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的选择
来源: 中国军网 综合作者:苏军茹 张耀元 2022-08-26 16:14

青春的选择

■苏军茹 张耀元

每个炎热的夏季,都会有一届青年学子从空军工程大学毕业远行,义无反顾踏上新的征程。雪野长河,边关哨所,年轻的军人像洁白的蒲公英种子,落在哪里就在哪里扎根,把无畏和忠诚写在祖国的大地上。

留在西安?还是去西藏?不同的城市象征着不同的命运,难以抉择的困扰让即将硕士毕业的龚逸帅彻夜无眠。

火车在荒凉的戈壁滩呼啸前行,龚逸帅清秀的脸上满是正当年少的青春气息。毕业分配时,综合成绩排名靠前的她本可以选择留在古城西安,享受繁华的都市生活,但她却出人意料地选择了雪域高原。

西藏的晴空似水洗般一尘不染,雄伟的布达拉宫矗立山顶,翠蓝色的羊湖如绸缎镶嵌在山谷之间……大自然的纯净壮美让人赞叹。西藏的美丽让人向往,而龚逸帅无暇欣赏美景,她更希望在这里实现自己的价值。当海拔3700多米的生活真正开始,一切都变得不那么简单。风吹似刀、头痛欲裂这些以前听过的词汇一一变成身体真实的苦楚,青藏高原给初来乍到的湖南姑娘来了个下马威。如今5年过去,再说起这段经历时,助理工程师小龚面色平静,清亮的眸子透出自信而成熟的光芒,嘴角始终洋溢着微笑。

来到新组建的单位,龚逸帅“荣幸”地成了站里第一个,也是唯一一名女干部。当时某部刚刚开始转型升级,亟须组建第一个基地人工电话站。这个重担自然而然落在了新排长龚逸帅的肩上。“男兵能做到的,女兵一样能做到!”面对无数个“第一次”,龚逸帅没有退缩。她带着几个抽调上来的业务骨干白天跑建材市场选板材,联系友邻台站收集资料,晚上加班加点测算设计机房图纸、铺线缆、调设备,身体、大脑超负荷运转,差一点晕倒在机台上。经过一个月的攻坚,饱含心血的人工电话站正式建成,开始担负战备值班任务。上任的第一仗就这么跌跌撞撞地打赢了!

奋斗的征途注定不会一帆风顺。高原缺氧容易导致记忆力下降,龚逸帅就带领女兵们反复磨练强化记忆;任务繁重值班力量薄弱,她们就由四班倒改成两班倒。日夜坚守,与星辰相伴。还记得第一次参加单位“汉字输入”岗位练兵比武,她们在库房架起桌椅,在昏暗的台灯下一遍遍计时、一遍遍复盘,此起彼伏的键盘敲击声回荡在雪域高原的夜空。

功夫不负有心人。龚逸帅带领的人工电话站在组建当年就被评为“空军红旗台站”,连续4年拿下岗位练兵比武第一名,荣立集体三等功。

她在日记里写道:“当我在西藏最荒芜的季节拥抱那皑皑雪山和稀薄的空气时,西藏却以独特的美让我体验到不一样的生活。”在她看来,部队既充满“硝烟”,也饱含温暖。在一个个无人的山头上,机动通信部队扎起帐篷,一守就是几个月,与寂寞为伍,与狂风为伴,确保通信讯号畅通无阻。这5年,她经历过和战友一同写请战书,随时准备出发的激情,也经历过整夜抱着背囊睡觉,时刻准备战斗的紧张。在随身的笔记本上,她写下“没有任何畏惧,只感到血液在身体内沸腾”的诗句。

5个年头过去,如今的龚逸帅和连队的女兵们已经完全适应了高原生活。她们说,无论是雪域高原还是海岛边疆,祖国需要的地方就是我的诗和远方。

“要想学有所用,还是要去一线部队摸一摸装备,真正了解飞行员的需求。”导师于雷教授的一句话让原本可以留校的阮铖巍博士做出了另一个选择。

一路颠簸,阮铖巍一头扎进戈壁滩。他带着迷茫与疑惑来到这片荒漠,没想到却在这里实现了自己的科研理想。为了能够尽快适应岗位需求,阮铖巍到处搜罗各型装备的资料,奔波在技术室和试验场,他深刻地体会到了戈壁隆冬冷冽的寒风和盛夏炙热的阳光。

作为负责人,阮铖巍带领技术室攻坚克难,完成了多型武器的试验鉴定;作为技术骨干,他保障过多次大型演练。2018年,阮铖巍参与设计的某新型综合训练系统被成功运用到“金头盔”对抗空战考核中,实现了空战效果的实时裁决。毕业不到3年,阮铖巍以出色的表现被提拔为技术室主任,同时晋升高级工程师。

在追逐梦想的道路上,一切艰苦都是美好的经历。在后来接连参加的各种重大演训任务中,他穿越过西北寂寥的荒漠,走过江南静谧的小镇,见识了青藏高原皑皑的雪山,也拜访了沿海孤独的海岛。一项又一项理论研究在广袤大漠这个舞台上得以试验,最终变为现实。他和一群同样激情澎湃的年轻人一起奋斗,脚踏星辉,头顶朗月,忘记了时间,也忘记了疲倦。他说:“如果一个地方能够最大限度让人实现梦想,再苦再累也会豪情万丈!”

闲暇时,阮铖巍常常漫步红柳湖畔,看干净的湖面倒映着天边的云卷云舒。伴随着五彩斑斓的晚霞,他思考关于生命、幸福这些永恒的问题。人的生命只有一次,一眼就能看透结局的坦途是我想要的吗?如果一生无忧,真的就会幸福吗?

当然不是,他想明白了,人生是一场旅行,没有风雨的旅程是不完整的。作为年轻人,不必对着仲夏的夜空凝眸迷茫,也无须在灿烂星河中驰骋天马行空的幻想。在祖国需要的岗位上,梦想之花会在汗水浇灌下灿然盛放。阮铖巍说:“人生最大的幸福就是拥有一项事业,让你愿意不计得失地投入,不计回报地付出。”

每一种伟大都由平凡书写,每一个奇迹都是奋斗创造。扎根西北短短5年,阮铖巍从江南水乡的“阮秀才”变成西北战鹰的“守护神”。大漠孤烟里,他以苦为乐,破茧成蝶;长河落日时,他上下求索,不断成长。别人眼中的荒凉苦寒之地,成为他追求梦想的星辰大海。从高级工程师到空军优秀党员,从“向上向善好青年”到空军党代表,他的奋斗足迹让所有学员感到惊叹,也让更多人坚定了“苦地方、险地方,建功立业好地方”的信念。毕业5年,走在铺满阳光的大道上,阮铖巍在这片广阔的天地中留下了坚定踏实的脚印,描绘着普通却不平凡的人生风景。

来自同一个省份,就读同一所军校,为了同一个目标,选择同一个远方……这就是主动戍边15年的博士夫妻孙宏伟与刘艳慧的奇妙缘分。

毕业该去哪里,去做什么?去科研院所、机关,还是回山东家乡的部队?面对这道军旅人生的选择题,博士孙宏伟给出了答案,“当兵不摸兵器不带兵,你说有啥意思?”怀抱共同理想,两人都主动申请奔赴某新型地空导弹团。从古都西安到塞外草原,从军队院校到边疆基层,800多公里的长路承载着他们十年苦读的青春和为战奉献的深情。

刚到部队,准备大展拳脚的两人发现,在维护导弹这件事上,缺乏实践的博士远不如一名经验丰富的老兵。塞上的风清凉浩荡,澄净的夜空里,孙宏伟与刘艳慧头一次感受到了渺小与迷惘。伫立良久,刘艳慧抬眼看向沮丧的孙宏伟,平和而坚定地说:“来为报国,咋能退缩?咱们得放下博士的包袱,跟老兵学起!”说学就学,说干就干,达成共识的两人开启“学霸”模式,白天跟班摸兵器,晚上攻关搞科研。大家都笑着说:“你俩像同学、同事、同志,就是不像夫妻。”凭着这股子拼命的钻研劲儿,他们很快成了团里响当当的技术人员。

导弹起竖,雷达飞转,西北荒漠的靶场上,一道道利箭蓄势穿云,在蔚蓝的苍穹划出一道道闪亮的弧线。目标命中,孙宏伟仰望云天,目光澄澈而喜悦。他忽然想起那句一唱就热泪盈眶的军歌:“不需要你认识我,不渴望你知道我,我把青春融进祖国的江河。”

钻研技术,保障装备,夫妻俩你追我赶,合力协作,多次出色完成装备保障任务,联手攻克数十项新装备技术难题,取得的科研成果正一步步转化成战斗力……太多携手共进的高光时刻被定格在军旅人生的相册中。

选择意味着前行的方向,选择也意味着甘为所选付出。随着大项演训任务逐年增加,孙宏伟每年平均在外驻训长达200多天。夫妻二人因分工有别,常常不能同步驻训,同处一个单位反而过起了两地生活。可物理的距离并不能拉开他们心理的距离。孙宏伟说:“为战而研,服务部队,这是我们的选择,也是我们的幸福。只要装备安全正常,演训任务圆满顺利,我俩就觉得值!”

因为以国为家,才能把根深扎;因为根深叶茂,所以花满枝丫。把最美的年华奉献给装备,把深深的期盼和祝福藏在心底,志同道合的他们就这样彼此深爱着,携手行进在强军征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