震后14年,充满力量的军歌仍在心中回响
来源: 军嫂杂志社 综合作者:徐娅 2022-09-14 17:13

2022年9月5日12时52分,四川省甘孜州泸定县发生6.8级地震,牵动着全国人民的心。震后,许多救援瞬间令人动容。


14年前,在汶川大地震中被救的孩子——如今的消防员张自立,于泸定县救援现场,怀抱两个月大婴儿的照片,在网络“刷屏”!


14年前,本文作者徐娅也经历了汶川大地震。在她感到绝望与无助时,从天而降的解放军战士和嘹亮的军歌给了她勇气与希望,她的人生也因此与军人产生了解不开的缘分……


抗震救灾精神,在被接力传承;承载着希望和力量的歌声,被一代代人唱响!


微信图片_20220914171503.jpg

2013年7月,徐娅提着摄像机,在某救援一线



20世纪90年代,我生长在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茂县的高半山农村。由于当时交通不便、信息闭塞,我幼年时对军人这一职业的概念比较模糊,接触到的军歌更少。但是,在我的求学生涯乃至之后的人生中,我与军歌结下了不解之缘。军歌,给予我温暖,激励我成长。


第一次听军歌,是我在乡镇小学上五年级的时候。那天刚下过一场大雪,学校组织歌咏比赛,除了学校搭建的简易舞台外,其他地方都被皑皑白雪覆盖着。同学们忍受着严寒,一边兴高采烈地参加活动,一边期待着演出结束后即将开始的寒假生活。不过,我却不太愿意放假,总觉得自己的假期将会与做不完的农活交织在一起,在冰天雪地里捡柴、拾马粪、背土肥……那滋味并不好受。


轮到我们班的同学表演节目时,我们都为他鼓劲儿,只见他雄赳赳、气昂昂地走到舞台中央,耸了耸冻得发红的鼻子,有板有眼地唱道:“寒风飘飘落叶,军队是一朵绿花……”


当他唱到“妈妈你不要牵挂,孩儿我已经长大……”时,全场安静了很多。我内心五味杂陈,不由得想起了正在严寒中劳作的双亲。那时,我家没有固定的收入来源,父母常年在贫瘠的土地上辛苦劳作以维持家庭生计。为了供我们三姊妹上学,家里还不得不向亲戚借债,这更加重了父母的压力……在歌声中,我忽然对父母多了一份体谅。


微信图片_20220914171507.jpg

2020年11月,徐娅的家乡


后来我才知道,这是一首属于军人的歌曲——《军中绿花》。同学说,这首歌是他一位在部队当兵的邻居叔叔教他唱的,只要叔叔从部队回家休假,住在周围的孩子们就喜欢聚到他家里,听他唱军歌,听他讲军营故事。


从那以后,我不再抵触放假,回到父母身边,也主动帮他们分担家务。因为那次的“醒悟”,我对军歌也萌生了一份特殊的情感。


再听军歌,是在初一军训。那时候,大街小巷播放的都是流行歌曲,很少能听到军歌。军训汇报演出时,一位音乐老师唱了一首《为了谁》,我一下子就被壮美的词曲深深打动。尽管很多年过去了,每次听这首歌,我仍然能够感受到强烈的震撼。



我真正对军人这个职业产生具体认识、对军歌中体现的伟大精神有所体会,是在亲历了汶川大地震之后。


微信图片_20220914171511.jpg

2008年5月,救援官兵在四川茂县参与抢险救灾


2008年5月12日,汶川发生大地震,我的家乡茂县交通、通信和电力全部瘫痪,与外界中断联系,成了一座孤岛。那时,我在县城上高三,离高考的时间不足一个月。地震当天,我们正在教室上课,教学楼突然摇晃起来,墙体裂缝在剧烈的晃动中一开一合,窗外烟尘四起,哭叫声、呐喊声、警示声交织在一起,让人感到窒息。我第一次感到离死亡如此近,心中充满了绝望和无助。


万幸的是,第一波强震后,教学楼没有坍塌,在老师的组织下,我们在摇摇晃晃的余震中相互搀扶着,安全撤离到学校的操场。每个班围成一个圈,在频繁的余震中,度过了一个不眠之夜。


震后第二天,学校安排离家近的同学,在确保安全的情况下暂时回家复习,我也回到农村的家。后来听留在学校等待救援的同学说,第三天上午,空降兵某部15名先遣队员在无气象资料、无地面指挥、无地面标识的“三无”条件下,从海拔4999米的高空“盲跳”,并成功降落到了学校旁边的公路上!这给惶恐不安的人们带来了希望。随后几天,一批批救援队伍徒步挺进,我们也陆续收到了来自全国各地的各种援助物资,方便面、矿泉水、帐篷……让我真正体会到了什么是“万众一心,众志成城”“灾难无情,人间有爱”,感受到了国家的伟大。


“团结就是力量,这力量是铁,这力量是钢,比铁还硬比钢还强……”地震发生后,只要有救援部队的地方,就能听到嘹亮的军歌声响起,那是一种代表着安全的声音,一种可以给灾区群众带来希望的音乐。


在这振奋人心的军歌鼓舞下,我自告奋勇做了村里的志愿者,主要负责通信联络、医用物资背运等志愿服务,每天要徒步往返十余公里山路……


微信图片_20220914171514.jpg

2008年5月,茂县中学高三学生在帐篷里复课


震后第十天,我接到了学校的复学通知。我怎么也不敢相信,在经历如此大的灾难后,我们能够在这么短的时间里重新回到学校。当五星红旗在搭满帐篷的操场上冉冉升起,我们激动的心情难以言表。


我们住宿的十余顶军绿色帐篷,是济南军区装甲师某部让给我们住的,我们的伙食也由他们的炊事班提供保障,直至高考结束。


“待到庆功时再回家,再来看望好妈妈……”操场上,依稀传来《军中绿花》的旋律。此时重听这首歌,已有不同的况味。住在帐篷宿舍的第一晚,我久久难以入眠,眼前是一个个子弟兵的英勇形象。


在接下来一个多月的学习生活中,我们与救援部队同吃同住,军歌也成了经常回荡在校园里的最熟悉的旋律。


微信图片_20220914171517.jpg

2008年5月,济南军区装甲师保障茂县中学高三学生伙食


空闲时,我和同学们会去炊事班帮厨,为我们掌勺的老班长是河南人。我问他:“班长,你做的四川菜为什么这么好吃?”


他笑呵呵地说:“主要是油多。”


虽然部队离开茂县后,我与他再未谋面,但老班长的样子却清晰地刻印在我脑海里。也是在那段日子里,我爱上了军歌,发自内心地崇拜军人,梦想着有朝一日能成为军人。


当年高考作文题目是《我最想说的》,我写道:也许,这世界上有很多高尚的职业值得追求,而在我心目中,军人这一职业最崇高。这一次灾难,大家都在顾着自己的安危,只有军人向着危险前进,我最想对军人说声感谢,长大后我想成为你。


高考时,我与理想中的军校失之交臂,于是选择了自己同样热爱的新闻专业。



大学毕业后,我选择回到家乡,成为当地广播电视台的一名新闻工作者。没想到,我与军人的缘分并未结束,在一次救援抢险过程中,我认识了我的丈夫——一名在武警阿坝州支队茂县中队服役的现役军人。


微信图片_20220914171519.jpg

2015年12月,徐娅与丈夫


成为军嫂后,我依旧保持着听军歌的习惯,就像《什么也不说》歌词里所唱的“什么也不说,祖国知道我”,我喜欢用这句歌词来鼓励自己,从军歌中汲取力量,去接受“军”字号这个群体可能面对的风雨。


真正享受听军歌,是怀孕时在营区探亲的日子。我将军歌当成了胎教音乐,每天在《十五的月亮》《当你的秀发拂过我的钢枪》等歌曲声中入眠,又在《强军战歌》《军人本色》中醒来。儿子出生后,只要给他放《强军战歌》,他就会手舞足蹈,兴奋异常。


微信图片_20220914171523.jpg

2018年2月,徐娅的儿子在营区


2017年6月24日,儿子刚好满两个月,茂县叠溪镇新磨村山体突发高位坍塌,约1800万立方米滑坡体将村庄掩埋,造成了重大人员伤亡。正在休产假的我接到单位通知后,第一时间返回岗位。我返岗即去灾区一线参加新闻报道,丈夫很担心,一方面因为我剖宫产后身体还没有完全恢复;另一方面是孩子才满两个月就没了母乳供给……但他不仅支持了我的选择,而且也向部队申请,跟随救援部队到灾区一线与我并肩作战。


“在辉煌事业的长河里,那永远奔腾的就是我,不需要你认识我,不渴望你知道我,我把青春融进、融进祖国的江河……”每一次回想起在新磨村救援的点滴,《祖国不会忘记》的旋律就在我脑海里响起,歌声使我迸发出无穷的动力,激励着我在每一个艰难的时刻奋力前行。


微信图片_20220914171525.jpg

2021年10月,徐娅与儿子


2019年4月,广播电视台进行机构改革,组建县级融媒体中心,我从一线记者转岗到了新媒体部门,主要负责“两微一端”图文编辑审核发布。2020年春节,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没法休假的我只能一边带孩子,一边居家办公。在巨大的工作压力下,有时我会累得忍不住失声痛哭,这时我又听起军歌,被歌中蕴含的奋斗力量和奉献精神所感染,整个人又充满了力量。


直到今天,我依旧保持着听军歌的习惯。通过军歌,我对军人有了更深的理解,为歌中军人不怕苦、不怕累和甘于牺牲奉献的精神所感动。我深知,在我们享受家庭团聚时光时,在我们安心工作为事业拼搏时,正是军人在为我们守护和平,他们手握钢枪,爬冰卧雪,流血流汗甚至出生入死。如果没有军人,我们所拥有的诗和远方都将不复存在;如果没有军人,我们的烟火日常将会变得高不可攀。


我选择了军人作为一生的伴侣,选择了军嫂作为我人生的称谓,将成为新时代向上向善的军嫂,作为我继续坚守与前行的人生目标。因为, 军旗上飘扬着我们的歌声, 太阳听得见,月亮能懂得,那是战士深情的诉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