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红堡子
■ 孙利波
车出会宁县城向北,在崎岖山路上颠簸约70公里后,我们来到会宁县郭城驿镇红堡子村。
红堡子原本不叫红堡子,因1936年会宁会师前夕,中国工农红军在此驻扎、生活、战斗了52天而更为现名。置身于这方浸润着长征精神的红色热土,我们探寻光荣历史,感受军民鱼水情深。
那是1936年初秋的一个中午,时任红一方面军政治部主任杨尚昆一行8人,徒步来到红堡子,找到了地方民团团长王瀚。
王瀚早前就接受了中国共产党的进步思想,与白银地区地下党往来频繁,对红军纪律严明、秋毫无犯的作风由衷钦佩。当时,红堡子一些顽固势力反对接纳红军,但王瀚力排众议。为迎接红军大部队即红一方面军第15军团第73师第219团的到来,王瀚让村民将红军旗帜高悬于旗杆上,杀猪宰羊、预备饭菜,自己还慷慨捐出大量钱粮和一批枪支弹药。红军到来时,红堡子村民敲锣打鼓、夹道欢迎。后来,王瀚还在当地举行集会,广为宣传红军,动员各方力量为红军筹钱筹粮。
当时,靖远和会宁县城都驻有国民党军队,而红堡子正处于这两地之间。红军进驻红堡子,就在国民党军队重兵把守的靖远和会宁之间有了立足之地,在交通要塞之处建立了一块根据地。此后,红四方面军兵分东、中、西三路向红堡子集结,朱德、徐向前、萧克、王树声等红军将领都曾来到红堡子。
红堡子这块方寸之地,成为会宁会师前,红军一、二、四方面军协调指挥作战中心。在这里,红军将领们指挥了红堡子战斗、西渡黄河等,还开展了备战宁夏战役等工作。
阳光拂过陇东高原绵延的群山,高高的红堡子烈士纪念碑直刺天宇。离纪念碑不远处,在翠柏环绕中,有一座烈士墓。墓碑上写着“红军先烈黄连长佚名之墓”。
烈士已长眠在红堡子80多年。红堡子人民不知他家在何方、名字为何,只知道他姓黄,是位连长,牺牲于红堡子战斗中。
红堡子战斗,是红军进入会宁地区后的第一仗。
1936年秋季的一天,第219团政委李国厚带着4连官兵在红堡子筹备军粮。黄昏时分,红军侦察员来报告,有大股敌人从靖远向红堡子扑来。李国厚果断组织部队集结到红堡子村北埋伏了起来。
当敌人进入红军埋伏地域时,4连黄连长带领战士们开火,把敌人打得人仰马翻。追击敌人途中,他不幸被一颗流弹击中,壮烈牺牲。
后来,大家才知道,敌人本企图前往会宁方向,阻挠红军会师,没想到在红堡子遇到强烈阻击,被歼灭了大半,只得向靖远方向回窜。
当黄连长被战士们抬进堡子时,山川含悲,满堡哭咽。红堡子人以最高规格的葬礼安葬英雄:宋老太将她的柏木棺材献给黄连长,村民们将当地最好的羊皮袄穿在了他身上,即将新婚的女人将婚礼用的锦带系在了他的腰际……多少年来,逢年过节,总有村民自发地到黄连长墓前烧几沓纸、燃几炷香,半个多世纪从未间断。
小小的红堡子,流传着许多红军与村民血浓于水的感人故事。
“父母亲一辈子最大的骄傲就是给红军做过事。”70岁的马贵堂老人说,当年红军来到红堡子,父亲加入了运粮队,母亲给红军磨面碾米、做衣服鞋子。马贵堂现在是红堡子红色故事征集员。翻开他编印的小册子,一个个动人故事展现在我们眼前:为了支援红军渡黄河,村民们将自家门板拆下来做渡船;为了帮助红军运送物资,村民们献出了自家的骡子牛马;为了帮助红军转移伤员,白发苍苍的老人也在后方辛劳奔波……有一位叫王荣的红军战士曾住在马家养病,得到悉心照顾。王荣病愈归队时,他们用家里两个月的口粮,做了满满三大袋干面送给王荣。
前些年,王瀚的玄孙王东良自己筹资,在老家宅院的红军指挥部旧址旁建起了红色文化纪念馆,收集展出了1000多件红色文物。王东良说:“红堡子人有责任让红军精神进一步发扬光大。”
这处纪念馆,如今已是白银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我们采访结束时,恰逢红堡子小学的孩子们到纪念馆参观。参观后,他们还要登上纪念馆后面的山坡,瞻仰烈士纪念碑,祭奠黄连长。在红堡子,“红色情”就像流水一样绵绵不绝,焕发着不竭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