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军铁骑
来源: 解放军报 综合作者:卢 静 梁佳伟 2023-06-08 10:39

红军铁骑

■ 卢 静  梁佳伟

新疆军区某红军团一代代官兵赓续传承英雄血脉,砥砺战斗精神,争做红军传人。图为训练间隙,该团二级上士尉阔为大家讲述先辈战斗故事。栾 铖摄    

夏日清晨,新疆军区某红军团营区内生机蓬勃。旭日将道道金光洒向刻有“红军铁骑”的红石和一列列整齐的队伍,官兵的脸上写满朝气与自信。

他们的身上,有两支英雄部队的血脉交织相融。该团前身一部可追溯到1932年组建的中国工农红军延川游击队,另一部则为全军第一支坦克部队东北坦克大队。

90多载栉风沐雨,英雄血脉代代传承。该团在一次次磨砺中淬炼出以“忠勇胜战,不惧艰险”为主要内涵的“红军铁骑”精神,成为一代代官兵面向战场、善谋打赢的重要支撑,激励官兵始终以昂扬姿态在强军路上奋勇向前。

新兵李俊刚到单位卸下行囊,便和战友们来到团史馆参观。

团史馆“红色基因”展厅中,那面写着“少年英雄”4个金色大字的红色战旗,在聚光灯的照射下尤为夺目。

“荣誉旗帜有着沉甸甸的分量。”战旗前,解说员刘雨君娓娓道来:“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我团先烈们在一次次舍生忘死的冲锋下,粉碎了敌人多次‘围剿’……战后,我团被西北军委前敌指挥部授予‘少年英雄红一团’荣誉称号。”

这堂下连“第一课”,让新兵们感触良多。“满墙的荣誉、血染的战史,让我深受震撼。”李俊说。

述往事,知来者。该团新兵参观团史馆后的体会,折射着一个道理:对于一支部队来说,最能教育官兵、影响官兵的,就是自己的历史。

“王玉!”“到!”每天晚点名,该团某连连长金季业总是第一个呼点战斗英雄王玉的名字。全连官兵的齐声答“到”,响亮如雷。

该连前身是曾被授予“敢打硬拼尖刀连”荣誉称号的红军连队。几十年来,连队官兵始终在王玉班给英雄留着一张床铺。每天临睡前,班长都要铺开王玉的被子,第二天起床后再叠好。

1949年7月,在扶眉战役中,时任副连长的王玉带领一个排冲锋在前,不幸双腿中弹负伤,忍着剧痛与敌战斗,荣立大功。1951年,他光荣出席了西北军区首届英模代表大会。

几十年来,在该连官兵眼中,王玉依旧是大家的战友,随时准备和大家一起去战斗。

“英雄血脉生生不息,光辉战旗、英雄故事都是传承英雄战斗精神的重要载体。我们要把它们用好用活,让‘老历史’焕发新活力,激励官兵勇于从前辈手中接过‘接力棒’。”该团政治工作处领导说。

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的地下展区中,停放一辆名为“功臣号”的坦克。它是我军最早的一辆坦克,吸引众多游客与其合影留念。

与之相隔几千公里的该团营区内,“功臣号”坦克雕塑同样吸引了众多官兵前来“打卡”。新兵入营、老兵退役、大项任务前的动员大会,甚至还有集体婚礼……不知多少官兵与这座雕塑留下了合影。

“功臣号”,凝聚着该团的英雄血脉。

1945年12月1日,我军第一支坦克部队——东北坦克大队正式组建。大队只有一辆坦克,就是我军从日军坦克修理厂缴获来的老坦克。1948年攻打锦州时,驾驶员董来扶就驾驶着这辆坦克冲向敌阵,最终将敌军火力点一一打掉。战后,第四野战军将这辆坦克命名为“功臣号”。

该团移防新疆后,特意在营区放置了“功臣号”雕塑。“大家将这里视作一处‘精神加油站’。回望那段历史,我们后人倍感光荣,也更加明白肩上责任的分量。”某连排长杨志强说。

“如今我退伍复学,但骨子里的‘红军铁骑’精神永远不会丢。”今年5月,在浙江某高校的一次退伍老兵座谈会上,赵泽旗手持“红军铁骑”荣誉牌,骄傲地说道。

“当兵的日子苦吗?”有同学问。

“苦,但苦得很值!”赵泽旗回答。

“红军铁骑”荣誉牌,是该团赠送给退役官兵的一份纪念品。这枚直径约20厘米的铁制圆牌,被该团不少老兵视作“终身的骄傲”。

英雄文化入脑入心,离不开一项项活动、一个个载体。

金戈铁马90多载,该团涌现出“敢打硬拼尖刀连”“罗局镇战斗英雄连”“羊马河战斗英雄连”等荣誉连队,积淀下厚重的英雄文化。近年来,对于如何更好地弘扬英雄文化,该团作了一系列探索。他们成立团史研究小组,多次开展英雄故事搜集和文物史料征集,并以此为素材编印系列图册、展板,引导官兵忆传统、学英雄。

榜样树立丰碑,故事触动灵魂。落日余晖中,一场强军故事会在训练场拉开帷幕。“当年,王秀忠等老前辈发扬‘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精神,驾驶坦克穿越核试验爆炸中心,取得宝贵试验数据……如今,面对训练场上的苦和累,我们应当拿出什么状态?”中士时金龙带领大家重温前辈的热血担当。

听着官兵的阵阵掌声,参与创排故事会的股长陈舰欣慰地说:“故事讲好了,就是一堂生动的教育课。我们团的英雄故事非常丰富,关键就看我们怎么把这些鲜活故事讲好用好。”

铭记英雄,英雄并未走远。该团的英雄大道旁,是一张张闪亮的英模画像:“全国战斗英雄”马宜生、“坦克战斗英雄”董来扶、“不惧生死模范指导员”孟祥国……每个名字背后都有一段感人的战斗故事,如繁星闪亮夜空,指引新时代红军传人不断向前。

整理好着装,深呼一口气,女兵班班长王芳娜朝着战车跑去。“考核开始!”一声短促有力的口令,拉开了某课目射手操作考核的序幕。

“目标‘敌’坦克,方位……”听到指令,王芳娜迅速打开操作单杆,快速搜索目标、完成目标锁定,一套动作行云流水。

“1号弹位,摧毁‘敌’目标!”

跳下战车,王芳娜灿烂地笑了,与车组女兵们紧紧相拥在一起。

两年前的一天,该团接到赴某陌生地域训练的命令。即将要去的陌生地域,高寒缺氧,环境艰苦。那一晚,某连女兵们久久难眠。深夜,她们来到连队学习室,写下一份集体请战书:“在恶劣环境中磨炼自我,在各项任务一线建功立业……”

“作为红军传人,我们就是要发扬越是艰险越向前的拼搏精神,刻苦训练,提升本领,争取把每发弹都打出战斗力。”王芳娜说。

不同的战斗岗位,相似的青春面孔,同样的奋斗担当。翻看该团史册,一代代红军传人的战斗故事令人心潮澎湃。这是红色基因的传承,是打赢能力的传承。英雄精神落实到官兵备战打仗的生动实践中,才能长久葆有生命力。

在蜿蜒的盘山路上,驾驶复训的车队掀起阵阵黄沙。

教练员张洁坐在副驾驶位置上,耐心地向“徒弟们”传授着行车技巧。

张洁在4年前的“国际军事比赛-2019”赛场上一骑绝尘,摘得某项目桂冠。如今,他以更饱满的热情培养着新人。

在一批批像张洁这样的新一代红军传人的带动下,该团“学典型、当标兵”的氛围更加浓厚。

“前进前进红军铁骑,铁心向党把重任挑……”初夏时节,“功臣号”雕塑前,“红军铁骑”的团歌再次奏响。即将执行新的训练任务,官兵蓄势待发,誓以昂扬斗志完成任务,不负红军传人的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