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5日四川省甘孜州泸定县发生6.8级地震以来,全省退役军人事务系统坚决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李克强总理重要指示批示精神,严格执行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及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充分发挥全省“退役军人事务系统干部职工、退役军人志愿者、基层退役军人党员和民兵”三支队伍作用,以顽强的精神、迅疾的行动、紧密的配合,有序有力高效推进抗震救灾各项工作,坚决打赢抗震救灾这场大仗硬仗。目前,全省系统近110名干部职工、938名退役军人基层党员和民兵、近2000名退役军人志愿者持续奋战一线,用实际行动谱写了新时代携手并肩抗大灾、众志成城共克艰的英雄凯歌。
发挥退役事务系统干部职工“服务队”作用,打好抗震救灾“整体仗”
灾情就是命令,时间就是生命。当地震来袭,四川迅速调集和统筹安排各种救援力量,千方百计守护灾区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一是坚持高的站位,全员参与。人民至上,生命至上。还未从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战场走出来的四川人民,又直面地震带来的巨大灾害。危急关头,全省系统干部职工闻令而动、挺立排头。厅主要负责同志主动下沉一线、靠前指挥,了解受灾情况、指导救灾工作、筹备救援力量;厅应急指挥组第一时间奔赴灾区一线了解灾情、对接部队、参与救灾;康定、泸定、石棉等震中市(县)系统干部职工立即组建应急分队,深入服务对象家中核查灾情、转移伤员、组织被困群众就地避险。留守同志在搞好每日联络、信息收集、问题汇总等工作的同时,纷纷伸出援助之手,积极联系引导社会各界开展“情系震区·线上募捐”活动,在全系统形成了全员参与抗震救灾、全力支援灾区一线的浓厚氛围。
二是坚持优的效率,上下联动。“9·5”泸定地震发生后的第一时间,省退役军人事务厅党组立即召开应急会议,动员、部署抗震救灾工作,启动应急工作机制,建立省、市(州)和重点县(区) “三级”联动机制和24小时值班制度,印发《做好泸定6.8级地震抢险救灾工作的通知》,部署3家省级退役军人医院组建80人的应急医疗救援队整装待发,抽调成都、绵阳、南充等6个军供站野战炊事车机动待命,集结19个市(州)近2000名退役军人志愿者严阵以待,全系统应急救援组织指挥体系高效运转,分秒必争的抗震救灾战斗快速打响,干部职工与灾区群众迅速凝聚起自救互救的强大力量。
三是坚持好的保障,密切协同。充分发挥退役军人系统职能作用,加强军地协调联动、助推拥军支前工作、搞好后勤服务保障。四川省退役军人事务厅牵头与西部战区抗震救灾前指建立协同工作机制,军地互派一名师(厅)级干部加入双方领导指挥机构参与军地有关会议,充分了解部队参与救灾情况和保障需求,统筹协调做好抗震救灾工作;省双拥办深入部队,建立联系台帐,全面开展以“组织一次走访、建立一张联系卡、发送一封慰问信、解决一批现实困难”为主题的“四个一”活动;协调解决水源保障、通信光缆架设等问题8个,用实际行动解决救灾部队官兵后顾之忧,为抗震救灾取得阶段性胜利奠定了坚实基础。
发挥广大退役军人志愿者“突击队”作用,打好抗震救灾“主动仗”
抢险就是责任,救援就是使命。全省广大退役军人积极响应“若有战,召必回”的号召,才战疫情、又赴灾区,自觉与灾区人民并肩前行。
一是紧急驰援,勇挑重担。一方有难,八方支援。从专业救援人员到普通志愿者,从“突击队”到“服务队”,来自四面八方的一支支退役军人志愿者队伍闻震而动、逆行出征。震后30分钟,泸定县“圣洁甘孜”退役军人志愿服务队迅速完成集结,协助当地消防救援力量搭建便桥转移受灾群众。震后不到1小时,成都市大邑县退役军人“陆豹”救援队携带2艘动力橡皮艇、3套绳索装备、10套山地救援器材向泸定县磨西镇进发,成为第一支抵达震中的社会救援力量;石棉县约 300名“老兵”自发接龙、立下战书,组建13支“大渡河勇士突击队”深入灾情较重的3个偏远乡镇救援,雅安市“红旗帜”志愿服务队1250余人仅用2小时完成集结随时准备增援一线。
二是向险而行,奋不顾身。越是艰险越向前,越是困难越担当。广大退役军人志愿者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用血肉之躯昼夜挺进展开救援。成都、眉山、乐山等地3支专业化退役军人志愿者救援队伍于9月5日当天抵达泸定县,不顾余震危险深入倒塌房屋中转移受伤群众;泸定县局2名工作人员和15名志愿者克服山体滑波、道路受阻等困难,于9月6日凌晨2时36分将退役军人企业捐赠第一批物资安全送达震中磨西镇受灾群众手中。青白江区交通运输行业20名退役军人和党员组成货车司机抗震救灾党员突击支援队,连夜驾驶20辆大型自卸货车、载着1台挖掘机奔赴灾区,全力做好抢通保通保运工作。天全县刚刚光荣返乡的30名退役军人,退役即参战,自发前往交通卡点值守,协助做好救灾车辆引导和道路疏通工作。
三是砥柱中流,接续奋斗。广大退役军人志愿者用布满灰尘的脸庞、奔波忙碌的身影、倒地而卧的睡姿,展现了新时代退役军人“退伍不褪色”的良好精神风貌。甘孜州康定、泸定、丹巴等市(县)220名退役军人主动请缨,24小时奋战在磨西镇、海螺沟、得妥镇震中一线。四川水电集团公司6名退役军人组成抢险突击队,深入湾东河流域堰塞湖坝体开展水文监测,面对塌方、泥石流等危险,“水位不退我不退”的口号在大渡河畔久久回荡。在救灾过程中,广大退役军人志愿者队伍不畏艰险、连续作战,积极承担转运伤员、转移群众、搬运物资、搭建帐篷、安置点秩序维护等任务,先后参与道路抢修14条、搭建简易便桥12座、帐篷1438顶、搜救人员731人,转移被困群众5287人、协助救治伤员24人,用实际行动为受灾群众构筑起一道“铜墙铁壁”,受到了当地党委政府和灾区群众的广泛赞誉。
发挥基层党员群众和民兵“先锋队”作用,打好抗震救灾“攻坚仗”
灾区就是战场,救灾就是战斗。在灾难面前,基层党员群众和民兵队伍充分发挥各级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模范带头作用,主动担当、敢打头阵,让党旗高高的飘扬在抗震救灾一线。
一是讲传承,敢当“急先锋”。87年前,中国工农红军在这里“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历经千辛万苦为人民打江山。87年后,为转移被困群众,甘孜州特警支队退役军人土登汪秋与队友一起,用身体和绳索在水流湍急的大渡河上架起“生命桥梁”,再次上演“飞夺泸定桥般的救援”。石棉县安顺场镇14名“大渡河勇士突击队”队员,冒着生命危险翻越塌方、滑坡地段,在历经8个小时,总计近45公里的奔袭后抵达草科乡政府驻地田湾河村,成为最先突进草科乡这个当时与外界“失联”地区的队伍之一。
二是讲担当,争当“排头兵”。哪里最危险,就出现在哪里;哪里最艰苦,就奋战在哪里。全国道德模范盛恩利、全省道德模范退役军人刘刚、全省模范退役军人鲁鹏,连续50小时奋战“发电”一线,为救灾指挥部和安置点群众提供照明保障。石棉县紧急抽调曾经在新民乡、王岗坪乡、草科乡工作过的81名县级部门党员干部回乡参与抗震救灾,发挥其人熟、地熟优势,迅速开展抗震救灾工作,成为“最美逆行者”。海螺沟管理局景区工作人员、退役老兵谭前伟震后冲锋在前,在第一时带领数十名退役军人民兵间组织村民进行自救的同时,不顾余震危险前出至摩杠岭,往返10余次接引救灾官兵,为部队及时展开救援行动赢得了宝贵时间。
三是讲奉献,勇当“守护者”。急难险重显忠诚,守护平安映初心。广大民兵“散则为民、聚则为兵”,在灾难面勇于前挺身而出、敢于牺牲奉献,展现了救援生力军、人民守护神的使命担当。刚完成学生军训任务准备返程的退役军人民兵刘露丹,于当天下午跟随泸定县民兵抗震救灾队伍火速抵达震中磨西镇,在挺进受灾较重的磨子沟村道路受阻的情况下,刘露丹和队友用工兵铲、镐等工具,不顾手脚磨伤,搬石砍树、填补断裂,直至打通抢险救援的“生命线”。轻伤不下火线的刘露丹在返回安置点后,又转战100余吨救灾物资的搬运和海螺沟广场安置点执勤巡逻任务中去,直至第二日晕倒在执勤岗位上。石棉县退役军人杨本康舍小家为大家,在亲人失联、家人受伤的情况下,仍然坚守一线对公共设施进行震后应急评估,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一线基层党员干部群众的勇毅和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