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6名“兵支书”,占比28%
来源: 中国民兵新媒体 综合作者:马占山 代传春 臧德辉 2023-09-12 11:55

山东省济宁市兖州区96名“兵支书”书写新的荣光

■马占山 代传春 臧德辉

座座棚相连,朵朵菇飘香,阵阵笑声里,讲述着“兵支书”栾坤带领村民摘帽脱贫致富“菇”事。

作为一名退役军人,4年前,栾坤响应组织号召,回到家乡山东省济宁市兖州区新驿镇东三村开始村担任村党支部书记。从他上任之初的村集体账面上仅1000多元的家底,到今年村集体收入已突破30万元,栾坤带领全村党员群众下活了强党建、兴产业、美生活“一盘棋”,成为打造乡村振兴新图景的一个生动写照。

“后进村”摘帽记

“哎,听说栾坤要回来当村党支部书记了,放着好好的生意不做,回来遭这份罪干什么。”

“他下学后一直在外当兵,做生意,谁家的门在哪儿,都弄不清楚,想干好,难。”

“能在部队里当个好兵,不一定能处理好咱村‘这团乱麻’,够这小子喝一壶的。”

2018年11月,30岁的退役军人栾坤,就是这样在村民的质疑声中,回到东三村担任党支部书记的。

0bcd6cf6ec9ac99b5950014556432bee.png

上任后,充满期待的村民发现,栾坤既没有急着烧“三把火”,忙着踢“头三脚”,而是带着“一把扫帚”和“一个笔记本”开始了自己村支书的工作。拿着扫帚打扫村街卫生是栾坤每天上班前的“第一事”,打扫完街道,再拿上自己的笔记本,一头扎进党员和村民家中,找病症、探根源,问良策、寻办法。

一开始是他自己,后来村里的党员干部们也加入了进来,一天两天过去了,一月两月过去了,大多数村民沉不住气了,纷纷主动参与进来。原来三天两头环卫就被上级点名督办的事情再也没发生过。村里的环境好了,村头巷尾纳凉聊天的人也多了起来。

340多户,近两个月的走访,让栾坤清醒地认识到,村集体“三资”管理混乱,干部办事不公是造成干群之间矛盾尖锐,群众信访频繁,导致各项工作在全镇频频“垫底”的根本原因。“干部偏心,群众就寒心,这后进村的帽子咱戴的‘名副其实’。”栾坤自嘲道。

没有豪言壮语,只是身体力行。栾坤先从自己的一家一户做起,从党员抓起,带领全体党员在村民面前亮身份、亮承诺、亮担当,打响清“三资”当头炮。

党员带头,万事不难。仅用13天时间,就清理党员和群众多占集体房屋、沟坡等集体资源17宗,梳理集体和个人往来账目64条,规范各类合同38份,彼时村集体账面上的家底只有1000多元。老党员王德峰说,“栾书记给俺们上了一堂公平公正、动真碰硬的党课。”群众赞到,“这小子不简单,几年的兵没白当,是个干正事的样!”

30e13e9730bd8670f44127f4ad58bb55.png

而此时的栾坤呢,考虑的却是怎样借势发力,向全面“摘帽”发起决战决胜的冲锋。

说一千道一万,实现村民和村集体“两个增收”是关键。乡村振兴,产业振兴是“牛鼻子”。2021年夏,栾坤带领村“两委”干部赴安徽砀山考察学习食用菌种植项目。当时在兖州本地,四季恒温、一年不间断出菇大棚的市场还是空白,村“两委”班子认为这个项目很有前景。土地问题好解决,但一次性建设多个标准化食用菌大棚需要的资金也不是小数。于是,栾坤多方筹资140万元,建成了总面积1848平方米的7座蘑菇种植大棚,安装了智能一体化空调、包装车间、冷库等配套设施,实现了一年四季不间断出菇。

他还带头成立菌菇种植专业合作社,注册“瑕丘菌菇”品牌,产品成为济宁周边10多家大型超市“抢手货”,2022年村集体经营性收入也一举突破30万元。目前,二期投资80多万元的4座1056平方米蘑菇种植大棚即将建成使用,栾坤心目中的“共富工坊”正呼之欲出。

“俺在这里主要从事削菇的活,一天收入六七十块钱,还不耽误接送孩子上下学。”63岁的村民王女士高兴地说。像她这样在菇棚实现了家门口就业的周边村村民有70多人。

村集体有了钱干什么?栾坤首先聚焦“一老一小”,建成了全镇第一个 “幸福食堂”“雏鹰课堂”。“每天都能按时吃上两顿荤素搭配,一星期都不重样的热乎乎、香喷喷饭菜。”75岁的村民肖玉华感动地说,“幸福食堂”让村里的老年人吃出了幸福滋味!

29ed5129e70ea51460449724de16a22b.png

有付出,就有收获。2022年7月,在济宁市组织的村党组织书记乡村振兴“擂台比武”赛上,栾坤获得总分第一名的好成绩。这一年,东三村也成功摘掉了戴了10多年的“后进村”帽子,被评为区镇“乡村振兴示范村。”

“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的起点。”栾坤说,“脚踩家乡土地,心中装着村民,骨子里始终是军人,续写新的荣光时不我待。”

“文明村”蝶变记

超市里,有说有笑的村民在精心挑选着心仪的物品;广场上,“巾帼演出队”晨练的声音宛转悠扬;书屋里,大学生志愿者正在给一群刚放暑假的孩子讲解《道德经》等经典国学著作;党群服务中心里,代办员正有条不紊地为村民办理服务事项……走进“全国文明村”新驿镇王楼村,村民对幸福生活的满足感都写在了笑意盈盈的脸上。

“俺们村能评上‘全国文明村’,还不是摊上了王广亮这个好书记。”村民异口同声。

就像他的名字一样,退役35年来,不论是当村团支部书记、民兵连长演“配角”,还是任村党支部书记唱“主角”,都一直把“点亮文明,致广大而尽精微”作为建设和美乡村的“引擎”,塑形、铸魂两手抓,抓出了干部群众争先创优的精气神。

90dc5964bdfb5d25008a2f55932b4f57.png

“用身边的人和事教育群众、激励群众,引领文明新风,比干巴巴的念文件,口干舌燥地讲大道理管用多了。”王广亮说,村里十多年前就创办了“道德讲堂”,涌现出了儿子‘为国尽忠、我替儿子尽孝’的烈士妈妈马玉芳,‘青丝变白发、孝老情不泯’的冯其荣等30多名镇、区、市级道德模范,目前全村“五好家庭”达到96%,户均志愿者两人以上。

尤其让王广亮感到自豪的,还得说是红白事改革这个事。“10多年前,红白事办的真是过头了,眼看着吃不了一半的酒席被白白倒掉,目睹着有的家庭因拿不出婚礼定金毁了一桩亲……真是叫老百姓苦不堪言,更败坏了整个社会风气。”一向认准了实理,九头牛也拉不回的王广亮,凭着军人的那股冲劲,他一次性推出成立红白理事会、红事“六提倡六取消”、白事“七提倡七反对”、移风易俗户创建等七项举措。

“现在,我们村有群众性组织七八个,要说最忙的,那可就是红白理事会了。”理事会成员曲来志说,家家户户不但减轻了经济负担,更减轻了精神压力,这才是咱农民想要的“好日子”。

“标准不高,就会感觉良好;躺在功劳簿上,那不是咱当兵人的性格。”王广亮下决心让“全国文明村”牌子越来越闪亮。

王广亮召开“两委”扩大会议,经过大家商议,最终决定在全村开展“三美”行动。先是开展“空中废线”专项整治行动,让村庄展现“无线美”。其次是在排水沟上垒砌方形绿化池,让街道呈现“池上美”。再给承载了村里几代人美好的记忆的老水塔“穿上彩衣”,经过彩绘的“水塔美”现已成了兖州区西部的一处标志性建筑,城里人近郊游的打卡地。

“现在条条村街处处池上花木葱茏,池下流水潺潺,真的很美。”说着,王广亮开车朝三公里外的村合作社种植基地奔去,那里有一场即将开讲的现场教学课,他不愿失去这次难得的学习机会。

“发财村”清障记

位于古老洸府河岸边的新驿镇河湾村,地处三镇交界处仅50户283人的小村庄,从前是一个有名的“贫穷村”,自从杨德河当上了村党支部书记,摇身一变,竟成了远近闻名的“发财村”,这个当过兵的杨德河到底有啥本事?咱们一起去看看。

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向他交棒的老书记眼角挂泪说愧疚、诉衷肠,“德河,咱村小‘庙小’,致富门路少,大家伙的日子都还过得紧紧巴巴,你当兵见多识广,得好好琢磨琢磨咱村下步发展的路子,可别像我没带着咱这二三百号人奔个致富好前程。”

image.png

老书记的自责,让杨德河内心又平添一份敬重,也似乎看到了全村300多双像老书记一样深深期许的眼睛。

“任何时候,冲锋在前都是军人应有的姿态!”可村里人发现,刚接任党支部书记的杨德河,却一连多半个月不见了。于是,风言风语就在村里传开了,“听说,他投奔战友打工去了。”“不是怕干不了,撂挑子跑了吧?”……

“不能,德河是我从小看着长大的,也是我送他参军的,绝不是那种胆小怕事、只想着自己的人,他这回来肯定‘有戏’看。”关键时刻,老书记一锤定音稳民心。

二十多天后,人们看到杨德河风尘仆仆回来了,“准确地说,是坐租的一辆‘泰山’牌12型小四轮拖拉机,拉着半车斗发财树树苗回来的。”村民路振海至今记忆犹新。

天道酬勤,汗水凝金。通过近30年的发展,在杨德河的带领下,河湾村以发财树等精品苗木为主的花卉苗木业越做越大,带动周边种植规模达到6000多亩,成为许多农户增收的“摇钱树”。由是,“发财村”的美名不胫而走,到是河湾村的村名不大被当地人所提及了。

image.png

时间来到2020年,让几辈子人做梦也没想到的是,突然有一天,G327改道改到了家门口,让河湾村顿时沸腾起来,“以后出门办事、做生意可不是更方便了!”

高兴归高兴,可问题也来了。修路要占河湾村的近50亩土地,上级限定要在20天内,完成地上附属物的清障,这下涉及到占地的村民们不淡定了。一时间,各种嘈杂纷乱的声音,一股脑儿向村党支部书记杨德河扑来:有疑虑的,“补偿的标准是多少,什么时候发给咱?”;有发愁的,“土地没了,往后可怎么生活?”有忧心的,“种在地里的那么多高价值苗木这么短的时间咋处理?这路还没修,就要先把咱‘发财村’的路子断了。”.......

“清障的期限就是那个期限,只能提前,不能拖后。否则,如因我们一个村,给整个工程施工造成被动,那可也就丢了咱多年来在洸府河上义务巡堤、护桥的好传统、好作风。”杨德河召开由党员和户代表参加的会议,沟通思想,解疑释惑,不干砸‘发财村’牌子的事。

e33cfa26386836fb731ac54ccc6dc390.png

会开到一多半,村文书陈立清气喘吁吁的跑进会场向他汇报,“杨书记,33户的70多万一次性失地保险补贴今天12点全部到账了。”听了这一好消息,大伙都惊喜得站了起来,“咱书记还是那种作风,咱想到、没想的事,都打‘提前量’,一会吃完饭,咱就清地去!”说着,众人就要起身而行。

“都别先忙着走,我再唠叨几句。”杨德河向大家拱手道,“按时完成清地的事就拜托大家了,至于土地及地上附属物补偿款问题,上级已承诺了期限,万一到时出现特殊情况,我就拿自己的钱先垫上,绝不让大家伙焦心。”

提前13天完成清障任务,让人们再次见证了杨德河与群众水乳交融,齐心协力干事的底气。

d1329834a6f74bb11574561aef2d37b4.png

放眼济宁兖州,像栾坤、王广亮、杨德河一样参与基层治理、带动经济发展的“兵支书”已达到96名,在全区344个村(社区)党组织书记人数中占比达到28%。而这背后,正是兖州近年来聚焦乡村振兴人才培养使用,建立 “‘兵支书”选、育、用、管、评全链条工作机制的积极探索。

“我们制定出台了《关于在退役军人中培养推选村(社区)‘两委’后备人才的实施意见》,为后备力量成长铺路子、架梯子、搭台子,让更多的优秀退役军人走向基层治理的舞台。”兖州区退役军人事务局局长袁建珠介绍,“通过建立优秀退役军人后备人才库、开设‘兵支书’论坛、定期举办培训班、导师结对帮带、实施‘老兵头雁计划’等多项措施,更好的发挥了退役军人致富带头人在乡村振兴中的作用,提升退役军人在基层治理、产业发展以及服务群众中的综合素质和能力水平。”

image.png

在兖州96名“兵支书”耕耘在家乡的田野上,他们扎根基层,用亮丽的工作实绩,跑出了乡村振兴的加速度,展现了新时代退役军人的精神风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