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乔 | 兵的日常生活
来源: 中国军网 综合作者:北 乔 2023-01-06 16:29

兵的日常生活

■ 北 乔

那年冬天的那个晚上,县人武部招待所里不太明亮的灯光下,一个18岁的小伙子正在笨拙地忙活着。他身上的武警服装是刚领到的,手里的被子也是刚领到的。再有一个多小时,长途车就要出发了,他想把被子打成标准的背包。几经折腾,他终于在接兵干部的指点下,背起还算有点模样的背包上了车。是的,这小伙子就是我,我一直认为我的军旅生涯是从那晚学打背包开始的。


新兵连生活总是难忘的,我认为新兵连是军人的“童年时代”,是军人最为重要的成长期。进入营门,丢开过往的生活体验,一切从零开始,充满无限的挑战和可能。因而在我看来,只有以真正的新兵身份经历集训,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新兵连生活。


我喜欢训练场,喜欢执行战斗任务,这与我内心的军事情结有关,也因为我喜欢与兵们在一起。在没写作前,我常常白天用长焦镜头远远地拍他们的训练和日常生活,深夜钻进自制的暗房冲洗照片。这些抓拍的照片,留下了兵们最自然的表情和行为,是我心中真正兵的样子。而开始写作后,我只要伏于案前,兵们似乎就出现在我周围。我以与他们聊天的方式写下一行行文字,讲出一个又一个故事,这样的感觉真好。


我深知,血性是军人的本色。在战场上,在边远之地,在那些绝境之中,强烈的冲突和巨大的反差,有助于最大可能地呈现军人的勇敢和牺牲,展现军人独有的性情和精神。这样的文学作品,我爱看。


我的军旅文学创作一直关注兵的日常生活。我曾以散文的形式广泛且颇具深度地描摹营区和兵的生活日常,从他们的常用词语、顺口溜到各种军用品;从他们的日常生活到个性鲜明、兵味十足的行动,我醉心于书写营区的生活细节以及其中所蕴含的文化。


多数军人带着年轻的视野和生命体验来到营区,但这并不等于他们与世隔绝。正如那营门总有敞开的时候,那营区的院墙并不是很高,外面的世界会以各种方式来到军人身边。然而,军人的生活又是相对独立的,营区世界是自成一体的。所谓于寻常之中见奇崛,处于营区日常生活中的军人,是军人又是普通人,但并非两者简单的叠加。


因为一身军装,因为营区,军人的日常生活有别于营门外的世界。“引而不发”是和平年代军人的坚守,更是生活状态的真切表述。无处不在的军旅文化的浸润,铁一般的纪律和特殊规则的约束,军人的日常生活有着非同一般的特点。那些极平常的军人生活细节,其实蕴藏深厚的意味,关键词为“修养”。比如队列训练,既是纪律意识和团队精神的训练,也是军人自我形象和气质的修养,这些都是战斗力生成的关键路径之一。被子,是军人素养的浓缩显影。叠被子,讲究三分叠七分整。叠,需要把控和折压。整,如绣花般心细手巧,轻轻地抹,细致地捏。把柔软的被子叠成棱角分明的“豆腐块”,要求兵们实现刚与柔、粗犷与纤细的完美统一。


兵味,更多的是无法言明只可心领神会。所以,当军人身着便装走进大街小巷的人流,当军人退役后走上社会岗位后,人们总会说,这人当过兵,这人身上的兵味浓。是啊,有过当兵的经历,便在生命中烙下了如胎记般的印迹。其性情、为人处世和工作作风,都会有抹不去的军人特质。


有关营区生活,我印象最深的有那些紧张危险的任务,有那些有如实战的对抗性训练,还有瞄靶练习和400米障碍训练。我们那时的射击瞄靶多是在5公里武装越野或高强度的战术训练之后,为的是提高极限运动之后的射击精度。射击讲究用心瞄准,无意击发。瞄准时需要静神屏气,保持身心的瞬间平和,手指扣动扳机则是悄然之中完成的。400米障碍由跨桩、壕沟、矮墙、高板跳台、云梯、独木桥、高墙、低桩网等障碍物所组成,这是战场行动能力的综合提炼,那一个又一个障碍也是军人日常生活所克服困难的隐喻。当年,400米障碍也是我调理情绪的绝好去处。心情不好时跑上一回,一切都可治愈。训练场上的一切,在很长时间里成为我回忆营区生活的主要部分。


随着我对营区的想念日益深沉,记忆发生了一些变化。这些具实的画面渐渐潜入我的记忆深处,不再经常性地浮现。我还会时常想起营区生活,但训练和执行任务的细节和过程多半开始被忽略被遗忘。营门内的日常生活,占据我回忆的制高点和主场域。我爱想起那些营区里或走或跑,或坐或立,或休息或训练的兵们。他们每个人都是我,我又不是他们中的任何一个人。有太多的真实场景日渐模糊,兵们和营区都具意象之味和精神之质。自我的言说和对他者的讲述,都像是在写小说。而当我读自己的军旅小说时,反而觉得这才是我军旅生活的纪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