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 • 特刊 | 赓续红色血脉,激扬奋进征程
来源: 四川散文 综合作者:刘建华 方家福 等 2023-07-01 13:13

  七一 • 特刊  

1.致敬草鞋  | 刘建华

2.党的光辉照我心  |  方家福

3.在“二•一六”革命烈士袁诗荛故里墓前的追思  |  郑光福

4.初心不改 矢志不渝  |  游宏

5.春日那片红  |  贾海

6.见证  |  刘通箐


致敬草鞋

■ 刘建华(四川)


46e53a2a02751cafcec8327e0b29f1c1.png


题记:带走草鞋的含义,在于带走草鞋们经历过的那些路程。

——龚学敏


您坚韧的身体由稻草或者麦草铸成。

稻草,抑或麦草:

小小的,细细的,枯枯的,瘦瘦的身子。

一根一根的,单薄,无力,风可以肆意蹂躏。

就是那简简单单的草,喂牛喂马喂驴的草,烧火煮饭的草,扎假人吓唬鸟雀的草,可以扔在漫山遍野的草。

草鞋,土得掉渣的乳名,走完宏伟征途,穿越枪林弹雨,纵然战功赫赫,赤心不改,依旧是这个乳名。


历史的天空硝烟浩荡——

1934年10月,中央红军在于都县集结10天,苏区妇女夜以继日赶制出20万双草鞋,夜渡于都河的8.6万名红军战士,每人的行囊里至少有两双草鞋,由此迈开了艰苦卓绝的二万五千里长征的第一步。

……这是一次不畏牺牲的伟大远征

这是一场走向胜利的浴火重生


稻草,麦草——

用紧紧相握的双手,用肩并肩相拥的身体,用黄金般赤子的初心……

同求解放,谋幸福的劳苦大众一道编织——

编织成一双双,一双双金色如梦的鞋垫,一双双金色兴中的战靴!


沉落喑哑,盲目麻木,惊愕惶恐,悲泣嚎啕,撕肝裂肺,悲壮愤慨……

只要一声惊雷的霹雳,只要一声思想号角的召唤,只要一个组织擦燃火种星星总会燎原……

我们出发!我们前进!

穿在英雄的脚上,挂在刚毅的腰上,踩在满目疮痍的祖国大地上。


从南湖红船出发,从瑞金出发,从井冈山出发

从延安出发,从雪山草地漫漫长征路出发

从农民运动到工人运动

从一条小船走到高迈的天安门城楼

从积贫积弱一穷二白走向独立自主两弹一星

从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走到伟大历史转折

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开创走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现代化国家新征程……


穿越围追堵截、枪林弹雨的重重“围剿”

穿越日本帝国主义的大举侵犯、疯狂扫荡

穿越数百万大军以及固若金汤的长江天堑

穿越“三座大山”的沉沉压迫、以及28年血雨腥火的煎熬

穿越建设和改革、发展的重重障碍……


草鞋一生凤凰涅磐,披荆斩棘。

草鞋一生初心不改,始终不渝。

有的胫骨断了,残破的身体留在荒野丛中,被鹅毛的雪片覆盖,被嚎叫的乌鸦吞噬,被泥泞和尘土埋葬……

有的连尸骨也找不到了……


但在岁岁年年的春天,雪山、草地、漫漫征途都绽开出格桑花的灿烂笑容,繁衍出初心使命生生不息的红色种苗,煅烧出生命不停、战斗不止的长征精神。

祖国大地的田野里,到处是翻滚的麦浪、金灿灿的稻谷……


而先辈的草鞋,新生的草鞋——

始终集纳大地的瑞气,吮吸太阳的血气,畅饮长江黄河的浩气抒发着新时代中国梦的豪气!

我们再出发,我们再前进,我们迈向新征程……


image.png



党的光辉照我心

■方家福


0b9e01ddc75a8c8baea673ed2e7bdd90.png


我今年七十有余,原本是一个土生土长的农村孩子,生逢新中国即将建立之际,从小就得到了党和政府的亲切关怀,听惯了才旦卓玛的歌:唱支山歌给党听,我把党来比母亲;母亲只生了我的身,党的光辉照我心。


一曲《党的光辉照我心》,也真正唱出了我的心声。曾记得1954年,长江大堤溃破,危及庐江大片良田和村庄,我家就在黄陂湖畔的金湾村,是水患的重灾区,政府把我们统一安排在冶山乡幸福村,过年前乡政府来了乡长和财粮,对安置的灾民挨户查看,询问生活上的困难,当看到我两个幼小的弟弟又冻又饿的样子,就叫我父亲一道去乡政府领了20元救济,我父母经常念叨他们都是“好人啊!过年了他们不回自己家,还挨家挨户看望灾民,还问长问短,像亲人一样”。第二年,我父亲因病去世。那年我才七岁,刚上小学,母亲带着我们兄妹四人一起艰难度日。当时是农业初级社,社里考虑到我家的实际困难,每年给我家两人份的困难补助(即免费到生产队领取两人份的口粮和柴草等),我只读过小学,一至六年级的学费都由学校全额减免。这些都是我少年时代享受到的党的恩惠,令我终身难以忘怀,虽然在今天看来,可能微不足道,但那时国家和民众都同样困难,不啻浩荡恩情了。


1968年2月12日,这是我永远难忘的日子,也是我人生的一个转折点,我光荣应征入伍。入伍后我被分配在成都军区后勤部成昌兵站部西藏境内的一个兵站,坚守在成都到拉萨的这条运输线上,卫戍祖国高原边疆近二十年。这里山头的积雪终年不化,在太阳的照射下还闪着光亮,可山脚下水沟旁却生长着许多桃树、杏子树和核桃树,每到春天它们竞相开放,和许多不知名的野花交织在一起,构成了一幅幅美丽的图画,如果不是山顶上的积雪映衬着,还真以为是祖国的江南,特别是雨后天晴,山头上云雾缭绕,从山头上流下的又细又长的瀑布,像仙女的飘带一样,轻柔地抖动着,给人一种梦幻般的美。但是这里是川藏高原,海拔4000米左右,高寒缺氧,物资匮乏,生活条件恶劣,烧水不开,煮饭不熟,十天半月不洗澡是常事。高原四季棉衣不脱,昼夜温差极大,最易感冒,我刚到部队时,尽管年轻力壮,还是不能适应,一次感冒就让我连续发烧七八天,嗓子嘶哑失音一个多月。尽管疾病后尚未痊愈,因人力有限,我依然坚持带病值勤二十多天。恶劣的自然环境,艰苦的军事训练磨练了我的意志,也增强了我的体魄,文化的熏陶燃起了我学习的热情,在部队我非常珍惜领导给我的每一次学习机会,部队的书籍让我像离开大海的鱼儿回到海洋一样,如饥似渴地沉迷其中,坚持阅读和学习,使我的文化修养和政治觉悟都有很大的提高。


在部队期间,我深怀一颗感恩的心,时刻不忘共产党对我的恩情。不论是站岗执勤,还是战备训练,我从不怕苦怕累。参军第二年我就加入了党组织,成为中国共产党的一员,还年年被评为五好战士。在党和部队的培养教育下,我进步得更快,入伍第三年,我就被提升为排级干部,还被选为单位党支部委员。当兵前我小学毕业,文化水平偏低,当干部后工作很吃力。但组织上看重我踏实肯干的品格,领导让我边学边干,说一定能胜任工作。从此以后,我付出了别人的双倍努力,拼命补习文化基础知识,刻苦学习业务,并养成了每夜十二点之后休息的工作习惯,终于完全胜任本职工作,并获得部队的嘉奖和领导的好评。由于工作踏实肯干,我还得到了许多次学习深造的机会,仅三至五个月短期文化补习班和理论培训班就有三四次,1980年至1981年我还被选送上了解放军南京政治学院深造,职务也从排级提升为政治处干事、副主任,直至巴塘大站副政治委员(副团级)。


我在部队逐步养成一种严格遵守纪律,绝对服从组织领导的良好习惯,1986年组织决定我转业,部队领导特批我假,让我在工作分配之前,回乡通融人事关系,我婉言谢绝了。我平生坚信个人服从组织,不向组织提出个人要求。在正式通知我转业到庐江县城关区担任副区长时,有人为我抱不平,说是文件规定团级干部不分配到县以下基层单位,庐江接收安置四名团级干部,其他三人都分配在机关科局,怎么偏你分到区乡呢?我虽然知道有这个规定,但组织上安排一定是有它的道理的,应该相信组织。


两年后,县委组织部长到我们城关区指导工作,在一次闲聊中,我有意识地提出我工作安排的疑问,部长当即很耐心地跟我说:“当时考虑到你比他们三人都年轻,有工作能力和工作精力,适合干些具体实事,所以把你放到城关区。再说了,县委认为城关区公所位于县城内,跟科局没有多大区别。”原来组织上是这样考虑的!从此,我的内心受到了鼓舞,放下了仅有的一丝包袱,在城关区工作越干越有劲。


记得1989年春植树造林,我以城关区副区长的身份驻点冶山村督查工作,连续三十多天,我早出晚归上山,自行车骑行二三十里,终于圆满完成从抽沟吊槽到苗木栽植的工作任务。如今,每每路过那青翠欲滴的山林,心里依旧充满了回忆。1991年洪水成灾,我又受城关区公所的指派,驻守罗东村,负责罗东圩防汛任务,接连十多天暴雨,我和其他同志一起日夜坚守巡堤除险、加固圩堤,罗东圩漫破,我正和其他领导一起组织群众撤离和抢救防汛器材,不一会四处洪水茫茫,陷入无援绝境,幸被当地放鹅村民,以木盆救助,把我们送到了安全地带。那位救我们的村民说:你们都是好干部,圩要破还巡埂,大难临头不当逃兵!这是人民对我们褒扬,至今记忆犹新。


年届五十以后,我又服从组织决定,主动适应机构改革新形势,先后从副区长改任庐城镇武装部长,又从镇武装部长改任镇人大副主席、镇政协联络组副组长以及主任科员,直至退休。每次岗位变换、职务变动,领导找我谈话,征求意见,我都愉快服从,从未提出任何要求,我以为服从组织安排是一个共产党员最起码的常识。


退休后,我还在庐城镇离退休党支部担任支部副书记,兼任党小组长,经常和老干部党员打交道,为他们提供相关服务,见识到了许多保持革命本色和老有所为的老党员干部,我也深受教育。今年97岁的老党员徐子成,每年开展民主评议党员,他都认真地填写表格,填不下还另附一页纸,严格地剖析自己。他关心时事,心系党和国家,常从自己的切身感受出发,写诗填词,歌颂共产党,歌颂我们伟大的祖国。


党组织不仅培养了我,使我从一个普通的农村青年逐步成长为一名解放军指战员,和合格的国家公务员,还带给我一个温暖幸福的家。回顾自己走过的路,并没有做出什么惊天动地的事,也没有为党做出多大贡献,而党组织却给了我很多很多。当兵不到十年,就批准我家属小孩随军,转业后家属又被安排了工作。我的两个孩子也受到了良好的教育,都先后考入大学,儿子同济大学研究生毕业后就职于华为公司,女儿也成为合肥市的一名人民教师,还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我已退休,无以报答党的恩情,就把党对我的培养使我进步的点点滴滴,用笔记的形式记录下来,传给孩子们,让他们吃水不忘挖井人,幸福永不忘党恩,做一个永远跟定共产党无愧于祖国和人民的人。


在我的记忆里,党的阳光雨露一直哺育着我。从家庭来讲我是不幸的,但我的人生又是非常幸运的,我的每一次成长、进步都是与党的培养分不开的,也许有人会说我讲的是官话,实际上我是发自内心的真感情。古人说得好:“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正如另一首红歌的深情道白:再唱山歌给党听,我把歌儿献给你,五十六个民族同唱一首歌,我们一起再唱山歌给党听。


image.png



在“二·一六”革命烈士袁诗荛故里墓前的追思

■郑光福


9ae1126d5f6a9e4394b4568c53af7c48.png


今春,应绵阳好友岳定海相邀,再次去他老家,他下乡当知青的地方春游,他道:你我都喜欢写点历史文化名人故事,这次特意安排去访成都“二·一六”烈士袁诗荛故里。这天,有省文艺促进会冯荣光秘书长开车,我那能不去!4月17日我们便从成都出发不到两小时便到了盐亭县玉泉山庄。“吙”竞有10多位省市县的认识与不认识的文友早已到来!席间才知道要游访的地方很多,大家很是高兴!住地玉泉山庄是岳定海的干“亲家”一位退休的副军职老梁开发的,他退役后不留省城享清福,而是回到他的家乡,投资上百万打造开发出这现代化的美丽农庄,他如今已是当地“乡村振兴的典范!”人物;这里的山民也在他带动下致富。当天,大家便住留在这昔日荒野外的玉泉山庄,参观梁姓老同志开发的百亩山地——玉泉山庄。


次日用过早餐,车在山间行走,在岳定海夫妇带领下,大家沿途观看了“张家坝遗址”“西部水产地”“中国鳜鱼之乡”“龙凤谷”诗仙李白之师赵蕤住地高渠白虎村故里,又看了章邦网红露营打卡基地,章邦润养民宿,章邦古镇等。下午两点过我们的三辆小车终于到了梓江岸边的成都“二·一六”烈士之袁诗荛的故乡。故居依山而建,是座瓦居四合院,石木结构,一看便知是昔日大户人家。“诗荛烈士故居”几字由任白戈题写。门上枋“祖德世代留芳名垂千古;儿孙人才辈出代代相传。”“继承革命先烈遗志子孙后代永不忘;高堂稳座千秋万代荣华富贵满堂辉”。两付手书对联贴门枋门柱上。石阶,石柱为清代雕刻物。一守房老农热情迎接我们说:对岸才是诗荛烈士墓地和纪念馆,这里是他老屋,正准备维修。我们立马驱车又来到河对岸的烈士墓地,纪念馆参观。


我们来到“袁诗荛烈士墓”前默哀后,大家走进到龙顾村旁的展厅观看。精致的展馆贴着各方对袁诗荛评说: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巴金的“那时候我们只等着一个机会交出我们个人的一切,而且相信在这样的牺牲之后,理想的新世界就会跟着明天的太阳一同升起来......”“《春》里的方继舜,真名是袁诗荛,他同我们一起工作过一个时期,我们都喜欢他”。其二是张澜的“袁诗荛勇敢无畏,正义凌然,诚志士仁人也!“其三是罗瑞卿的:“袁老师当年讲了很多新的道理,使我学到了一个新的主义,对于挽救中国是个良方,这就是马克思主义。”其四是张秀熟的:“在1917年高等师范学校学生名牌上,我看到国文部新生第一名是袁首群......在学习上,诗荛真是好学不厌,在他们这一年级,接连四年都没有人能够超过他的第一名。他勤奋学习不是为了升官发财,而是为了更能对人民做出一番事业。”其五是:曾担任过川西特委书记的刘披云1940年10月23日,向党中央建议:“袁诗荛慷慨就义,毫无惧色,”“袁同志品行兼优,对党忠诚在四川学生群众中信仰,请予特别褒奖”。另外,中央档案馆的历史文献也留下不少评说袁诗荛的长短文字刻于壁上,如“袁同志胆子最大,大革命时已经红得烫人”“培养了不少革命干部,在川省教育界负有盛名”“袁同志善于演讲,长于写文章”等等。


 我接触了解袁诗荛是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事情,记得那时我在成都市金牛区搞文物保护宣传工作,普查文物时到过成都南郊公园附近,亲眼见过二·一六烈士墓。是的,1983年编写的《成都市金牛区地名册》收到成都市西城区地名办寄来的介绍《二·一六烈士墓概况》:二·一六烈士墓原位于成都市南郊,成都体育学院内,1982年清明节迁至磨盘山公墓内。


1927年初,蒋介石公开叛变革命后,四川各地国民党军阀先后依附蒋介石,变本加厉迫害革命力量,压迫革命思想和摧残教育,同时加快掠夺人民,使全川人民陷入水深火热,白色恐怖之中。中共川西特委和成都市委于这年秋冬先后发动了“要求裁军”争取教育经费独立,反对制造劣币”等群众运动进行抵制,纷纷以罢工、罢课、游行、请愿等方式进行英勇斗争。国民党军阀丧心病狂,妄图以血腥镇压屠杀压制、“杨廷铨(省一中,今石室中学)校长被殴打身亡”系该校石犀社纠集成大社会科学社,师大导社,附中新青年革命团,法青共进社,省师赤锋社(一切)共产党反动分子袁诗荛所为为名,逮捕了中共川西特委宣传部长袁诗荛,共青团川西特委书记周尚明等十名共产党员(袁诗荛、周尚明、龚堪慎、钱芳祥、李正恩、王向忠、郭翼堂、张博诗、王道文、胡景瑷)两名共青团员邓东选、石邦矩和两名进步青年(白贞瑞、韩钟霖)等于1928年2月16日杀害于成都下莲池,制造了可耻的二·一六惨案。惨案发生后,激起了广大民众的愤怒和谴责,成大临时学生会发表了抗议,张澜校长和该校职员辞职;省一中也登报声明说明责任,各界民众在少城公园举行了上万民众参加的二·一六死难烈士追悼大会。


这次盐亭行游,我有机会来到袁诗荛的家乡,在他的墓地纪念馆参观怀念!在袁诗荛墓地旁边的介绍栏中我又更详细地看到真实的介绍:袁诗荛字守琼,又名首群,盐亭县柏梓镇麟瑞龙顾井人,生于1897年5月18日,中共党员。1919年五四运动后,组织和推动了各阶层人民投入五·四爱国运动并自创和主持了进步刊物《四川学生潮》成立了世界语学习班,与巴金等人创办宣传新思想的《半月报》。先后任南充中学教务长,盐亭教育局长,中共川西特委宣传部长等职务,充分利用他的身份向农民、学生等各阶层人士宣传救国救民的真理。于1928年被国民党反动派杀害成都下莲池,牺牲时年仅三十岁,由家属将遗体运回盐亭老家,安葬于柏梓镇麟瑞龙顾井,后被追认为“革命烈士”。


据1993年《成都市金牛区地名册》载:“现在成都体院校园的“二·一六”烈士墓仅留钱芳祥、李正恩、王向忠、郭翼堂、张博诗、王道文、袁景瑷等七位烈士的忠骨是象征性的葬墓。1958年成都市民政局整修后,每年都进行祭扫悼念活动”。1978年定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去年10月,我利用疫情出不了门的时间,在家完成了我从文五十年记写的文字,整理出了70万字的人生散记,取名为《岁月留痕》!本以为“人生七十古来稀”,我应安享晚年,不再激动,不在记写文章了,然而,这趟盐亭行游,特别是参观了袁诗荛故里,墓地,纪念馆,让我深受教育。五一大假期间,我不出远门,关在家中又动笔记事,记这次行游走学中,让我进一步了解到袁诗荛革命烈士的生平事迹!使我更深知我们新中国来之不易!今天的人民过好美好的生活是无数共产党人,革命先烈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


image.png



初心不改 矢志不渝

■游 宏


caaa7f1016a1d5512be05e9eb43781c0.png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时间过得好快,算来我加入中国共产党已过30年,名副其实的老党员了。回忆我当年从一个普通青年成长为一名合格的中共正式党员,并非一帆风顺,这其中的经历颇有些曲折,至今记忆尤新,让我难忘。


刚参加工作时,我跟着单位为我指派的师傅在最基层从事技术工作。我所在的单位是国家生产先进战斗机的重点国有军工企业,因工作需要,常常会加班加点到深夜,有时候节假日也不例外。每每领导安排加班时,总是有人以“家中孩子小,无人照看”“今天朋友生日,聚会”等等各种理由加以拒绝,造成工作进度推动困难,从而影响配套件的生产交付,最后势必影响整机交付任务的按计划完成。


我的师傅,一位上世纪六十年代初毕业的老中专生,单位技术骨干。她既是一位三个孩子的母亲,又是一名中共党员。在我的记忆中,她从来没有因为个人原因拒绝过一次加班安排。她有一句口头禅:“个人的困难总是可以克服的嘛,影响生产事情就大罗。”不仅如此,她还经常自告奋勇领衔急、难、险、重技术攻关小组,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带领同事们动脑筋、想办法,反复试验,攻克在生产过程中遇到的种种技术难关。同时,她还不计报酬的耐心帮助前来向她求教的同事解决各种技术难题,可以说是有求必应,深得同事们的尊重。但这么一来,必然会耽误她的本职工作,她就只好牺牲休息时间自动加班加点了,这几乎成了她工作的常态。但我从来没有见她因此发过一次牢骚、说过一句怪话,充分表现出一个共产党员的高尚情操和政治觉悟。


师傅的言行深深影响着我,自觉不自觉的以师傅为标杆,向师傅看齐。凡是师傅加班,我必定加班;凡是师傅牵头的技术攻关项目,我必定参加。数不清多少次无偿加班加点,数不清多少项小改小革技术成果。由于师傅的培养和我的出色表现,参加工作的第三个年头,我被单位从技术员提拔为工组长,负责工组的全面工作,并晋升助理工程师职称。为了更加严格要求自己,更好的推动自己进步,把各项工作干得更圆满,也就在这一年,我毅然决然的向单位党支部递交了入党申请书。为此,党支部特别安排两位有着十多年党龄的老党员帮助培养我,我也按组织要求定时、不定时的进行书面或口头思想汇报。同时,干工作也更加主动、认真了。


经过组织和同志们的培养帮助,第二年,我顺利的成为了中共预备党员。也就在这一年,我被组织任命为专业厂办公室主任,进入到集团公司中层干部的行列。


作为办公室主任的我,地位变了,权力也大了,其中一项权力就是掌管着专业厂全部大小机动车辆的调度安排。在那尚无手机一说的年代,私家车更无从谈起。因此,在当时,这种权力着实是让人羡慕的。


部下、长安面包车司机王师傅,是一位有着十多年党龄、从西藏某部汽车连转业到单位的专职驾驶员,我常坐他的车公干。每次我坐在副驾驶位置上,见王师傅熟练操纵汽车都十分眼热,恨不得自己也能亲手体验一下,过过驾驶瘾。


王师傅似乎看出了我的心思。一天,他对我说:“游主任,这样子,我教你开车,每天下班如果没事的话,我们就去练车。”


“这么干要得不?”我一听,还是有些担心,毕竟这是公车。


“没事,我们下班后到厂区背后厂道上去练,那里清静,没得人过来的。”王师傅安慰我说。


听他这样一说,我便释然了:无非练练车而已,没什么大不了的事。此后一俟下班无事,我和王师傅“师徒”二人便心安理得地用公车练起手艺来。


如此这般一段时间,倒也平安无事。“若要人不知,除非己莫为。”虽然我们做得很隐密,但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纸终究包不住火,不知是谁发现并告的密(我至今也不知道告密者是谁,但真心感谢他没让我犯更大的错误),我们用公车练手艺东窗事发。


我们所在的机关党支部召开支部大会,通报批评了我和王师傅用公车练手艺的违纪之事。我俩的党小组组长、上世纪六十年代北航(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毕业的老党员、老知识分子刘副厂长语重心长的对我说:“你作为一个预备党员、年轻干部,前途远大,理应严格要求自己,怎么能利用职务之便公车私用呢?规章制度你是不懂呢、还是明知故犯?想想你入党为了什么?你的这种行为在群众中影响极其恶劣!要是你有更大的权力,那说不定还会犯更大的错误,危险!”我至今仍然清楚记得刘副厂长铁青着脸,狠狠盯着我说这番话的情景。他的话语中既有领导对青年干部的爱护之情,又有恨铁不成钢的惋惜之心。


刘副厂长一席话,吓得我背上惊出一身冷汗:是啊,为什么要入党呢?不就是为了高标准、严要求自己吗?不就是为了更好工作、全心全意为人民群众服务吗?绝不是为了升官发财,占便宜!


最后经同志们讨论,组织作出决定:我和王师傅向组织作出深刻检讨!扣除王师傅季度全部奖金;我的预备党员预备期延长一年。


经过这件事之后,痛定思痛,我时刻对照党章和入党誓词严格要求自己。在此后的工作中,我做到公私分明,完全彻底的杜绝类似事情的再次发生,经受住了考验,最终顺利转为中共正式党员。


一直以来,我都用这件事情警示自己:不忘入党初心,牢记使命跟党走。


image.png



春日那片红

■ 贾  海


e26ef6536d9fe4f44fc331568a9e6d4e.png


春天到了,正是旅游的好时候。怀着一颗对革命先辈崇敬和怀念的心,我去四川南充开启了红色之旅。

                 

1


3月20日一大早,我怀着一颗虔诚的心,来到了四川南充嘉陵区金宝镇革命历史纪念碑前。纪念碑巍峨矗立,耸入云霄。我踏着台阶缓缓走近纪念碑。在纪念碑正前方广场,我驻足站立。在低沉的乐声中,我向烈士敬献白花,表情庄重、悲痛。随后,我参观了革命烈士事迹宣传墙,我了解了西区革命烈士赵全英等的英雄事迹,重新回到了那动荡的革命年代,感受了嘉陵西区革命烈士的红色情怀。


在西充张澜故居,我流连于幽深小径,仰望青山,俯瞰绿水,顿生凌云之志,激荡奋发之情。在故居前,一尊高大威武的汉白玉碑矗立眼前,上刻有毛泽东主席的“表老者,天下之大老也!”大字。我在这里留下了珍贵的照片。在中国民主同盟历史陈列馆,我饶有兴致地参观了张澜先生的文物,了解了他的生平事迹。一张张图片,一件件实物,让我真正了解了张澜先生,真正为他的革命精神所震撼。故居建筑风格为川北民居样式,是一座坐北朝南的土木结构房屋,是典型的川北农家小院,有堂屋、厢房、厨房和猪圈。据说张澜先生在这里住了多年,度过了他的青少年时代。屋内按照张澜先生离家时的原貌陈列着他及其家人用过的物品,这些都是张澜先生当年劳动、生活、学习的见证物。在张澜先生铜像前,我默哀后深情留影。张澜故居是我们缅怀学习、参观游览的主题性研学胜地,它让我重温激情岁月,感受祖国文化,激励我继承光荣革命传统,弘扬爱国主义精神,激发振兴民族,建设祖国的热情。


下午,我豪情满怀地步入顺庆罗瑞卿故居。故居大门上方“罗瑞卿故居”几个飘逸的大字映入眼帘。故居呈四合院格局。罗瑞卿大将半身雕像面容慈祥,神态端庄,身着戎装的罗大将军使人凝思、景仰。在罗瑞卿生平事迹陈列室,在各个陈列物品上,在讲解员的解说词里,我不停地感受着关于罗瑞卿大将的革命故事,关于红色斗争的历史。一件件实物,一句句解说,让我身临其境地感受到了罗瑞卿大将的革命情怀,我很感动,很振奋。


2


我一直对朱德故里有一种向往。唯有仪陇朱德故里,依然风景不断,令我心生豪迈。


3月21日,天刚蒙蒙亮的时候,我从嘉陵广场出发了。远离了城市的喧嚣,经过了一个个村庄,我来到了久违的朱德故里。


我来到了朱德故里景区的综合服务大厅,受到了工作人员的接待。然后转乘景区观光车来到了朱德故居纪念馆。一到纪念馆,一尊高大威武的汉白玉朱德塑像矗立眼前,朱德元帅向游客们挥身致意,甚为凝重。很多游客在此留下了珍贵的照片,我也留了影。纪念馆建筑风格为川北民居样式,呈四合院格局,分为四个展厅,整个陈列布展采用了现代多媒体和幻影成像的声、光、电等高科技技术,展示了朱德元帅在青年时期和在辛亥革命、北伐战争、南昌起义、土地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以及社会主义时期的生平事迹和文物。以时间为主体,通过大量的图片和实物,再现了朱德元帅由一个佃农子弟成长为一代伟人的光辉一生。一张张图片,一件件实物,让我真正了解了朱德元帅,真正为他的革命精神所震撼。


参观朱德故里纪念馆以后,我沿着山间小道来到了琳琅山腰。琳琅山并不是一座名山,但你伫立于山高箐深的它时,用冷静的双眸凝视它的身姿,你就会瞬间被它恢弘而博大的气势所震慑。安静的山,安谧的水,让人神往。深深的吸一口气,你必须调整带着浓重市井气息的呼吸。琳琅山中有琳琅桥,桥边有树林,桥下有碧水,是那样的安谧和澄澈。举目四望,静的山,静的水,静的树林,一切都徜徉在梦乡。


过了琳琅桥,再拾级而上,我来到朱德故居。这是一座坐北朝南的土结构房屋,是典型的川北农家小院。据说朱德从九岁开始在这里住了整整14年,度过了他的青少年时代。有堂屋、厢房、厨房和猪圈,还有仓房。屋内按照朱德离家时的原貌陈列着朱德及其家人用过的物品,这些都是朱德当年劳动、生活、学习的见证物。往西边走过一段石铺路,我们来到了朱德的诞生地,李家湾。这里本是丁姓地主废弃的一座粮仓。当年朱德的祖父佃租了丁氏的田地,并租下了这右侧的房屋做住房。朱德就诞生在一间狭窄矮小、面积仅有十几平方米的木板仓屋里。直到朱德九岁时,丁姓地主逼租退佃,朱德全家才被迫搬离此地。再往西边,是朱德及母亲陈列室。该陈列室用大量的实物和图片展示了朱德与母亲的生活。这不禁使人想起朱德那篇脍炙人口的《回忆我的母亲》,正是这位伟大的母亲,才养育了一代伟人。朱德元帅虽是七尺男儿,但却有赤子深情,尊老孝老,为世人立下了榜样。


到了山下,我乘观光车来到了丁氏庄园。丁氏庄园是由富甲一方的丁氏四兄弟合建,是川北地区保存最完好的一处地主庄园。有房108间,门120道。内有花园、天井、炮楼,外有护城河围绕。整个建筑中西合壁。院内门庭对称,雕梁画栋,楼阁亭榭布局雅致,结构巧妙。

朱德故里以朱德精神为主题,是缅怀学习、参观游览的主题性旅游胜地。它让我们重温激情岁月,感受祖国文化,激励我们发扬光荣革命传统,弘扬爱国主义精神,激发我们振兴民族,建设祖国的热情,更使我们深刻理解历史和人民是怎样选择了中国共产党、怎样选择了社会主义制度,也帮助我们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树立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走社会主义道路的坚定信念。这里有全国文物保护3处,省级文物保护11处,是中国红色文化旅游精品景区。


3


3月22日,我乘车前往南部。车窗外,沿途的风景被窗框分割成一幅幅图画,黄绿相间。那绿色是树木和庄稼,那黄色便是高低起伏的山峦。在车上,我想象着南部村落和革命纪念馆的模样。它们都与我有缘吗?我目不转睛地看着窗外,不停地找寻。


一踏上南部这片红色的土地,我来到了武灵乡岐山坝村,我与当地的村领导、村民代表一起围坐在坝子里,听县政协领导的介绍,听歧山坝村老人动人的诉说。我对南部的革命历史有了初步的认识。而后,我来到了当年红四方面军的指挥所。当年,徐向前元帅就在这里指挥红军与国民党军队作战。遗留下来的庙门上方刻着“赤化全川”四个醒目的大字,这应该是当年红军的革命宣言。石沉寨位置极高。爬过笔直陡峭的石级,我终于来到山顶。山上有石牌,有五灵红军石刻标语等。据说,在这里曾发生过激烈的战斗。在山顶俯瞰山下,可见垄垄山沟和层层稻田,使人产生“一览众山小”的豪迈之感。


张家嘴村位于南部县升钟镇东南部,红色文化底蕴深厚,是川北工农红军的诞生地,被誉为“隐秘山中的红军村”。近年来,南部县深入挖掘该村特色文化资源,大力发展红色旅游,带动文旅融合发展,助力乡村振兴。如今,张家嘴这个昔日的穷山村,已变成南充网红新村。走进张家嘴村,迎面而来的美景令人心旷神怡:起伏不断的山峦,一片片火红的枫叶;贯子山、罗成山、马鞍山构成“三山”的独特地貌,风光秀丽。这里还有红军洞遗址、龙潭子验枪试炮遗址、旋子山军事会议遗址、升保起义打响第一枪遗址等。走进张家嘴村的腹地,一片占地100余亩的川北特色民居群呈现在眼前。一座座灰瓦白墙的川北民居被群山环抱,房屋错落有致,格局古朴典雅,环境幽静宜人。正是这原汁原味的川北建筑特色,为张家嘴村申报“四川最美古村落”助了一臂之力。厚重的红色文化、秀美的自然风光、原汁原味的川北民居,让这座隐秘在大山深处的山村得以显现。


在长坪山红军纪念馆,在各个陈列物品上,在讲解员的解说词里,我不停地寻找着关于红军的“问题的答案”。这里有关于仪南战役,关于川陕苏区反“六路围攻”等的红色斗争历史。徐向前、许世友、李先念、王树声等红军领袖的生平事迹及旧居也呈现在我们眼前。一件件实物,一句句解说,让我身临其境地感受到了红军前辈的革命情怀,令人感动,令人振奋。


漫步在长坪山红军纪念馆,我低头沉思:没有南部这片土地,哪来的兵员和给养?没有了兵员和给养,我们靠什么去组建人民的军队?靠什么去打胜仗?南部这片圣洁的土地,养育了人民的军队,养育了中国革命!我的心不禁一颤。这不是我要寻找的关于南部,关于红军,关于革命的问题的答案吗?一道灵光闪过脑际,对于这个萦绕已久的问题,我似乎已得到了它的答案。


血染大地成红土,红色基因彰异彩。一百年前的红色故事,出现在史料和文艺作品中。一百年后的今天,南充这片红色热土正发生着变化。在南充这个圣洁的革命老区,我接受着城市繁扰中感受不到的红色文化素养。我,不虚此行。


image.png


见  证

■刘通箐


cfa7411e0ce51a03c64c65861432aa88.png


光阴荏苒,岁月如梭。时间如同细密的筛子,用百年沧桑历练,过滤出共和国所历经的辉煌与磨砺,让每一个年轮沉淀出它固有的铅华。


和众多旧中国农村妇女一样,我勤劳善良的外婆命运多舛,历尽了生活的磨难,变得坚强而能干。外婆出生于1914年中秋节,即民国三年,2006年辞世,享年93岁。亲历了解放前后的悲欢,见证了共和国走过的峥嵘岁月。


外婆是个苦命人,童年时逃荒落难,过着居无定所、食不果腹的日子。34岁生四姨那天,外公被土匪流弹打死,一天中同时经历生与死的考验,作为长女的母亲那年才12岁,因为外婆面临生产,家中一无所有,专程去邻居家借了一碗大米。外公的猝死让他们没能让米下锅,最终又将那碗米还回去了……之后的几十年,外婆带着四个子女一路艰难生活,历尽艰辛,吃尽了生活的苦。直到20世纪70年代,日子才一天比一天好过了……也难怪1976年伟大领袖毛主席逝世时,外婆要泪流满面,哭得死去活来。带着中国农村老人最质朴的感情,逢人就说,“解放前那过的叫什么日子哦,解放后日子一天天好过了,吃不愁,穿不愁的,这都应该感谢共产党,感谢毛主席!”。外婆一生勤劳,独自挑起家庭生活的重担,吃过的苦,受过的累,经历的艰辛真是三天三夜也讲不完。


母亲出生于1936年,12岁丧父,经历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1952年家乡解放那个夜里,因为到邻居家借火种,差一点丧命,滚烫的子弹头划过她的手背,至今想起来还心有余悸。上过一段时间的学堂,后由于家庭变故,外公的突然离世,作为长女的她早早地辍了学,如今是斗大的字不识一筐。经历过计划经济时代,吃过大锅饭,即所谓的过“粮食关”,虽然天天披星戴月地下地劳作,却难得吃顿饱饭,身体发生严重的水肿,差点就没能活下来。到了20世纪80年代,父亲的工资捉襟见肘,直到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母亲用勤劳的双手改变着整个家庭的命运,生活条件才得以逐步改善。母亲尝尽了没有文化的苦,为了改变我们几姐妹的命运,母亲用她的勤俭与艰辛付出,一心一意供养四个女儿在县城读书,成为我们物资供应的“大后方”。一直坚持到60岁,因为患白内障失明才不得不离开老家。那年我已参加工作,久别重逢时母亲告诉我说,“妈妈的眼睛连坐在对面的你都看不见了”时,我的泪水“哗”地就下来了。好在现在医学技术先进,母亲经过手术得以复明,终于有机会享受到儿孙绕膝的天伦之乐。母亲今年87岁,一生勤俭持家,相夫教子,温良贤德,如今四个女儿都已成家立业,读了大学,入了党,当了干部,让耄耋之年的母亲很是骄傲。


到了我这一代,童年时随工作的父亲走南闯北,没有条件读幼儿园成为我今生的遗憾。到了上学的年龄,如期进入到家乡的小学校就读。为了缩短城乡差距,父亲在我读四年级时将我转到县城关小学就读。时值20世纪80年代初期,由于是农村户口,进县级小学得交“半进费”,感觉比其他同学矮了半截,只有一门心思地发愤读书,不想让人看不起。由于当时几姐妹都在县城读书,家庭经济十分拮据,父亲的工资只够买米,没有蔬菜佐料,更不要说吃零食。父亲经常托人从外地买回的都是大米,蔬菜经常是豆腐煮软浆菜,父亲谓之“一清二白”,既便宜又营养,吃得我们至今想起都觉反胃。放寒暑假回老家,天不见亮就得出发,月亮出来才到家,脚板都磨出了血泡,疼痛难忍,正所谓“十年寒窗”。每次离家,母亲都要送出很远,彼此都泪眼迷离,走了许久不敢回头。转过几道弯再回头,母亲还在原地挥手张望……当时就痛下决心,一定要发奋学习,学成了好好回报母亲。反复告诫自己要有勇气走出家门,一定不能脆弱。后来,参加工作,在偏远乡镇一边工作一边自修大学,通过不懈的努力,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逐步成长为一名正科级领导干部,成为一个独立、自信、知性的新女性。


到了女儿这一代,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女儿成为两个大家庭十几口人的宝贝。为了不输在起跑线上,两岁就进识字班,三岁上幼儿园,六岁上县内最好的小学,十一岁送到外地读初中,接受最好的教育。配电脑,玩手机,穿名牌,应有尽有,什么都不缺。学画画,学舞蹈,学乐器,只要有想法,有兴趣,都想方设法予以支持。家中购置了私家车,每逢节假日可以专程接送,还可以一家人自驾去旅游,到成都、重庆等大中城市去开眼界。女儿也很争气,学习很努力,不仅如愿考取大学,还成功考取西南民大硕士研究生,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真的是天高任鸟飞,海阔凭鱼跃。赶上了伟大祖国经济飞速发展,各项事业突飞猛进的好时代,女儿这一代拥有更高的志向,更大的理想。相信只要心中有展望,凭借不懈的努力,理想就一定能够实现。


跨越了整整一个世纪,即将迎来伟大的中国共产党102岁的生日。100多年的风风雨雨,四代人与共和国同呼吸、共命运,共同见证新中国的变迁,用亲身经历见证了新中国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的全过程。洗尽历史的铅华,陪共和国一同走过,伟大、正确、光荣的中国共产党带领我们一步步走来,从泥泞走向坦途,从黑暗走向光明,从贫穷走向富裕,从弱小走向富强!


image.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