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拥“花”重锦官城 ——成都市创建第十二届全国双拥模范城工作纪实
来源: 成都日报 综合作者:李长乐 成都退役军人事务局供图 2024-06-07 09:25

九天开出一成都,万户千门入画图。成都平原,在2300多年历史变迁中,既是四川农业的核心基地,又是连接西南与中原地区的交通要道,彰显出极其重要的战略地位。进入新时代后,成都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以党中央赋予的唱好“双城记”、做强都市圈、建好示范区的使命为牵引,抢抓新时代西部大开发和战略腹地建设等机遇,守正创新、勇毅前行,中国式现代化万千气象的成都篇章呈现生动图景。

推动高质量发展,成都军地各级从战略和全局高度深刻把握做好新时代双拥工作的重大意义,踔厉奋发、锐意进取,取得了全国双拥模范城“八连冠”、四川省双拥模范城“十二连冠”的优异成绩,双拥之花在蓉城遍地、持续盛开!

隆重举办成都市双拥晚会暨“蓉耀戎光”“四美”学习宣传活动颁奖典礼

成都市双拥办会同成都大运会执委会、成都电视台赴成都舰开展“青春耀大运相约成都舰”活动


立功受奖军人家庭喜报集中送达仪式

聚力开展双拥创建

合力营造浓厚氛围

深刻领悟“两个确立”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坚决做到“两个维护”,着眼服务党和国家工作大局、国防和军队建设全局,成都以更高站位不断强化做好新时代双拥工作的政治引领,“始终把双拥工作作为‘一把手工程’来抓,市本级、区(市)县、镇(街道)、村(社区)四级书记抓双拥的工作体系不断完善,推动形成了党政军齐抓共管、军地密切协同、社会广泛参与的双拥工作格局。”市退役军人事务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坚持将双拥工作纳入经济社会发展和部队建设总体规划,建立健全党委议军会、双拥专题会商会议、军地双向支持需求提报机制等制度。

据统计,2020年以来,市本级共召开党委议军会议、双拥工作领导小组会议、双拥专题协商会议等30余次,配套经费110余亿元,为双拥工作经常化、规范化、制度化奠定了坚实基础。

多渠道搭建平台、多维度开展活动、多点位示范引领......成都把双拥工作作为国防教育重要内容,不断涵养爱党爱国爱军的时代风尚。

“全市打造永久性双拥宣传标识点位3000余处,开通国内首列“铸魂强军号”地铁主题专列,挖掘英烈红色事迹,进机关、部队、学校、企业、社区宣讲1000余场次。”据介绍,聚焦双拥主题的群众性学习教育活动已超2300余场,依托少年军校、国防教育特色学校等常态化开展双拥教育培训和实践活动达1800余场次。

最美退役军人、最美拥军人物、最美军嫂、情系国防好家庭......双拥入脑入心,持续树立先进典型。党的二十大期间,成都双拥成果作为四川省退役军人系统唯一入选内容,在国家“奋进新时代”主题成就展展出。同时,常态化做好新兵入伍欢送、老兵返乡欢迎、光荣牌“应挂尽挂”和送立功受奖喜报等工作,累计送达3875份立功喜报,发放460余万元奖励金。

倾力服务强军兴军

军地协同共建和美蓉城

“我们高质量解决了官兵‘三后’问题,超额完成三年集中移交安置任务,也率先推出随军家属积分安置办法,持续举办了随军未就业家属专场招聘会。”据相关负责人介绍,已有9000余名军人子女享受教育优待,成都七中八一学校成为军地联合办学样板。

推动社会化拥军广泛深入,成都率先成立爱国拥军联合会,吸纳1万余个会员单位参与,持续开展“暖冬行动”等系列拥军活动,并在全国率先建立财政支撑的退役军人关爱援助专项经费和社会筹资的拥军事业发展基金叠加关爱体系,累计筹集资金6000余万元,完成拥军公益项目110余个,上万人次受益。

据悉,2020年以来,市双拥办数次组织上高原、赴海岛慰问一线官兵,市本级在全国率先完成双拥模范城与边海防基层部队结对共建任务,第31届世界大学生运动会举办期间,海军成都舰全体官兵化身“啦啦队”,录制合唱视频送祝福。“我们也登上成都舰组织了互动活动,让官兵们零距离感受大运氛围。”据悉,城舰共建主题蜀绣作品被国家军事博物馆收藏。

驻蓉部队在推进强军兴军、常态化练兵的同时,充分发挥自身优势,以拥政爱民实际行动,协助绘好富民强市的蓝图。“驻蓉部队与1000余个驻地单位结对共建,共同打造宜居韧性智慧城市,在成都经济发展、社会治理、应急救援、抢险救灾、维稳处突等急难险重任务中充分发挥了生力军和突击队作用。”

据统计,2020年以来,驻蓉师以上单位共投入资金8000余万元,扶持102个产业项目,援建中小学校45个,支持建设基层医疗机构11个,参与培植“国防林”“双拥林”15个。

服务保障凸显“头雁”作用

奋力谱写“军地一家亲、军民鱼水情”崭新篇章

创建全国“示范型”退役军人服务(中心)站1435个、打造中心镇样板站47个、创新建立高校、企业等拓展型服务站32个,推动105个镇(街道)人民武装部与退役军人服务站融合共建......不断走深走实的退役军人服务保障“头雁”作用日益凸显,“雁阵效应”正在形成。

建立“实体+互联网”退役军人服务超市,为退役军人提供金融保险、医疗养老、餐饮文旅等8类专属优惠,涌现出“荣军示范街”“老兵盖碗茶”等一大批特色服务项目。大力挖掘退役军人人力人才优势,建立成都市退役军人网络学院,培育“戎才军匠”4583名,打造“戎才荟”招聘品牌,910余场专场招聘会,提供岗位87万余个。同时,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时代背景和成都城乡融合高质量发展的新形势下,依托“川字号”特色农业产业品牌,打造“戎品集”退役军人就业创业公共品牌,建立退役军人专属就业创业新模式。在全国创新成立“成都市高校促进退役军人工作联合会”,校地联动助力高校退役大学生人才培育,做法得到退役军人事务部肯定。

持续提升退役军人服务保障水平是成都双拥工作的重要环节。建立优待抚恤定期增长机制,2020年以来,全市各级慰问驻蓉部队、军人军属、退役军人及其他优抚对象经费累计支出近5亿元。大力拓展优待证使用场景并推进“军人退役一件事”融合办理,全市17个国有A级景区、公园、公共文化设施面向退役军人和其他优抚对象免收首道门票,仅半年就带动退役军人来蓉旅游12万余人次。

军休人员如何做好服务管理?据介绍,成都退役军人事务局构建军休活动“15分钟生活圈”,实现成渝军休人员活动场所和服务共享,在全国率先挂牌成立军休大学、军休少年军校,并着眼红色文化涵养、红色基因传承,加强新时代褒扬纪念工作,在全国率先成立市级烈士纪念保护中心,高质量完成烈士纪念设施“三年提升行动”,构建以国家级烈士纪念设施为中心、省级为重点、市县级为基础,其他为补充的烈士纪念设施保护体系,融入成都公园城市建设理念的金牛区马鞍山烈士陵园改造升级经验在全国推广。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成都将继续做深做细做实双拥工作,把双拥政治优势转化为凝心聚力的思想优势、军地协同的组织优势、相互支持的发展优势,奋力谱写“军地一家亲、军民鱼水情”的崭新篇章,让双拥之花在蓉城绽放得更加绚丽夺目。

来源:成都日报 李长乐 成都退役军人事务局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