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血兵魂--铁道兵作家、诗人孙建军
■ 梅梓祥
战友们正策划编辑出版《铁道兵战友风采录》一书,点名要我来介绍一下孙建军,理由出于我编辑的文艺副刊,曾发表过一些他的作品。分别数十年,也曾数次相见,没有中断联系。记得我推荐过孙建军写铁道兵生活的一首长诗《铁血兵魂》。写牺牲——写铁道兵能不写牺牲吗?是为了让更多战友知道,孙建军是铁道兵队伍中走出来的诗人、作家。这次与他本人交流了一番,算是线上采访并纪录了下来。
孙建军,四川成都人。1971年参加工作,当过工人,1973年参军,在铁道兵服役的时间只有12年,经历却比较丰富。他先后在铁三师和铁二师任职,最后落脚到了兵部西南办事处。兵改工后,西南办事处改制成为中铁建西南物资公司,他做了这个单位的首任团委书记。然而,此后他的人生轨迹忽然来了个大转折,以至于当我寻访他的时候,现在得到的资料是这样的——
孙建军,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国家一级作家。历任《星星》诗刊副编审,四川省作家协会副秘书长、创作研究室主任兼《四川作家》报主编等职。1990年率队出席过全国青年作家代表大会,1991年参加《诗刊》第9届青春诗会。孙建军创作出版和主编结集的诗集、长篇小说、报告文学、文学评论、影视作品有20余部之多,先后获得过中国电视金鹰奖、萌芽文学奖、四川文学奖、巴蜀文艺评论奖、四川省文艺评论奖和四川省五个一工程奖特别奖等30多项。
我认为,在中国当代文坛,这样的成就,也算是相当有作为了。孙建军却说,他原本从未想过做作家、诗人,后来在省级文学专业单位工作近30年的人生经历,完全是因为一个偶然事件。但这个事件却是中国文坛的一个大事件,便是1986年的“中国 • 星星诗歌节”。
有人说,20世纪80年代是中国新诗的黄金年代,是值得怀想和纪念的年代。而1986年和《星星》诗刊,对于孙建军来说,是阴差阳错地完成了人生履历一次大转折,由铁道兵转为中国铁建员工,再成为《星星》诗刊社编辑。后来虽然又变换岗位,却没有离开四川省作家协会,直至退休。以下是孙建军向我叙述的那段往事——
有位当代新诗研究家说:“1986年毫无疑问是中国新时期诗歌的黄金年份,而1986年12月,更是属于中国新时期诗歌的黄金月份”。孙建军说,明白那位专家说的是“中国·星星诗歌节”。但这一年《星星》不仅策划了“中国·星星诗歌节”,而且还于当年8月,在李白故里举办了“太白诗会”。这个诗会邀请了包括现今重庆在内的原四川老中青优秀诗人集结一堂,是一次盛况空前的黄金笔会。
《星星》诗刊首刊出版于1957年1月,是新中国成立后第一家新诗阵地,虽然属四川省作家协会主管,但是在广大读者和作者心目中,它的地位是与后续创刊,中国作家协会主管的《诗刊》是不分伯仲的,一南一北交相辉映。1986年《星星》诗刊创刊30周年纪念,“中国《星星》诗歌节”暨“我喜爱的当代中青诗人评选活动”也同时在进行中。
处于中国诗歌黄金岁月的《星星》诗刊,事业青春勃发,人手却严重不足,而且平均年龄偏大。“太白诗会”召开前夕,孙建军去了趟《星星》诗刊编辑部。但并不是去投稿的,是想告诉一下各位老师,原单位奉国家之命,已经集体脱下军装并入铁道部了,今后如有活动什么的,不要把他算到军队作者群中去。为此,他还特意穿了一身刚发的铁路制服。串完编辑部的门,准备离开的时候,不料被当时的省作协办公室领导给叫住了。随后又叫来了《星星》副主编叶延滨耳语了一番,大意是这小伙子是你们的作者吧,看得出来是铁路上的。当时地方上汽油奇缺,搞那么大的异地笔会,用油十分困难。随后他们试探着问孙建军能否帮省作协买点汽油时,他不加思索便答:可以,需要多少吨?刘主任听后,眼中露出惊诧,说哪里要得了那么多……他们不知,中铁建西南物资公司支援他们克服这点小困难简单得很。那位办公室领导也真是做行政工作的一把好手,见孙建军爽快,便进一步要求,要是找一辆小车,到诗会上帮忙跑腿更好,于是孙建军又爽快地答应了。作为仅仅在《星星》发过三、四次习作的作者,能参加这样规格的诗会,在那个诗歌沸腾的年代,也许会被许多人羡慕,孙建军说动了单位领导,支持了省作协和《星星》诗刊的工作。孙建军特别强调,可不是以权谋私啊,当时无此风气。是的,那是一个崇拜文化的黄金年代,但是文化单位大都清贫,我当然理解孙建军此时的举动,不仅出于个人对于诗歌的热爱,更是出于文化理想境界,内心是充满了义不容责任感的。
孙建军回忆说,1986年《星星》需要做的工作的确是太多了。当年7月,《星星》诗刊就在全国范围内举办了“我最喜爱的中国当代中青年诗人”投票活动;因为《星星》诗刊创刊于1957年1月,1987年1月正是《星星》创刊30周年纪念,所以在“我最喜爱的中国当代中青年诗人”评选活动的基础上,又有了“中国·星星诗歌节”的策划创意。于是,“太白诗会”结束不到半个月,孙建军又被召唤了去帮忙了。而且这一次《星星》领导通过省作协人事处还给老单位发了公函,希望借调他帮助工作至年底,但老单位党委书记(那时还改不过口,习惯叫政委)心里老不愿意了,最后说,考虑到我们刚刚从军队转制到地方上,要搞好各方面关系,才勉强同意了。
孙建军到《星星》的首件工作,便是协助当时的编辑部主任清理“我最喜爱的中国当代中青年诗人”选票。活动选票是由当年三季度出版的七期《星星》诗刊附页发出的,读者以回执方式寄回选票。当年10月评选结果揭晓:舒婷、北岛、傅天琳、杨牧、顾城、李钢、杨炼、叶延滨、江河、叶文福10人榜上有名。
1986年12月6日,为期四天的“中国·星星诗歌节”开幕式在成都月季皇后大酒店隆重举行开幕式。上榜的中青年诗人舒婷、北岛、傅天琳、顾城、李钢、叶延滨、叶文福,以及陪伴顾城参加活动的妻子谢烨出席,而杨牧、杨炼、江河则因各种缘故未能亲赴成都出席“中国·星星诗歌节”。
“中国·星星诗歌节”获得了出乎当时编辑部意料之外的轰动,《星星》诗刊不经意办了一场全国之最的追星活动,那时的名星不是歌星、影星而是诗人。活动中有一场上榜诗人亮相交流暨主题诗歌朗诵会,是在成都“新声剧场”进行的。只能容纳800人的席位哪里够用,闻讯自发到场者估计接近一万人,凭票入场的秩序完全无法维持,开初不得不允许追星青年们站满走廊和门厅,后来不得不打开所有门窗,满足剧场外面人山人海的青年诗人们聆听的愿望。然而事故还是发生了,场外的青年诗人不满只听到声音不见大诗人尊容,便不断有人爬上窗口站立,以至于将整个剧场的窗扇全部挤压为碎片。
孙建军说活动结束后,他与编辑部主任去了新声剧场,不断向人家检讨之后,赔偿现金2000余元,好生心痛。算算,当时《星星》每册定价0.3元,仅与现在的每册定价比对一下,就晓得当时的两千,相当于现在的几大万吧,所以让他记忆深刻。还有一件事让孙建军难以释怀。他说,当年顾城到成都参加活动,他妈妈极不放心,先是给他写了一封信,大意是从主编处得知孙建军是《星星》与顾城年纪相仿的工作人员,说顾城从没有单独一人出过远门,恐怕日常生活难于自理,要求孙建军随时照顾。待他去接人时,才发现顾城与妻子谢烨双双来了。当天的接风宴由老诗人孙静轩安排在自己家中。妈妈以为生活不会自理的顾城,却收了桌上碗碟就往卫生间钻,问他想做什么,他说想帮助洗碗。看他在别人家做客还这样讲礼数却走错了地方,大家笑了一回,以为他仅仅是对房间不熟。直至多年之后,发生了激流岛上众所周知的那件事之后,孙建军真正知道顾城妈妈担心的是什么。他说,在母亲眼里没有什么“大诗人”,只有她熟知每根毫发的儿子,这重心灵的境界,是所有写作文字的诗所达不到的。
“中国·星星诗歌节”之后,孙建军被告知,正式调入《星星》诗刊工作。然而老单位党委书记,连借调他临时帮助工作都老大不愿意,却忽然同意他调走。后来孙建军听说,省作协当时的人事处长去过他的老单位,至今不知老处长是如何说服了老单位老书记的。只晓得那位人事处长也曾在《星星》诗刊做过编辑,肯定使足气力挖人了。
孙建军对我讲了这番往事后,很是感慨:是命运垂青,还是命运弄人,还是诗的召唤?自己也说不清道不明之处,正是命运之中最浓的诗意吧。
孙建军回忆说,他在《星星》诗刊工作的10年,正是刊物办得相当红火的时期,在团队中起到了骨干作用,是可以引以为豪的。而后来转战省级文学研究机构作负责人,其间创办的《四川作家》报已出版发行25年;策划主编的多部文学理论集也曾多次获奖,也算尽职尽责。但他更为看中的是,能够取得这些成绩,与他的铁道兵人生经历息息相关。用他的话说,铁道兵精神始终是他面对工作挑战和寻求创作突破的动力源,转行从事文学专业是偶然的,但铁道兵精神成就了人生是必然的。我十分同意他的说法,铁道兵艰苦卓绝,却从不乏文化活力,孙建军仅为一例,从这支部队中走出来的作家、诗人、艺术家,可谓群星璀璨,各自成就斐然,这也是铁道兵精神的春花秋实,值得纪录并传之后人。
作者简介:
梅梓祥,1960年12月出生于浙江,1978年12月入伍,铁道兵二师服役,1982年10月调入《铁道兵》报(现《中国铁道建筑报》)历任编辑、文化新闻部主任等职。热爱读书、写作、收藏。收藏铁道兵及党史军史文献资料数百万件。发表新闻、文学作品数十万字,散文《纸的故事》选入浙江省初中一年级语文课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