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曾在雪林哨所巡边,负重60余斤,翻山越岭,攀岩过河;他曾在千里无人区考古,车陷冰河和流沙,没有任何通信工具,也没有任何救援设施。他是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考古文博学院的学术院长,也是一名老兵。艰苦和危难不算什么,因为有了部队的磨砺,再大的苦都能吃。
边防从军经历,让他懂得了坚持
霍巍,出生在军人家庭,他的父母常年驻守在康定,小时候的霍巍曾跟随父母在部队生活了很多年,所以对军营生活很是向往。
1976年,霍巍参军到了一个叫西盟的县城,新兵连生活结束后,他选择了到云南边防连队。霍巍说,当兵就要当一个真正的边防军人。
那时候连队建设所需的材料,要从山下一步一步人工背运到山顶上,驻地多雨,霍巍他们运送一根木头上山要花整整一天,经常是汗水雨水根本分不清楚。霍巍说,这段生活磨砺了意志力,让他懂得了坚持,对后来的工作奠定了很好的基础。
1978年,霍巍有机会参加高考,作为班长的他白天带领战士们训练、基建,晚上就在煤油灯下坐在子弹箱上学习。后来的他,成功考取了四川大学考古专业。
1979年,边境战争打响,霍巍所在的部队编入野战军,跟霍巍同年的很多战友生命永远定格在了20岁。这件事,对霍巍的影响很深,他总会想到是战友们用自己的鲜血和生命,让自己有了学习的机会,所以自己只能学好,只能做好。
以军人的姿态冲锋在前,成为一名考古学者
1990年,西藏要进行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希望四川大学能够派遣考古队员协助考古。霍巍和另一位青年老师李永宪一拍即合,准备进藏工作。
千里无人区没有通信,交通也极其不方便,一次他们冒险过河,车走到一半就再也走不动了。在吉隆河谷调查的时候,霍巍和李永宪需要完成7天的徒步调查,他们雇了4个背夫,携带的干粮全部用尽后,背夫扔下行李就走了,霍巍和李永宪携带着沉重的设备,凭借着顽强意志完成了吉隆河谷7天的穿越。
霍巍他们创造了很多个第一,他们是真正意义上西藏细石器考古发现的第一人,他们还发现了被誉为“高原敦煌”,西藏高原上绘有美丽壁画的第一个石窟皮央•东嘎石窟。
霍巍还是三星堆遗址考古队的成员,他曾亲历1986年的三星堆一、二号祭祀坑考古发掘,时隔30多年,他又带领团队全面参与新一轮的三星堆考古发掘,取得重大突破。
以军人的姿态冲锋在前,事必躬亲,是学生眼中的霍巍教授。而霍巍说,能为中国的考古尽一点绵薄之力,余生无悔,他要感谢部队带给自己的这些品质,使自己完成了从边防军人到考古学者的转型,也希望能用余生去影响学生们,让他们为祖国的考古事业去做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