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藏线精神”的形成和发展,经历了四个阶段,你知道吗?
来源: 高原子弟兵 综合作者:​冯正荣、林静之 2022-01-19 08:53

川藏线精神的形成与发展


冯正荣   林静之


2018年,由于工作需要,我俩合作撰写了一篇《川藏线精神的形成与发展》一文,现修改整理,分前言、川藏线精神的形成过程、川藏线精神的时代内涵、川藏线精神的鲜明特点、弘扬川藏线精神的时代意义共五篇分别发表。


01.jpg

作者冯正荣(左)向军区工作组介绍川藏线精神(作者提供)


第一章  川藏线精神的形成过程 

 

川藏线精神是半个多世纪以来,修筑川藏公路的筑路部队、担负川藏线运输任务的汽车部队、沿线兵站官兵和地方群众一道,在进军筑路、平叛改革、边防斗争、改革开放和新世纪等不同历史阶段,在长期艰苦卓绝的实践中,共同努力,不断充实其内容而逐步完善形成。川藏线精神的形成和发展,经历了一个逐渐孕育、发展、凝炼和升华的过程。

 

第一个阶段: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十八军(以下简称十八军)进藏、筑路和施工保障任务的革命历程,孕育了川藏线精神。

 

1950年初,刘伯承、邓小平率领的第二野战军,完成了西南地区的解放任务,在内陆只剩下西藏还未解放。党中央、毛泽东主席决定“和平解放西藏”,并以第二野战军第十八军为进藏部队主力。为响应毛主席“一面进军、一面修路”的伟大号召,1950年4月1日,十八军将士与沿线藏汉群众打响了修筑川藏公路的战斗,11万人民解放军、工程技术人员和各族民工,以高度的革命热情和顽强的战斗意志,用铁锤、钢钎、铁锹和镐头,劈开悬崖峭壁,降服险川大河。“二呀么二郎山,高也么高万丈”的壮志豪情传遍了全国。筑路开始后,为了落实党中央、毛主席关于“进军西藏,不吃地方”的指示,西南军区支援司令部抽调了4个汽车团、3个辎重团,用汽车和马匹接力运送各类物资保障进军筑路将士,并担负施工运输保障任务。从此,川藏兵站部官兵开始了在川藏线的艰苦创业历程。同时,为保障过往筑路大军和运输车队,汽车第二十团班长王忠和带领5名战士,在筑路大军的隆隆炮声中,来到二郎山下,搭起了窝棚,三块石头支起一口锅,建成了第一个兵站――滥池子兵站。此后,川藏兵站部在川藏沿线陆续建立了几十个兵站和油库(站)。在进军筑路的四年多时间里,川藏兵站部所属汽车部队和兵站官兵始终和筑路大军并肩战斗在川藏线上,经受高寒缺氧、恶劣气候的自然环境考验,面对一个个悬崖峭壁、冰峰雪岭、河流冻土,发扬“让高山低头,叫江河让路”的革命英雄主义气概,逢山开路,遇水架桥,以严谨的科学态度和求实精神,克服难以想象的困难,终于使世界屋脊上的第一条公路于1954年12月25日建成通车,创造了世界筑路史上的奇迹。他们的英雄壮举,为川藏线精神的形成奠定了坚实基础。


02.jpg

《无限忠于毛主席的川藏运输线上十英雄》连环画封面


第二个阶段:剿匪平叛、自卫作战和稳固边防的战火洗礼,发展了川藏线精神。

 

川藏线通车以后,川藏兵站部广大官兵迅速投入到巩固边防和川藏线建设的运输任务中,为了国防建设日夜穿行在川藏线上。1959年3月,西藏上层反动集团勾结帝国主义和外国反动派,悍然发动了全面武装叛乱,川藏兵站部奉命担负平叛部队的运输保障任务。在平叛斗争中,川藏兵站部官兵始终不怕牺牲、顽强拼搏,高标准完成了繁重的保障任务,为平叛部队取得胜利提供了有力的后勤支援。1962年10月20日,印军集中十多个旅的兵力从东西两线向我国边境发动了大规模的武装进攻,我边防部队忍无可忍,被迫进行自卫反击作战。川藏兵站部两个汽车团担负对印反击作战部队由四川沿川藏公路向作战地域开进和物资运输保障任务,官兵们克服千难万险,兼程7昼夜,提前1天将作战人员、物资安全运抵前线,受到作战指挥部“昼夜行车三千里,思想作风双过硬”的高度赞誉。1967年8月29日,汽车第十七团十一连、十二连车队行至川藏公路迫龙沟塌方险区时,前进受阻。为按时完成任务,副政治教导员李显文等十名同志,冒着滚滚飞石,以“山崩地裂无所惧,越是艰险越向前”的英雄气概,深入险区排石探路,被特大山崩吞噬,献出了宝贵的生命。1968年11月14日,中央军委授予李显文等十位烈士“无限忠于毛主席的川藏运输线上十英雄”称号。川藏兵站部广大官兵在平叛、自卫反击作战和巩固边防的任务中,不仅经受住了血与火的考验,而且始终表现出了“不怕艰难险阻、不怕流血牺牲”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进一步发展了川藏线精神。

 

第三个阶段: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推进,凝炼了川藏线精神。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川藏沿线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得到快速发展。但与祖国内地相比,川藏沿线的经济、文化和人民生活水平仍然处于比较落后的状态。尤其是十年内乱后,人民群众之间感情冷漠,民族关系、军民关系淡化,川藏沿线开“霸道车”、“赌气车”司空见惯,打架斗殴,交通事故时有发生。当时二郎山许多地方都是单行道,常常两车相遇互不相让,造成堵车的情况时有发生。1983年3月,经川藏兵站部提议,川藏沿线部队、川藏两省区地方政府在四川雅安联合召开军警民共建千里文明川藏线会议,吹响了军警民共建文明川藏线的号角。1983年冬季以来,在军民共建春风的沐浴下,部队官兵和藏汉群众用全面质量管理的科学方法,联合对二郎山实行交通管制,明显改变了二郎山经常堵车和经常出现车辆事故的状况。在这过程中,军民一道培育了“坚持两个文明一起抓,按科学规律办事”的“二郎山精神”。1984年8月,迫龙沟爆发特大泥石流,在8公里路段上,桥梁冲毁,公路淹没,上千台军地车辆受阻。藏汉军民在军地各级领导的率领下,组成抢险大军,苦战30天,奏响了一曲共建凯歌,培育了“藏汉军民不分彼此,团结一致,相互支援,以确保川藏线畅通为己任”的“迫龙沟精神”。雀儿山是川藏线上最高的雪山,雀儿山五道班的工人们在这个海拔五千多米的雀儿山上,以自我牺牲的博大胸怀,一代又一代,数十年如一日,无私无畏地奉献自己的青春和力量,培育了“以艰苦为荣,以养路为业,不怕高寒缺氧,扎根雪山养好路,甘当四化铺路石”的“雀儿山精神”。“两山一沟”精神是沿线军民在共建活动中团结协作、同甘共苦的结晶,充分反映了时代风貌,体现了川藏线特色,进一步丰富了川藏线精神。上世纪90年代后,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发展,各种矛盾错综复杂,思想文化更加丰富多样、纷繁复杂,一些腐朽落后的思想文化、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冲击着川藏线、冲击着军营,部队思想政治建设所面临的社会环境和条件更加严峻。对此,川藏兵站部党委始终把保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作为加强部队思想政治建设的首要任务,大力加强党的理论武装,着力培育具有川藏线特色的核心价值理念,端正官兵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确保了部队建设的正确方向。1992年初,川藏兵站部汽车第十八团在执行进藏运输任务时,川藏线发生了大面积塌方、水毁、泥石流等灾害,交通中断,上级决定经青藏线将物资运送西藏。面对道路不熟、任务艰巨、时间紧迫的情况,团党委在誓师大会上号召官兵要以“困难多吓不倒,条件差难不倒,任务重压不倒”的精神完成转战青藏线的运输任务,这是“三不倒”精神的首次提出。1994年,川藏兵站部首趟运输任务出发前,负责勘察道路的工作组报告:川藏公路全线病害严重,雪崩、塌方多达106处,且据气象部门反映,这一年高原雪期比往年长,降雪量大。在这种情况下,为了保证进藏运输任务的圆满完成,川藏兵站部党委把“三不倒”精神作为动员口号向所属部队提出。此后,这个口号在部队逐步叫响。正是川藏兵站部一代又一代官兵矢志不移,顽强战斗,不懈进取,在巩固国防、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推动西藏经济社会发展和维护民族团结的革命实践中,凝炼了川藏线精神。


03.jpg

当年十八军修筑川藏公路时把汽车卸开渡河


第四个阶段:新世纪新阶段有效履行我军新的历史使命的生动实践,升华了川藏线精神。

 

进入新世纪,川藏兵站部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着眼时代发展定标准、按照实战要求管部队、盯着安全稳定抓落实、围绕军民团结促和谐,扎实打基础、正规抓管理、科学搞建设、创新求发展,部队全面建设进入快速发展轨道。2002年3月15日,《人民日报》、新华社、《解放军报》等多家新闻媒体宣传报道了川藏兵站部全面建设先进事迹,并将“三不倒”川藏线精神表述为“艰险多吓不倒、条件差难不倒、任务重压不倒”。2002年3月23日川藏兵站部召开党委常委会,确定了以《人民日报》、新华社、《解放军报》报道中所提的“三不倒”精神为准确表述,至此,川藏线精神得以规范和准确定位。同年,在川藏线精神的激励下,川藏兵站部历史上首次实现了进藏运输“零亡人”。2005年,川藏线精神首次被成都军区确定为西南战区特有的“四种精神”(两不怕精神、老西藏精神、老山精神、川藏线精神)之一。此后的十多年来,面对日益繁重的多样化军事任务,川藏兵站部始终把提升后勤保障打赢能力作为己任,以川藏线为天然练兵场,坚持以进藏运输为中心,始终按照实战化要求组织进藏运输,研究制定《川藏公路军事运输组织指挥规定》《川藏公路军事运输汽车部队工作暂行规定》《川藏公路军事运输兵站保障工作暂行规定》,开展以“动中通”为主要内容的信息化改造,形成了按照“实战化、规范化、信息化”要求组织进藏运输的基本模式,连续在进藏运输吨位、安全行车和出车率、物资到点率、承运物资损耗率、车辆完好率等方面取得新突破。坚持完成任务第一、部队安全第一、官兵形象第一,以过硬的军政素质和顽强的战斗作风,圆满完成各种急难险重任务。特别是2008年以来,连续出色完成各种急难险重任务,创造了一个兵站单日接待保障5500餐次记录。抗震救灾,闻令而动,叫响“不论任务多繁重,都勇于承担;不论道路多艰险,都敢于突进”口号,圆满完成了向地震灾区运送人员和物资的任务。为地震灾区重建抢运红砖,坚持不给地方政府添麻烦、不给人民群众增负担,克服时间紧、任务重、运距远等诸多不利条件抢运红砖,为灾后重建做出了巨大贡献。2009和2011年,连续三次出动车辆向甘孜、阿坝藏区运送帐篷和建材,在支援地方经济建设中打头阵。2006和2010年,还先后抽组官兵,两次赴黎巴嫩维和,为部队赢得了荣誉。川藏兵站部在西部奇路上锻造了一支听党指挥、忠诚使命、敢打善拼、全面过硬的钢铁劲旅。多年来,中央军委副主席、中央军委委员等多名军委领导先后视察川藏兵站部并给予高度评价。2008年12月29日,胡锦涛主席在四川汶川8.0级特大地震震中映秀镇亲切接见我部为灾区恢复重建抢运红砖的部分官兵。2013年5月21日,习近平主席到四川芦山地震灾区看望慰问川藏兵站部官兵,勉励大家“牢记使命,牢记我军根本宗旨,继续支持地方做好受灾群众安置和灾后恢复重建工作”。2003年,中央军委给川藏兵站部荣记三等功。2013年,习近平主席签署通令给川藏兵站部荣记一等功。川藏兵站部作为全国全军重大典型,多次被新华社、中央电视台、《人民日报》《解放军报》等媒体进行集中宣传报道。川藏兵站部广大官兵在履行新使命、创造新辉煌的伟大征程中,进一步升华了川藏线精神。


04.jpg

汽车兵弘扬川藏线精神车头会


作者简介


微信图片_20220119092341.jpg


冯正荣(左): 甘肃省酒泉市人,1954年2月出生,1972年12月入伍,入伍后就成了川藏线上的一名汽车兵。曾任连队文书,营部书记,连队副指导员,指导员,副教导员,宣传股长,兵站站长,宣传科长,大站政委,干休所政委。曾四次荣立三等功。2003年在部队退休后,一直在川藏兵站部机关帮助工作到2021年。


林静之(右):四川省绵阳市人,1986年5月出生,2003年9月入伍,历任干事,教导员。曾荣立三等功一次,获中国人民解放军新闻奖一等奖一次。


(注:本文插图除注明外均来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