书,这一教就是十余年。
席金合(左)与战友合照
就是想干点事情
“傻气”“不合时宜”“出风头”“作秀”……军转干部席金合义务支教的消息一经传出,便引来种种非议,就连家人也感到惊诧。在席金合家里有个患有脑瘫的女儿,平常看病吃药就是一大笔支出,妻子又因为一个人照顾女儿和年幼的儿子积劳成疾,只好提前退休。席金合的收入便成了家里唯一的经济来源。
支教与顾家孰轻孰重?席金合在心里反复掂量,“得与失相辅相成,如果不愿付出,钻在自我小天地里,难以实现人生价值,个人何以融入社会大家庭之中,我就是想干点事情”。细心的妻子早已看透了他的心思,最终还是选择支持丈夫,义无反顾地承担起了家庭重担。
走上教师岗位,席金合已过不惑之年,看到领导们投来信任的目光,“离队不离党,褪伍不褪色”的信念和豪情再次油然而生,席金合在心里暗暗发誓,一定要干好本职工作,不辜负领导重托、不辜负家长信任,要让孩子们多学点实实在在的东西。
人要少享受多吃苦
为了尽快适应教学,席金合常常坐在教室后面听其他教师讲课,下课后虚心请教,并自学师范院校课程,光读书笔记就写了好几本。“废寝忘食”是席金合最真实的工作写照。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一年多的努力,席金合的业务水平大大提高,教学质量获得大家一致认可。同事常说,为了备好一节课、上好一堂课,席金合所花费的时间和气力“绝不亚于争夺奥运冠军”。
为了每天能按时上课,席金合专门买了一辆摩托车,无论雨雪风霜,他都骑车往返学校。有一年冬天,天空飘着鹅毛大雪,为了不迟到,他冒雪赶路,结果,人和车滑出几米远,他也重重地摔倒在地,恰巧被一位路过的同事看到,将他扶起并建议先去医院检查,他摆摆手坐在同事的车上又往学校赶去。
转业前,席金合在部队待遇、生活条件都较好,而在偏僻的乡下学校,所住的平房墙皮脱落,墙缝里的虫子经常爬到身上,叮得满脸是包。冬季烧煤取暖,晚上要续好几次火;夏天,雨从窗缝飘进来,桌上的书本也都被淋湿……“这些对于我们打过仗的人来说不算啥,退役前我是一名军人,退役后我是一名退役军人,‘军人’这两个字将伴随我一生,既然选择了,就一定会坚持,不然20年的兵白当了!”当被问道有没有放弃的念头时,席金合给出坚定的回答。
把学生当作自己的孩子
“把学生当作自己的孩子”是席金合教育教学工作的座右铭。他真心疼爱每一位学生,凡是他带过的学生,不论学习、生活和成长点滴他都能做到牢记在心,因材施教。
之所以痴心本职,是基于对学生的爱。为了学生学习方便,他从学校借来几套桌椅,放在自己宿舍,如果当天有未完成作业的学生,他便让学生放学后来宿舍“开夜车”;为了帮助学习能力较弱的学生找回自信,他不厌其烦地为其辅导;对于有辍学念头的学生,他苦口婆心启发开导,劝其返回课堂;教具缺乏,他就到县城学校借,甚至个人掏钱购买或租用……
虽然自己是一名支教者,没有编制,没有工资,但在席金合看来,他就是一名实实在在的老师,为师一日,便要做好一日的工作。“义务支教不能讲报酬”,也曾有人邀他去私立学校任教,年薪6万,可每次想到眼中充满对知识渴望的山村孩子们,他便打消了这个念头。
当时,有偿补习成风,收费也高,为了减轻家长负担,也为了能够尽快提升学生成绩,他让学生每周日提前到校,为他们无偿补课。并在自己经济不宽裕的情况下,先后资助30多名贫困生,解决他们的生活、学习费用,为了让辍学生返回课堂,他常常自掏腰包购买奖品,激励学生努力学习。
多年来,席金合先后教出尖子生无数,他们在全县学科竞赛中屡屡获奖,席金合本人也多次受到表彰。义务支教期间,结合教学实践,他撰写教学论文和科普作品600多篇,约近100多万字,其中有200多篇在教育刊物和20多种科普读物发表。
付出必有收获。而今,得知自己的学生陆续走出大学校门,找到称心工作,席金合既为他们感到自豪,又倍感幸福。如今的席金合还抱有满腔热忱,他笑着说:“我们退役军人就是国家的一块砖,哪里需要,我们就往哪里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