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影大师朱宪民为参战老兵抛洒热泪
来源: 五色之翼 综合作者:张林撰文 朱宪民 王红 衡国良 肖童等摄影 2023-09-11 09:41

1.jpg

摄影家朱宪民


独行侠一样的朱宪民快步来到了《穿越硝烟的面孔》的展厅。这里是第十届大理国际影会参战老兵王红的50幅人物肖像,这些人在30多年前参与边境防御作战,王红试图用这些正在老去的老兵的面孔回顾当年,述说现在。


朱宪民是我的河南老乡,是一位靠拍中原农民起家的摄影大师,他扎根故乡,背靠母亲河,与父老乡亲同吃同住,同喜同悲,婚丧嫁娶,种田赶集,尽收眼底。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他将目光对准黄河百姓,开始了半个世纪的纪实摄影。


1989年,他的作品集获“莱比锡国际图书博览会”作品奖,当代世界摄影十杰之一的抓拍摄影大师布列松为该作品集题写赠言——“真理之眼,永远向着生活。”2019年12月,在国际影艺联盟、科梅伊市政府、达盖尔基金会在法国科梅伊举办的“纪念摄影术诞生180周年”活动中,朱宪民被评选为 摄影术诞生180年180人之一。


下面的几张作品是朱老师的经典之作。


2.jpg

《民以食为天》。此幅作品在第十届大理国际影会金像奖获奖者展厅里排在第一位


3.jpg

4.jpg

5.jpg

6.jpg

7.jpg

8.jpg

9.jpg

10.jpg

11.jpg


朱宪民是中国摄协第六届副主席,是中国摄影家协会理事、中国艺术摄影学会副会长,中国新闻摄影学会常务理事,文化部专业职称高级评审委员会委员。在摄影界,他被同行们尊称为“朱公”。


我猜想,王红的摄影作品能打动朱公,重要的一点就在于这些参战老兵绝大多数都是农民的儿子,他们有着与父辈一样质朴憨厚的面孔,有着与父辈一样忠诚老实血脉,有着父辈一样的深明大义。你可以说他们是共和国的脊梁,也可以说他们是人世间的一粒微尘。


12.jpg

47军参战老兵王红的影展《穿越硝烟的面孔》


13.jpg

策展人、著名媒体人、1979年参战的老兵杨浪向朱公介绍老兵们的故事


14.jpg

摄影家、参战老兵、一等功臣王红向朱公讲述自己十年拍摄的经历与心路历程


15.jpg

四位参战老兵与朱公合影。右起:杨浪、一等功臣、模范战地卫生员钟惠玲、朱宪民、王红、张林


16.jpg

钟惠玲在自己的肖像作品前向朱公致敬


17.jpg

18.jpg

作者不忘老本行,用录音笔录下朱公的评论与感想


19.png

王红作品:臧雷。老山主攻营营长。他带领弟兄们攻克了老山,但身后有数十人牺牲。


20.png

王红作品:李国胜。2019年,李国胜来到麻栗坡烈士陵园,对着班里牺牲的回族战士马占福的墓碑喊了一声:兄弟,班长看你来啦,班长来晚啦!


21.png

王红作品:宋飞。为了掩饰自己的情绪,年近六十的参战老兵宋飞将杯中酒一饮而尽。


22.png

王红作品:白东升。梦见麻栗坡的战友孤单,白东升辞去深圳的活计,来到麻栗坡烈士陵园当了守陵人。


23.png

王红作品:陈国华。1986年10月14日,摄影干事王红随突击队冲锋,身负重伤,20岁的陈国华背起王红在炮火下回撤。


24.jpg

陈国华背王红后撤时的情景。梁子摄


25.jpg

37年后,王红、梁子、陈国华三位战场上的兄妹在影展之地云南大理重逢,并拿着当年的战场照片合影。


26.jpg

讲述老兵故事的杨浪兄禁不住泪洒衣襟。


27.jpg

28.jpg

朱宪民老师热泪盈眶


29.jpg

30.jpg

朱宪民老师在留言薄上留言:敬礼!!!共和国永远记忆


31.jpg

32.jpg

参战老兵向朱宪民老师敬军礼表示感谢,朱老师鞠躬还礼


33.jpg

朱老师的夫人怕老伴过于激动,在一旁劝慰。


看到朱宪民老师落泪,在场的人无不动容。我想起老先生说过的话,“我是一个中国人,首先要热爱中国人”。“我拍黄河中原的老百姓,始终在思考,他们那种朴实、善良、忠厚,那种为生活去奔波的气质一直都在。他们生活不富裕不是因为他们不善良,不是因为他们不聪明,不是因为他们没有才智。我力求表现出,那里的人,从表面上看他们朴实善良,而骨子里充满了智慧。我力求从照片的表情来表达他们的智慧、坚韧,那种精神面貌。”


朱宪民老师对在场的人说,我们要记住这些战士,如果忘记了他们,将来国家有难,谁去打仗,谁去保国?我也要谢谢你们,记录了这些老兵的面孔,老兵的生活,留住了历史,留住了这份光荣,留住了担当的精神。


可能是不想让众人看到自己的眼泪,朱宪民老师没有再看别的展览,而是快步离去。我看到,渐渐远去的他抹了一把泪,点燃一支烟,深深地吸了一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