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春山 张伟 李江 谭长松
夜是边关冷,月是故乡圆。为了身后的灯火更加璀璨,他们在白雪皑皑的千里边防,紧握钢枪,把胸膛挺得笔直;为了脚下的万里山河更加壮美,他们把家长里短打进行囊,用青春和热血守卫在祖国的边防线上。
高原军人的年,是在哨位上凝望远方时,心中不灭的信念,是枕戈待旦、不为人知的坚守,是深藏思念、把家国融进骨子里的热血豪迈。
——编 者
幸福年味
【人物名片】袁树民,新疆军区某团一级上士,荣立三等功1次,先后5次被评为优秀士官。
进入腊月,炊事班召集各班战士对年夜饭菜谱进行投票。“袁班长的拿手面”以遥遥领先的票数,从众多候选菜谱中脱颖而出,成为最受战士们欢迎和期待的美食。
袁树民作为炊事班班长,自新兵下连起在炊事员岗位一待就是16年。不管是机动途中,还是高原驻训期间,袁树民总能换着花样,烧出一手好菜。除此之外,他还掌握着在高原做面条的“秘诀”。
“这次就让大家吃过瘾,吃出家乡味道来!”为此,袁树民悄悄统计了战士们的籍贯,他要根据大家的口味差异,挑战做出各种各样的面食。
比起其他的饭菜,想在高原上做出一碗筋道爽口的面条实属不易。记得单位转战高原之初,袁树民为了让战士们吃上一碗爽口的面条,颇费了一番周折。在这里,水的沸点只有80多摄氏度,馒头和大米勉强可以用蒸锅蒸熟,但面条该怎么煮?袁树民尝试用高压锅,可是,该上多少压?什么时间上?他把不准。实验了许多次,面条要么成了一锅“粥”,要么还跟以往一样煮不熟。
战友们为了鼓励他,即使面条煮得稀烂也从不抱怨。可难以下咽的夹生面条该怎么处理?趁着带车下山拉菜的机会,袁树民拨通了妻子的电话。
“面条做出来夹生,怎么处理才不浪费啊?”许久没有联系过妻子的袁树民,张口便问道。
“你怎么不问问我过得好不好?”电话那头,妻子轻轻哼了一声。
“马上就没信号了,快帮我想想办法”“……”挂断电话,袁树民回想着妻子交代他的锦囊妙计,狠狠拍了一下大腿,咧开嘴笑了。
回到营区后,袁树民按照妻子说的方法,把食谱里原本定在午饭的面条改在了晚饭。这样一来,面条如果煮出来夹生,他就连夜加入面粉揉在一起,醒发一夜后在第二天早晨蒸成馒头,浪费的问题就得到彻底解决。
接下来就是解决如何将面条煮熟、煮筋道的问题。经过一遍遍尝试,袁树民终于摸出了门道。他先是准备一口锅,等水沸腾后把面条下锅,待水再次沸腾面条浮起来后,捞出面条下进高压锅的沸水中,盖上锅盖煮一分半钟后,就开盖放气。这样煮出来的面条筋道爽口,大家吃得直呼过瘾。
一场大雪过后,年的脚步越来越近了。夜幕降临,大红灯笼闪耀在各条主干道上,将整个营区点缀得喜气洋洋。袁树民知道,此刻味蕾上的一抹家乡味道,可以把乡愁与思念一点点拉近、缩短。
“就这么定了!今年的年夜饭主题是‘舌尖上的幸福’。”袁树民把炊事班战士召集起来,趁着准备夜餐的机会开始了新一轮的尝试。
他一会儿甩开膀子扯着面条;一会儿右手横刀左手把面,对着汤锅熟练地削面……在锅与勺的碰撞中,炊事班溢出各种诱人的香味。热气腾腾的牛肉面里点缀着青翠的蒜苗,香气四溢;炸酱面配上香菜、大蒜,和着恰到好处的鲜酱油,让人垂涎欲滴;热油猛地浇泼在面条上,顿时满碗红光……
就在这一刻,袁树民突然无比盼望着除夕的到来——当这一碗碗家乡味道端上年夜饭桌时,战士们该有多么兴奋啊!
屋外起风了,炉火噼里啪啦烧得通红。袁树民坐在灶台前,想起独自在家过年的妻子,拨通了电话……
雪夜哨位
【人物名片】姚爱鹏,新疆军区某团二级上士,荣立三等功2次,先后4次被评为优秀士官。
高原最美的风景是什么?姚爱鹏说:“是凌晨落在枪口上的雪。”
屋外风狂雪疾,营区大门口挂着的大红灯笼被风吹得摇摇欲坠。值班员轻轻推开房门,唤醒还在熟睡中的姚爱鹏。
姚爱鹏揉了揉惺忪的睡眼,顾不上白天转运物资的劳累,起身关掉制氧机,取下挂在耳朵上的鼻氧管,开始摸索着穿衣服。
姚爱鹏知道,此刻室外温度已经到了滴水成冰的程度。他从内务柜里拿出妻子买的护膝戴在腿上,使劲绑结实。
尽管已经里三层外三层穿了很多件衣服,但推开门的一瞬间,刺骨的寒风还是不留情面地钻进大衣,顺着姚爱鹏的衣领往里灌。
姚爱鹏抖落身上的雪,接过战友手中的钢枪,站上了哨位。远处一片漆黑,似乎要把所有的白雪都埋在这漫漫长夜。
几个小时前,妻子发来一段视频:绚丽的烟花点亮了整个夜空,儿子兴冲冲地跑到镜头前,一个劲儿地喊着爸爸。姚爱鹏看着视频中再有1个多月就满3岁的儿子,露出笑脸:“宝贝,等你过生日那天,爸爸一定回家。”
想到这,姚爱鹏微微吐了口气,把思绪又拉了回来。透过漫天飞雪,姚爱鹏四下环顾着营区。巡逻的哨兵顶着风雪,从一盏盏橘红色的路灯下经过,投在雪地上的身影被一次次拉长,又缩短……
此前,连队接到下山转运过年物资的任务,需要驾驶员开着装满物资的运输车,连续翻越好几个平均海拔超过4500多米的达坂,赶在除夕前安全返回。
当时,连队在位的驾驶员就数他经验丰富,可他此前已上报休假计划,连队在确定驾驶员时便没有考虑他。得知这一情况时,习惯了在任务面前扛大旗的姚爱鹏犹豫了:是休假回家和妻儿团聚,还是请缨去执行物资转运任务?
随着车队出发的日子一天天临近,姚爱鹏最终还是下定决心,向连里提出推迟休假。
随后,姚爱鹏带领车队顺利完成物资转运任务。看着战士们领到物资后开心的笑容,姚爱鹏说,“这一趟值得!”
雪还在肆意地下着,姚爱鹏静静地站在哨位上,大红灯笼透出的光,为雪地镀上一层淡淡的红色。这一抹红色映射在营门哨楼的玻璃上,也映射在姚爱鹏的身上,为这冷清的冰雪高原涂上了一抹动人的色彩。
下哨回到宿舍,上铺的战友偶尔传出轻微的鼾声。姚爱鹏坐在床边,透过窗户,望向风雪中的远山。
他微笑起来,仿佛此时自己正拉着妻子的手,走在寂静的雪夜中。营门外那条大风吹不掉的车辙印上,儿子正撒着欢地往前跑……
高原“春晚”
【人物名片】刘国亮,新疆军区某团一级上士,荣立三等功1次。
海拔5000多米的某河谷,黑绒布般的夜幕上闪着几点星花,冷风扫过雪层沙沙作响。山体一侧的帐篷里,通红的炉火跳跃着,橘红色的灯光暖意洋洋。音乐声响起,联欢会正式拉开序幕。
刘国亮手拿快板,在一片热烈的掌声中率先登场。顷刻间,快板声夹杂着战士们的喝彩声划破了沉寂的河谷。
“竹板这么一打,别的咱不夸,夸一夸身边的战友守防戍边,在生命禁区把根扎……”刘国亮根据发生在战士们身上的真实故事即兴创作的这段快板书,感染着台下的官兵。许多战友露出会心的笑容,有的连连点头,笑中带泪。
此刻的刘国亮被大伙儿的掌声簇拥着,仿若耀眼的明星。实际上,他平日里话并不多。那张被高原紫外线灼出点点斑痕的古铜色方脸上,两片紫色的嘴唇总是紧紧地抿着,一副严肃拘谨的模样。作为连队里技术最好的操作手,他似乎把所有的日程都贴在了那飞转的车轮上。
单位接到转战高原的命令后,刘国亮第一个在决心书上按下手印,签上自己的名字。长途机动,路窄临渊,刘国亮驾驶着头车,连续翻越好几个海拔5000多米的达坂,处理大大小小各类车辆险情10余次。
在翻越某达坂时,车辆转向油缸上巴掌大小的盖子不翼而飞。就在大家正为没有备用零件而发愁时,刘国亮却不慌不忙地思索起来。片刻,他取出自己的不锈钢碗,用螺丝刀在碗底打了洞后,拧在转向油缸的螺杆上,轻松解决了漏油问题。靠着转向油缸里所剩无几的液压油,刘国亮驾驶车辆顺利通过了风雪新藏线。这一闻所未闻的神奇操作,至今仍被战友们津津乐道。
至于操作挖掘机投篮、驾驶装载机绕“雷场”……这些刘国亮在比武场上展现出的“独门绝技”,更是令战友们啧啧称叹。入伍13年,刘国亮始终秉持着把训练当本分的原则,从训练场到比武场,每一个课目他都反复琢磨、刻苦钻研,一次次地超越自己,一次次地刷新纪录。
爱琢磨、肯钻研的刘国亮,还有一颗闲不住的心。初上高原时,驻训地文化设施还未建好,官兵能够开展的文体活动很少。刘国亮就主动学起了快板和吉他。经过一段时间的苦练,他不但快板打得有板有眼,还能自编自演。
年前,为了让官兵看上一场属于自己的“春晚”,刘国亮向连队建议举办联欢会,并主动请缨担任“总导演”,组织大家一块排练节目。
一曲快板结束,刘国亮坐在台下休息,目光情不自禁地望向了身边的战友。他们都是赤黑脸膛,青紫嘴唇,但明亮、清澈的眼睛里却闪烁着自信与坚定的光芒……一股热血涌上刘国亮的心头,他放下手中的快板,抱起吉他再次登场。
“参军到边防,都是好儿郎……”刘国亮唱红了眼眶,台下的官兵情不自禁地和着旋律挥舞起双手。
黑沉沉的夜色无边无际,风呼啸着。战士们高涨的士气和火热的激情伴着阵阵歌声,溢出帐篷,填满了河谷。
无悔抉择
【人物名片】郑珊妮,新疆军区某团下士,荣立三等功1次,被评为“四有优秀士兵”。
“妮儿,家里一切都好,你不用挂念……”挂断母亲的电话,郑珊妮匆匆拿起工具包走出宿舍。一只脚刚跨过门槛,她又转过身,从抽屉里拿出连里发的窗花,叮嘱战友们尽快贴上。
单位搬迁至新营房后,各方面设施建设还不够完善,电话线常因施工而发生故障。作为电话班班长,郑珊妮经常穿梭在营区的各个角落,寻着线路确定故障再逐步排除。
走在巡线的路上,看着营区里喜庆的灯笼和各连队门口红彤彤的对联,郑珊妮有点想家了。跟去年一样,这阵子父母肯定忙起来了。阳光迎面有些刺眼,郑珊妮微闭双眼,放缓了脚步,心也随着天边那一缕山岚,飘到了遥远的家乡。
去年春节前,郑珊妮休假回家。飞机缓缓降落,整整两天的舟车劳顿一扫而空。在人群中,郑珊妮一眼就认出了父母。但当她跑过去的时候,父母却依然焦急地四处张望,完全没有理会已经站在身边的女儿。
这一幕,令郑珊妮哭笑不得。出发前,她曾一遍遍想象着与家人久别重逢的场景,也许是母亲眼含热泪的一个拥抱,也许是父亲一句意味深长的肯定……
“妈!”郑珊妮拉住母亲的胳膊,使劲摇晃着。
母亲转过身,惊讶地盯着郑珊妮。她不敢相信入伍前那个长发披肩、说话细声细语的女儿,竟变成大嗓门、短头发的“假小子”。母亲紧紧盯着郑珊妮黝黑的脸庞,终于缓过神来,一把抱住女儿。
回到家,郑珊妮给父母讲起了这几年她在部队的成长经历:刚上高原时由于体质差,她经常晕倒,被战友们架着胳膊送进医务室;那段时间里,她总是跟不上训练节奏,都不敢看班长的眼睛;在战友们的鼓励下,她咬牙参加了团“精武杯”比武,居然获得了名次;如今,她的军事训练成绩名列前茅,被团里评为“强军精武标兵”;在担任班长期间,她还被上级表彰为“优秀基层带兵人”……郑珊妮一口气讲了很久,父母静静地望着她,目光中满是肯定和赞许。
当讲到自己上等兵服役期满,打算继续留在高原时,郑珊妮哽咽了,抬头满眼愧疚地看着母亲。
“我舍不得这身军装。”郑珊妮拉着母亲的手说。
“你在部队的这几年,变化这么大,”母亲理了理郑珊妮的头发,握紧了她的手,“你的选择是对的。”窗外,一朵烟花在夜空中盛开,如同高原上美丽的格桑花,远处传来孩童的欢笑声。
温暖的回忆,令郑珊妮心中暖暖的。她微笑着摘下戴在脸上的防寒面罩,不自觉地加快了脚步。蓝宝石般的天空中,飘浮着几片雪一样的云,或浓或淡、或聚或散,正借着风力无忧无虑地飘向远方。
找到通信故障后,郑珊妮擦干净电话线表面的泥土,熟练地剥开线皮,把两根电线的铜丝打结、拧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