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抗协结束第八次重返抗日战场寻访活动返台
来源: 国防教育网 综合作者:曾和平 2023-04-05 14:45

中华抗协结束第八次重返抗日战场寻访活动返台

   曾和平摄影报道

《国防教育网》记者曾和平报道 清明节前夕,台湾中华民族抗日战争纪念协会组织的第八次赴大陆重返抗日战场寻访活动,一行30余人结束北京、云南行程,顺利返回台湾。返台后,他们纷纷撰写回忆文章,表达寻访之旅的真切感受,“抗战英烈不能忘”,“抗战精神永传承”,“求同化异向未来”,“共同携手中华振兴”成为相关热词。

图片41.jpg

图为台湾中华民族抗日战争纪念协会参访团与大陆陪同人员在云南腾冲中国远征军雕塑群像前合影。

2015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两岸领导人会面时提出,“两岸双方应该支持鼓励两岸史学界携起手来,共享史料、共写史书,共同弘扬抗战精神,共同捍卫民族尊严和荣誉”。这一对话在两岸学界引起积极回响。2016年以来,两岸史学界携手合作,以出版图书、专项研究、召开学术会议等形式,共同研究抗战史,取得丰硕成果。国台办新闻发言人朱凤莲表示,这些工作的开展和持续推进,对促进两岸同胞铭记抗战历史、弘扬抗战精神,共同捍卫民族尊严与荣誉、凝心聚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要意义。

图片2.jpg

图为3月24日陈列在北京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新书发布会现场的《两岸共研抗战史论文集》。(曾和平 摄)

中华民族抗日战争纪念协会成立于2015年10月24日,由台湾学界、企业界及退役将领共同发起成立。该协会组织章程列明以“推动抗战史料收集”、“推动纪念馆兴建等活动”、“照顾烈士后人权益”为自身任务。为推动两岸抗战史迹的研究,协会组织团体相继七次赴大陆开展重返抗日战场巡访活动,重温中华民族那场波澜壮阔的抗战历史,先后实地走访了华北、华中、华南的抗战战场,每到一处,他们都祭拜英烈,整理战场史迹,讨论战例得失,撰写重返抗日战场日记。与此同时,他们还加强抗战历史的研究。2017年以来,台湾中华民族抗日战争纪念协会和中国抗日战争史学会相继在南京、武汉、南宁和北京联合主办了四届中华民族抗日战争史与抗战精神传承研讨会,进一步增进两岸学术界在抗战历史研究方面的共识,海峡两岸退役将领、专家学者、教师、青年学生等累计1500余人参与,其活动得到了国台办、中国社会科学院和抗战史学界的高度评价。

因疫情三年,相关活动中断。2023年,疫情终于得到好转。3月23日至29日,台湾中华民族抗日战争纪念协会开启第八次重返抗日战场遗迹寻访之旅,再次组团参访北京和云南。

图片3.jpg

图为《两岸共研抗战史论文集》新书发布会现场。(曾和平 摄)

图片4.jpg

图为出席新书发布会的领导和嘉宾。(曾和平 摄)

3月24日下午,台湾中华民族抗日战争纪念协会与中国抗日战争史学会在北京卢沟桥畔的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举行《两岸共研抗战史论文集》新书发布会,两岸60多名专家学者、退役将领、抗战英烈后代及学生代表出席。此次出版的《两岸共研抗战史论文集》精选了四届研讨会上两岸学者的40篇论文,是两岸共研抗战史的重要成果。

图片5.jpg

图为中国抗日战争史学会会长王建朗在新书发布会上致开幕辞。(曾和平 摄)

图片6.jpg

图为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党委书记金民卿致辞。(曾和平 摄)

图片7.jpg

图为中华民族抗日战争纪念协会咨询委员、台湾科技大学教授罗台生致辞。(曾和平 摄)

图片8.jpg

图为中华民族抗日战争纪念协会理事长黄炳麟致辞。(曾和平 摄)

图片9.jpg

图为中国抗日战争史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高士华发言。(曾和平 摄)

图片10.jpg

图为中华民族抗日战争纪念协会研究员、国防医学院教授何邦立发言。(曾和平 摄)

图片11.jpg

图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历史学院博士生戴宏沅发言。(曾和平 摄)

图片12.jpg

图为中华民族抗日战争纪念协会研究员、文化大学博士生白中琪发言。(曾和平 摄)

图片13.jpg

图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馆长罗存康发言。(曾和平 摄)

中国抗日战争史学会会长王建朗表示,抗日战争胜利是包括台湾同胞在内的全民族团结奋战的结果,《两岸共研抗战史论文集》的出版对强化两岸同胞共同历史记忆、增进民族认同具有重要意义。

台湾中华民族抗日战争纪念协会理事长黄炳麟表示,希望通过共同研究抗战历史和出版论文集,继续扩大两岸年轻世代对抗战历史的认知,共创两岸美好明天。

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党委书记金民卿表示,近代史研究所连续承办四届中华民族抗日战争史与抗战精神传承研讨会,今后将继续推进两岸抗战史的共同研究与宣传阐释。

台湾科技大学教授罗台生表示,《两岸共研抗战史论文集》是两岸同胞共同的学术成果,对促进两岸学术交流、强化抗战共同历史记忆具有重要作用。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馆长罗存康表示,《两岸共研抗战史论文集》的编撰出版是两岸史学界共享史料、共写史书,共同弘扬抗战精神的重要成果,将助推两岸合作开展抗战研究。

两岸与会代表在新书发布会上表示,将继续深入合作,持续加强抗战历史研究,共同弘扬伟大抗战精神,共同书写民族荣光。

“两岸都承认,抗战胜利是以国共合作为基础取得的民族解放战争的胜利、是中华民族的荣光。两岸要共同书写民族荣光。”谈起两岸史学界共同研究抗战史,中国抗日战争史学会副会长、中国抗战大后方研究协同创新中心主任周勇这样说。

周勇指出,《两岸共研抗战史论文集》新书发布,无疑是近年最重要的合作成果之一。并且,经过多年交流,从中能看到两岸学界对抗战史的许多认识在逐渐接近。

周勇说,抗战史是国共两党间有共同语言的历史话题,更是所有中华儿女共同认可的光辉历史,两岸史学界共同研究抗战史意义重大。更何况,许多抗战史当事人渐次离世,这项工作不容懈怠。

《两岸共研抗战史论文集》从史料共享到观点切磋、共同落笔,这一过程并不容易。台湾政治大学图书资讯与档案学研究所教授、中国国民党党史馆前主任邵铭煌在接受中新社记者的采访时表示,两岸共享史料,方能推动抗战史研究求真求实。他希望,两岸能在抗战史研究上持续学术交流、持续开放档案,也希望更多台湾青年投入抗战史研究。

图片14.jpg

图为参访团参观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馆长罗存康亲自解说,副馆长赖生亮陪同。(曾和平 摄)

图片15.jpg

图为参访团参观当年抗日战争爆发地——宛平城和卢沟桥。(曾和平 摄)

图片16.jpg

图为位于北京市丰台区的宛平城。建于明末崇祯,全城东西长640米,南北宽320米,总面积20.8万平方米。原为军营,民国时期为国民革命军第29军110旅第219团3营及保安第1旅第2团第2营驻守。1937年7月7日,日本侵略军在卢沟桥附近进行挑衅演习,并进而挑起事端炮轰宛平城,"七七事变"就此爆发。(曾和平 摄)

图片17.jpg

图为卢沟桥栏上的石狮子。卢沟桥建于1189年,位于北京西南永定河畔,因横跨卢沟河(即永定河)而得名,为十一孔联拱桥,总长266.5米。桥身总宽9.3米。桥面宽7.5米,为华北最长的古代石桥。1937年7月7日,日本帝国主义在此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宛平城的中国驻军奋起抵抗,史称"卢沟桥事变"(亦称"七七事变")。中国抗日军队在卢沟桥打响了全面抗战的第一枪。(曾和平 摄)

结束新书发布活动后,台湾中华民族抗日战争纪念协会还组织随行30余人参观了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和抗日战争爆发地的宛平城、卢沟桥。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一幅幅图片、一件件实物,把他们带到了全国军民同仇敌忾、奋勇抗击日寇入侵的烽火岁月;沿着车辙历史印迹,穿梭在柳花飞絮的宛平城城头,步行在夕阳西下的卢沟桥上,抚今思昔,遥想当年抗战场景,他们纷纷感慨和平的重要性。

图片18.jpg

图为中国远征军松山战役纪念碑。(曾和平 摄)

图片19.jpg

图为矗立在云南腾冲“国殇墓园”里的中国远征军雕塑。(曾和平 摄)

历史是一部生动的教科书,只有了解历史,才能更好地把握现在、开创未来。今年是中国远征军滇西缅北抗战81周年。81年前,中国远征军在缅北、滇西进行的艰苦卓绝的抗日反攻中,以伤亡官兵约6.7万人的重大代价,收复缅北大小城镇50余座,收复滇西失地8.3万平方公里,歼灭日军4.9万余人。缅北滇西之战是抗战以来正面战场唯一获得彻底胜利的大规模进攻作战,这次胜利不仅打通了中国与盟国间的陆上交通线,而且揭开了亚洲战场盟军向日军反攻的序幕,极大地支援和配合了盟军在印缅战区和太平洋地区的作战。滇西缅北的胜利为提高中国国际地位起到了重要作用,使全国军民看到了胜利的曙光,从而重新振奋了抗战的决心和信心。滇西缅北反攻的胜利,再一次表现了中华民族有同自己的敌人血战到底的气概,向全世界表明中华民族是一个伟大的民族。

图片20.jpg

图为矗立在云南腾冲市郊国殇墓园山顶的中国远征军第二十集团军阵亡将士纪念塔。(曾和平 摄)

为缅怀中国远征军滇西缅北抗战英烈,2014年12月5日,台湾原“国防部部长”、前“行政院院长”、一级上将郝柏村以抗战老兵的身份率一行11人到云南昆明、保山、龙陵等抗战遗址进行参观考察,并在龙陵欣然题词:“龙陵地方小,战略意义大,抗战贡献多,人民牺牲惨,历史真相清,中华民族强”。9年后的2023年的3月25日至29日,台湾中华民族抗日战争纪念协会一行在协会理事长黄炳麟的带领下离开北京再次来到云南的昆明、龙陵、腾冲、德宏等地,巡访抗战遗迹,追忆抗战历史,缅怀抗战英烈。他说:“今天,我带领中华抗协再次来到这里,正是郝柏村先生逝世三周年的前夕,抚今思昔,感慨万千!”

图片21.jpg

图为参访团在昆明圆通山瞻仰陆军第八军滇西战役阵亡将士纪念碑(曾和平 摄)

图片22.jpg

图为参访团在昆明缅甸战役中国阵亡将士碑前留影纪念。(曾和平 摄)

图片23.jpg

图为在昆明圆通山手持当地政府赠予抗战书籍的参访团成成员与当地烈士纪念园的工作人员合影(曾和平摄)

25日,参访团一行前往昆明圆通山,瞻仰陆军第八军滇西战役阵亡将士纪念碑和缅甸战役中国阵亡将士碑,并向中国远征军抗日阵亡将士敬献鲜花,祭慰英烈。

1942年,中国远征军为对抗日本侵略者、保卫滇缅公路这一抗战“大动脉”,向缅甸进发。在3年零3个月的战斗中,中国共投入兵力40万人,伤亡过半。

  “中国远征军两次入缅作战,用生命和鲜血书写了抗日战争史上英勇悲壮的一页。”黄炳麟在接受当地媒体采访时说,没有抗战的胜利就没有今天的中华民族。希望通过重游故地、缅怀先烈,呼吁两岸同胞铭记抗战历史,继承抗战精神,共同推动两岸繁荣发展。

“云南为抗战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9年前,我首次到访云南,对这里良好的生态环境、城市面貌印象深刻。”黄炳麟表示,昆明正在建设区域性国际中心城市,再度来访,深感日新月异。希望此行能在走进历史的同时,亲身感受发展变化,促进两岸交流合作。

图片24.jpg

图为参访团一行在龙陵抗战纪念广场。(曾和平 摄)

图片25.jpg

图为参访团一行在董家沟日军慰安所罪证旧址参观。(曾和平 摄)

图片26.jpg

图为参访团一行在董家沟日军慰安所罪证馆参观。(曾和平 摄)

图片27.jpg

图为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松山战役旧址。(曾和平 摄)

图片28.jpg

图为参访团一行在松山战役旧址凭吊。(曾和平 摄)

图片29.jpg

图为参访团一行在腾冲中国远征军198师阵亡将士纪念塔凭吊。(曾和平 摄)

图片30.jpg

图为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腾冲“国殇墓园”。(曾和平 摄)

图片31.jpg

图为参访团一行在腾冲“国殇墓园”孙中山纪念堂凭吊。(曾和平 摄)

图片32.jpg

图为滇西抗战盟军阵亡将士纪念碑。(曾和平 摄)

图片33.jpg

图为参访团一行在滇西抗战盟军阵亡将士纪念碑前凭吊。(曾和平 摄)

图片34.jpg

图为参访团一行在远征军第二十集团军抗日阵亡将士墓前凭吊。(曾和平 摄)

图片35.jpg

图为参访团一行在腾冲滇西抗战纪念馆参观。(曾和平 摄)

图片36.jpg

图为腾冲滇西抗战纪念馆的“抗战魂”造型。(曾和平 摄)

图片37.jpg

图为参访团一行在松山战役遗址纪念碑凭吊。(曾和平 摄)

图片38.jpg

图为参访团一行在中国远征军雕塑园凭吊。(曾和平 摄)

3月26日至28日,台湾中华民族抗日战争纪念协会参访团一行先后在龙陵抗战纪念广场、董家沟日军慰安所罪证遗址、松山抗战遗址、腾冲198师阵亡将士纪念塔、腾冲国殇墓园、滇西抗战盟军阵亡将士纪念碑、远征军第二十集团军抗日阵亡将士墓、滇西抗战纪念馆、松山大战遗址纪念园等20多处纪念地交流参访,拜谒中国远征军抗日阵亡将士并敬献鲜花。在松山抗战遗址旁,在去往抗战纪念地行程的大巴上,在餐叙和歇息的时间,他们还展开手绘的战役地图,让战史专家给随行人员进行战例分析、讲授战场得失,分享战史心得。

图片39.jpg

图为参访团组长、退役少将、中华抗协抗战史专家李振杰松为团队解析松山战役战例。(曾和平 摄)

图片40.jpg

图为中华抗协研究员奚国华给参访团一行讲解缅北滇西抗战战例。(曾和平 摄)

在腾冲国殇墓园,抗协理事长、退役中将黄炳麟题词:“纪念国殇,勿忘国耻”,退役中将李少弘题词:“英烈千秋,碧血蓝天”,抗战史专家何邦立题词:“英烈千秋,忠魂永护我中华”。一笔一划寄深情,字字珠玑表丹心。

参访团成员表示,此次赴大陆参访交流活动既是铭记历史、缅怀先烈、传承抗战精神的心灵之旅,更是铸牢两岸命运共同体意识、共谋两岸未来发展的融合之旅,将留在记忆,值得永远怀恋和珍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