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衡南县优秀军转干部王凌华——
从警23年,他还是为民服务的“兵”
■ 胡会川
2023年大年初四,暖和的阳光洒满了湖南省衡南县云集镇江新村,整个村子一派喜庆祥和的气氛。23年了,每年的这个时候,该县优秀军转干部、县人民法院司法警察大队副大队长王凌华都会提上公文包和水壶开始了春节“大走访”,行走在乡间小路上,他的眼神里依旧透着一股坚定,这里的老百姓需要法律服务。
王凌华回想起13年的从军之旅和23年的从警生涯,别有一番滋味。他说,穿制服的人总有“制服情结”,两套制服,代表着同一种情怀。从警23年了,王凌华最骄傲的还是为民服务的“兵”。
王凌华提上公文包和水壶开始了春节“大走访”。
“我是一个兵,来自老百姓”
青春只有拼搏才能更加的绚丽多彩,军队这片“绿色方阵”才是男人的战场,1987年,王凌华怀揣着对军队的无限向往,参军报国来到了新疆空军某部。训练之余,他爱洒驻地,情注新疆,真心为民,关爱群众,一有时间就和驻地老百姓结对子,上门帮助老百姓做事,去福利院看望孤寡老人,资助贫困学生读书。他说:“我是一个兵,来自老百姓”,这是人民子弟兵的铮铮誓言。
13年的从军生涯,王凌华从一名战士,考上军校,后来成为空军某部副连长、连长、副站长。无论职务怎么升迁,他都饱含着沉甸甸的爱民情怀。因为他深知,在老百姓眼里,人民子弟兵浑身透着一股“英雄气”,有着天然的“亲近感”。
2000年王凌华就要转业了,他舍不得这片土地,更舍不得这里的老百姓。临走那天,他在心里告诉自己:“回到地方工作,植根人民、服务人民,是我不变的军魂和初心。”
王凌华与村民亲切交谈。
“华丽转身,我做了23年老百姓的兵”
2000年,王凌华脱下军装,换上警服守护平安,
让忠诚和责任在警营延续。从穿上警服的那一天,他就想着如何做一名优秀的人民司法警察。
“我要去离老百姓最近的地方上班。”这是王凌华上班后第一次找院领导提要求。他主动服从组织的分配来到偏远的栗江法庭工作,一边努力工作,一边刻苦学习,每天一把雨伞、一双套鞋、一个挎包走村串户;黑夜伴着一盏孤灯,认真学习法律知识,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硬是从一个门外汉成为了办案能手。
在王凌华眼中,“人民”二字格外醒目、分量最重。
在他看来,哪怕是群众心中的小事,也是顶天的大事。在栗江,他和这里的老百姓交朋友打成一片,老百姓也和王凌华熟悉起来,都知道栗江法庭有一个王警官,大事小事都愿和他说一说,王凌华也成了老百姓心中的自家人。老百姓的信任和肯定更成为他坚守为民初心、勇于敬业奉献的动力源泉。这些年王凌华为老百姓办案,力争做到快、准。
在工作中,王凌华一直做到事事回访有成效,每一件经手的案子,他都会细心调解,耐心回访,因为做事认真负责,很多当事人都将他当做朋友,将他的手机号永远存在了通讯录里。“纠纷绝对不是签了和解协议就好了,我们要真正打开百姓的心结,解决百姓的问题,后期的持续跟进很重要。对我来说,可能就是打个电话,发个短信,但是对于当事人来说,可能就是一份关心,一份暖心,一份在乎。”王凌华说。
王凌华特别把“大走访”作为联系老百姓的“连心桥”和纽带。主动为群众解决实际生活困难,化解家庭矛盾、经济、土地、邻里纠纷,所到之处赢得了群众的信赖和赞誉。这些年,王凌华为老百姓办了多少件案子,他记不清了,但记清了对老百姓真挚的情。他也因此多次立功受奖。每每收到老百姓送来的锦旗,王凌华最开心了!
王凌华和老百姓在一起。
“我这个兵要永远做下去”
这些年王凌华为老百姓办案,苦、累不说,还落下了一身的病,可他依然执着前行。他说:“这是我的使命。”王凌华由于身体原因带病坚持工作成常态,有时脚痛风痛得像针扎,肿得像面包,走几十米的路都困难,但他只要一想到在为老百姓办案,浑身充满力量。有时在办案路上,雨一直下个不停,淋在身上,全身湿透,冬天的风把手冻得像刀在刮,夏天的太阳把自己都快“烤熟”,心中一个信念在支撑着他:“老百姓的案子不能停。”
前些年,为了整理院里的档案,王凌华把自己关在档案室里,足足整理了大半年,忘记了自己的妻女,还放弃了当年的司考复习。有时他在执行局办案,经常有别的庭室的同事请他协助办案,他总是来者不拒。
为了工作,这些年王凌华好愧对这个家。老婆生孩子,他没时间照顾;老婆流产,他也没时间照顾;老婆在长沙湘雅医院住院,他还是没时间照顾。他的女儿从上学,王凌华没去学校开过一次家长会。就为这事,女儿心里恨他,在家从不跟爸爸说话。干了23年司法警察,王凌华心里有酸甜苦辣,也有自豪荣光。
从军营走到警营,从“橄榄绿”到“藏青蓝”,王凌华用了23年,虽改变了称呼和身份,但“永远做党和人民忠诚卫士"的初心未变!只要身体允许:“我这个老百姓的兵要永远做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