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北老区留痕——龙泉驿区作家协会“川陕革命老区采风行”记行
来源: 国防教育网 综合作者:溪河龙(罗花红) 2024-10-09 14:50

川北老区留痕

——龙泉驿区作家协会“川陕革命老区采风行”记行

■溪河龙(罗花红)

image.png

“将帅碑林”园内雕塑

image.png

宣汉县城东郊“巴山红军公园”前留影

 

2024年9月21日,成都市龙泉驿区作家协会开启了“川陕革命老区采风行”之旅。

我们一行八人(曾明伟、廖富香、贺通、王蓉、马丽、李世军、易勇、罗花红),早上八点过,从龙泉“桃花仙子”出发,经龙泉城区,与洛带古镇、五凤溪擦肩而过,在金堂县淮口镇高速路口,上成南高速。

虽已是秋分时节,却酷暑未消,天气奥热。

车行至中江县高速路服务中心,我们下来稍作休息,又匆匆前行。车到南充、蓬安段,遇三场暴雨,雨刮器虽然唰唰唰不断地刮,视线依然模模糊糊,为了安全,只好打开双闪灯,减速缓行。到渠县涌兴镇,已是中午一点多钟。易勇、李世军把车在涌兴镇供销合作社门前停好,我们一行人在“古月饭店”吃午饭。饭后,略作休息,又匆匆上路,往“巴山红军公园”赶去。

“巴山红军公园”在宣汉县东乡街道湖山社区。公园原名“项山公园”,始建于1983年,2005年更名为“巴山红军公园”。公园地处县城东郊,三面环水,形若半岛。公园依山就势,建阁筑楼。内有红三十三军纪念馆、王维舟纪念馆,也有川东游击军战斗历程浮雕墙、红色文化墙、“中国工农红军第三十三军成立纪念碑”和王维舟塑像。  

纪念碑和塑像,是为纪念红三十三军成立五十周年和王维舟同志诞辰一百周年,于1983年11月和1987年8月先后在宣汉县巴山红军公园内建成。总占地面积1527平方米。

红三十三军纪念碑碑名由徐向前元帅书写,余三方刻,张爱萍、许世友、王波题词。碑前塑王维舟石像,造型为王维舟青年时代骑马像,塑像前刻毛泽东同志“忠心耿耿,为党为国”的题词。

王维舟(1887年6月10--1970年1月10日),四川宣汉人。原名天贞。早年曾参加辛亥革命和护法运动。任四川靖国军团长。1920年加入朝鲜旅华共产主义小组。同年底赴苏俄学习。1921年底回国,后积极从事革命活动。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大革命失败后,回四川开展武装斗争。后任中共川东特委军事部长、川东游击队副司令员、川东游击司令员、红三十三军军长。长征到陕北后,任中央军委四局局长、八路军一二九师三八五旅旅长兼政委、中共四川省委副书记、陕甘宁晋绥联防军副司令员等职。建国后,历任西南军政委员会副主席、全国人大常委。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当选为侯补中央委员,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当选为中央委员、中央监察委员会常委。1970年1月10日在北京病逝。

一九二九年四月二十七日,在川东党组织及王维舟的领导下,万源、宣汉、开江、梁山(今重庆梁平)等县工人、农民,在万源县固军坝举行武装起义,成立了川东游击军第一路军,后来被正式命名为四川工农红军第一路游击队。

红三十三军纪念碑碑座上载:

“中国工农红军第三十三军,是川东游击军奉红四方面军之命,于一九三三年十一月二日在宣汉城西操场改编成立的。王维舟任军长、杨克明任政委。辖九十七、九十八、九十九师,共万余人。蒋群麟、冉南轩、王波分任师长。王维舟、李家俊、李光华等共产党人,遵循党的“八七”会议精神,于一九二七年冬,在川东各地发动群众,竖起工农革命旗帜。

一九二八年秋,正式组建川东游击军,先后在万源白羊、梁山虎城武装起义,震撼了军阀和土豪劣绅的反动统治。

一九三一年春,王维舟同志进一步总结斗争经验,组成反帝反封建的统一战线,打击顽固势力,壮大革命队伍实行游击战争,巩固发展了以宣汉大山坪为中心的游击根据地。

一九三三年十月中旬,川东游击军配合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发起的宣达战役,击溃敌军,战果辉煌;在南坝与主力红军会师后,追歼刘存厚残部至开江、开县,赢得了宣汉全境的解放。

三十三军一成立,即投入反刘湘“六路围剿”的战斗,驰骋在开江、宣汉、万源、城口数百里战线上,重创来犯之敌,为保卫川陕革命根据地作出了贡献。

一九三五年三月,担任红四方面军长征后卫,西渡嘉陵、岷江,浴血奋战,阻敌进逼。一、四方面军会师后,受命与红五军合编,既敌蒋介石围追堵截,又斗张国焘分裂逃跑,转战雪山草地,苦斗秦陇荒原。直至鏖战高台,胜利移师陕北,为中国无产阶级革命的胜利谱写了光辉篇章。”

站在王维舟雕像前,我肃然而立,思潮翻滚。仿佛置身于当年枪声四起、硝烟弥漫的战场,似乎川东游击军们奋不顾身、英勇杀敌的身影还历历在目。

我久久凝视着马背上青年王维舟潇洒身姿的雕像,怀着敬佩之情,情不自禁油然而作《题王维舟雕像》一首。

《题王维舟雕像》

鞭马蹄溅泥,

舍身迎弹雨。

 身先浴血战,

 屡次溃顽敌。

战雪山草地,

斗秦陇荒原。

为川陕革命,

你殚精竭虑。

告别“巴山红军公园”,驱车几十公里,到巴山大峡谷。在峡谷附近一个小镇上,一家简陋的中餐馆吃夜饭。当夜,宿那小镇两公里外的“王氏庄园”。它在路边,渣土车来来往往。看得见不远处的山边有一个施工工地,据说是在修一条高铁线。

image.png

巴山大峡谷“桃溪谷”

image.png

巴山大峡谷“桃溪谷”留影


第二天(2014年9月22日)早上,贺通老师起得最早,他下楼去外头转去了。我起来时,同行的几个老师还没起床。我站在二楼阳台上,见昨晚下了一场雨,地上湿漉漉的,天气凉爽宜人,不禁油然吟诗一首:

《巴山小镇喜雨》

巴山夜雨淅沥沥,

奥热暑气遁无迹。

定是巴山人热情,

赐吾一行清凉礼。

好一阵,见其他老师还没动静,我进房间,端出一张椅子,坐在阳台上,眺望对面的山峰。看着昨晚上李世军老师说的那个像伟人躺着的头像似的山峰,我越看越觉得逼真、神似。山腰上,一户农户做早饭的炊烟袅袅升腾,像一团灰雾绕在山腰......

大家收拾好旅行包,又去那小镇上一家小吃店,我们一行八人,各取所需,有的吃包子,有的吃面。吃罢,沿小镇通往山上的一条路,驱车几分钟,就到“大象洞”售票中心。廖富香老师买好“大象洞”、“巴山大峡谷”的门票。退伍军人、六十岁的人半票。景区搞活动,六十岁属龙的本命年老人,120元全免。我正好符合条件,因此,没花一分钱。

售票处距“大象洞”300多米。进得洞中,空气潮湿、清凉,但不流通,有一种憋闷的感觉。陡峭、狭窄的石梯湿漉漉的,我们小心翼翼地前行。

大自然真是鬼斧神工,各种钟乳石神态各异,令人啧啧称奇。洞窟时而宽敞,时而狭窄,有的地方需要躬身、低头才能穿过。我在洞中行走得汗流满面。

40多分钟后,走出“大象洞”。在一个宽阔的广场上,一行人跨上观光车。约20分钟,到达“桃溪谷”。景区工作员又一次检票后,放行。走约100多米,上一座廊桥。此桥名“鸳鸯桥”。桥尽头10来米,是一岔口。我们先往左边栈道走去。刚一拐弯,眼前豁然出现一道望不到尽头的、幽深的峡谷。湿漉漉的栈道下是一条溪流,里面是密密麻麻、大小不一的鹅卵石。流水很浅,在卵石缝隙间曲曲弯弯地穿行。清澈见底的溪水中,有不少鱼儿在游动。大的有三、四斤,小的是麻麻鱼。湍急的水流拍打在卵石上,哗哗啦啦的响声不绝于耳。

峡谷两侧,山势陡峭,植被丰茂。两边山上不少大树树身歪斜,他们茂盛的枝叶在头上彼此相交。雾一样的水汽汇聚在树叶上,凝成水滴,啪嗒啪嗒往下掉。绒毛一样的绿色青苔爬满大大小小各种树的躯干和枝枝杈杈。藤蔓植物也缠绕在树干上。峡谷弯弯曲曲。山壁上长满苔藓、蕨类和各种野草,使山崖呈现出碧绿、深绿、浅绿、鹅黄等不同层次的绿颜色。栈道时而横跨另一侧山脚,时而又横穿过来。在栈道上走着,感觉凉爽宜人,十分惬意!

大家一路走走停停,一忙碌着拍照留影。

峡谷间有一个亭子。我不想再往前去了。马丽、王蓉老师也停下来。其余老师继续前行。我们在亭子上坐着闲聊。许久,马丽老师返回去上厕所。我和王蓉老师继续等前行的老师们返回。许久,还不见他们回来,我们便起身往回走。没走多久,贺通老师便跟了上来,又看见廖富香老师。我们来到“鸳鸯桥”那,见马丽老师坐在桥上长凳上等我们。她见我们来,站起身过来,一起往右边峡谷走去。

这一条峡谷两侧陡峭的山上很少植被。沟里的鹅卵石巨大无比。清澈的水里尽是麻麻鱼。峡谷入口一段山脚,其崖如刀砍斧劈,裂有不少能遮风避雨的崖孔。我们沿高低不平、曲曲折折的栈道走四、五十分钟,便是峡谷尽头。看到一片开阔地上,有几间房子,房顶上立着“笔架沟索道”几个大字。见高耸的钢架上,两条钢索伸向耸入云天的山顶,我心生畏惧。此时,我们出山的唯一途径,就是坐索道才能返回。我别无选择,麻起胆子和贺通、王蓉、易勇跨进了索道厢。厢体门徐徐关上后,开始缓缓上升。我的心愈发紧张。他们安慰、鼓励我莫怕,不要往下看。但由于好奇心的驱使,我又忍不住时不时往下瞅。

悬在空中,真有度秒如日之感。

约二三十分钟后,总算到了终点。出了索道厢,坐景区大巴车,约二十多分钟下山,到达半山坡的景区售票处。去停车场坐车下山,到那小镇街外过桥,到昨晚上那片灯火辉煌的景区服务中心找中餐馆吃午饭。结果,街上空荡荡的,除了住在街上的居民,没有一个外地游客的身影。街上的所有铺子关门闭户,根本没有卖吃的餐馆,只好返回桥那边的街上,还是在昨晚那家“姐妹餐馆”吃午饭。吃罢午饭,驱车去达州市通川区。

我们走进达州市通川区,对“神剑园”景区、张爱萍故居、达州红军文化陈列馆等红色遗迹进行了瞻仰。

达州人杰地灵,英雄辈出。当年,有八万多巴山儿女参加红军,十四万多人参加地方革命武装。其中,三万多人在新中国成立后,被民政部门认定为革命烈士。在长期艰苦革命斗争中,达州涌现出一批以王维舟、张爱萍、陈伯均、向守志、魏传统等为代表的著名革命家。

2010年1月5日,在张爱萍将军百年诞辰之际,位于达州市通川区罗江镇高石村的张爱萍故居,“神剑园”正式开园,并对公众开放。同时,园内的“川陕革命根据地战史陈列馆”正式开馆。

张爱萍将军著有《神剑之歌》等作品,是“两弹一星”的功臣,素有“神剑将军”的美誉。

张爱萍将军故居建成于20世纪20年代中期。依山而建,坐北朝南,呈四合院布局,是我国传统的歇山式全木质结构楼房。房屋共29间,占地面积1100多平方米,建筑面积2300平方米。正堂建于清光绪年间,1938年扩建左右厢房。张爱萍将军早年曾在此生活、学习,开展早期个革命秘密活动。如今,这里已成为四川省红色旅游和将军故里游的重要景点之一。

在“川陕革命根据地战史陈列馆”中,有“达州对川陕革命根据地的贡献”的详细记载:

“川陕革命根据地两年多战斗里,红四方面军由出发时的1.4万余人增至8万余人。据不完全统计,在川陕苏区时期达州共有8万多人参加红军,牺牲2万余人,10余万人参加红军游击队等,解放后被定为烈属的就有14039户,红属52764户。参加运输等支前工作达70余万人次,为红军和苏区提供粮食3000余万斤,衣被50余万套,以及其它大量的军需物资。达州儿女用鲜血染红了巴渠大地,他们中许多人的资料甚至连姓名都无法找到。”

1934年1月22日,毛泽东在《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执行委员会与人民委员会对第二次全国苏维埃代表大会的报告》中说:

“川陕苏区是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的第二个大区域。川陕苏区有地理上、富源上、战略上和社会条件上的许多优势。川陕苏区是扬子江南北两岸和中国南北两部间苏维埃革命发展的桥梁。川陕苏区在争取苏维埃新中国伟大战斗中具有非常巨大的作用和意义。这使蒋介石与四川军阀都不得不在红四方面军伟大的胜利面前发抖起来。”

......

瞻仰结束,我怀着沉重的心情步出展厅。为了川陕革命事业,有多少生龙活虎,正值青春的巴山儿女,视死如归、前赴后继,献出了他们宝贵的生命,又有多少年迈的父母失去了儿女,年轻的妇女失去了丈夫啊!今天,在和平、富足、幸福的时代,我们还有什么理由身在福中不知福,去怨天尤人、发牢骚呢!?

离开“神剑园”,我们驱车前往平昌县城。在“凯诗镘大酒店”进餐。同行采风的贺通老师说我们难得来到了他的家乡,热情做东招待了我们。为了不浪费,我们把没有吃完的菜打包带上,决定回到宾馆安顿好后,大家聊天喝酒把它消灭掉。一行人走出大酒店,坐车前往平昌县城那家“国华宾馆”住宿。在宾馆放下旅行包,贺通老师就忙着写今天采风行的消息稿件。

由于旅途劳顿,其余老师在房间洗漱后就休息了。我和贺通老师决定待他完稿后各喝一瓶啤酒,聊一会天。于是,我乘电梯下楼。电梯在一楼停下,门开后,我跨出去,外头竟然一片漆黑。我把手机电筒打开,见楼梯间内堆满了酒店的杂物。我小心翼翼从杂物缝隙走出去,见一条窄巷两头的出口,竟然砌着两三米高的墙,我瞬间感到,自己像一只井底之蛙!心头顿生绝望之感。我只好扭身走回楼梯间,想坐电梯返回二楼,可是,居然没有按钮!我束手无策,只好给王蓉老师发微信通话,响了好一阵,她没有接听。我又给廖富香老师发,她很快接听。我把此时的处境告诉她,要她给酒店吧台小妹说。不一会,吧台小妹把电梯按下来。我上到二楼,才算“脱险”。吧台小妹站在电梯门外,我用抱怨的口吻说:

你们这电梯,到一楼咋会没有按钮能按上来呢?设计得当真奇怪!

她只是笑一笑,没有开腔。

此时,已是九点过。我到街上,铺面全都关了。只好返回。见有一家餐馆还开着,进去问老板:

老板,有没有啤酒卖?

老板:有。

我:好多钱一瓶?

老板:八元。

我:来两瓶,一瓶常温的,一瓶冻的。

回到宾馆房间,贺通老师也完稿了。我摆好菜,把啤酒瓶盖打开。贺通老师喝那瓶常温的,我喝那瓶冻的。没有酒杯,我们只好吹瓶子。一边喝,一边闲聊。完后,各自洗漱后,上床休息。

image.png

刘伯坚烈士纪念碑前留影


2024年9月23日早晨,我们退了房间,下楼在一家“舌尖上的铁板饭”餐馆,各自点了喜欢吃的小吃。吃罢,贺通老师把横幅拿来,喊餐馆外头一个挑脚边的裁缝剪一截,锁好边。到停车场坐车启程。车七拐八弯穿出平昌县城,上山,便到达的“刘伯坚烈士纪念馆”。

“刘伯坚烈士纪念馆”位于四川省巴中市平昌县城二公里的佛头山腰。1986年落成。建在镇龙佛头山森林公园内。陈列烈士遗物1000余件,广场建有“刘伯坚烈士纪念碑”。2004年被国家列为全国100个红色景区之一。

刘伯坚(1895年--1935年),四川省平昌县龙岗寺庙(原属巴中县)人。早年曾就读于金斗寨高等小学堂(今平昌县金山中学)、省立巴州中学、省立万县师范、成都高等师范学堂。

1920年,刘伯坚赴欧洲勤工俭学。先后在法国、比利时一边做工一边学习。这期间,他研读了《共产党宣言》、《法兰西内战》、《资本论》、《国家与革命》等著作,学习苏俄革命经验,积极从事勤工俭学和华工的组织工作,与中法反动派及各种各样的困难进行斗争。慢慢地,刘伯坚自己也由一个满腔热血的爱国主义者,开始转变为共产主义者。

刘伯坚是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无产阶级革命的坚强战士,优秀的红军指挥员之一。他早年勤工俭学比利时、法国等国,是“旅欧支部”的组建者和领导者之一。在第一、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他为党和人民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1935年3月4日,刘伯坚率部队转移突围时,不幸负伤被捕。被捕期间,他以共产党人钢铁般的意志,忍受着敌人的折磨,同敌人进行顽强的斗争,并给后人留下了许多珍贵遗墨,如《带鐐行》、《移狱》、《狱中月夜》。

《带鐐行》

刘伯坚

带鐐长街行,

蹒跚复蹒跚,

市人争瞩目,

我心无愧怍。

带鐐长街行,

鐐声何铿锵,

市人皆惊讶,

我自心安详。

带鐐长街行,

志气愈轩昂,

拚作街下囚,

工农齐解放。

1935年3月21日,刘伯坚英勇牺牲于江西大余县。

临刑前一刻,刘伯坚还镇定自若,挥笔疾书,叮嘱爱人王叔振:“望你无论如何要为中国革命努力,不要脱离革命战线,并要用尽一切力量教养虎、豹、熊三幼儿成人,继续我的光荣事业。”

刘伯坚大义凛然、视死如归,高呼着“中国共产党万岁”的口号,壮烈牺牲。

......

离开“刘伯坚烈士纪念馆”,驱车去平昌县“白衣古镇”。中午,在古镇附近的“白衣鱼莊”吃罢全鱼宴,龙泉驿区作家协会“川陕革命老区采风行”前往巴中市。

车行两个多小时,到了巴中市。到廖富香老师在手机上定好的“7天连锁酒店--巴中城市广场客运中心店”,放下旅行包,各自在房间休息。

廖富香、马丽二位老师却没有休息。明天要去巴中市城郊南龛山上的“将帅碑林”瞻仰红军烈士,大家在廖富香老师的提议下,决定买一束鲜花,明天好敬献给烈士。此时,她们冒着酷暑,在陌生的巴中城,四处寻找卖花的店铺。经过一番努力,她们在离酒店2、3里路的一条街上找到了花店,并和老板商定好明天一早去取后,便回到酒店。不久,商定去“恩阳古镇”。一行人便动身前往。古镇离巴中城区约20多分钟的车程。

恩阳古镇坐落于川东北地区的革命老区巴中市恩阳区。它东临巴中市区。恩阳河从旁流过,故名“恩阳古镇”。恩阳古镇历史悠久,古镇由最初的水码头为基础发展而来。在水运占据主导的古代一度繁荣,曾有“小上海”之称。当下仍然存有28条古街,数百座明清古建筑。1933年川陕革命根据地成立,首府巴中,恩阳县治所位于今恩阳镇,这为古镇增添了浓厚的革命色彩。

1927年8月1日,周恩来、朱德、贺龙、叶挺等人领导国民革命军在南昌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的第一枪,从此,星星之火便在中华大地上迅速燃烧起来。1933年,川陕革命根据地宣告成立,成为除中央苏区外最大的苏区。同时,恩阳县苏维埃成立。

恩阳古镇有红军遗址一条街:“上正街”和“下正街”,长约400米。是红军文化遗址最多的街。如:有原中共川陕省仪阆县委、中共川陕省恩阳县委会旧址、川陕省恩阳县苏维埃政府旧址、恩阳财政委员会、川陕省恩阳县革命法庭旧址、红军经理处等各类行政机关遗址13处,保存较为完好的有8处。各类标语随处可见,如:“红军胜利万岁”、“粉碎川陕会剿”“为土地归农民而战争”、“共产党热爱人民”、“拥护红军”......

红军在恩阳古镇生活、战斗了近两年,留下了珍贵的史料,不愧为一座露天的革命博物馆!

毛泽东在《为人民服务》中所赞颂的红军战士张思德,也曾在恩阳县列宁学校读书。

......

我们到恩阳古镇,夜幕已经降临。穿过横亘恩阳河的廊桥,左拐,沿着青石板路下行几分钟,就来到了古镇“上正街”的街口。此时,街上已是灯火通明。我们在进街的石梯上扯着“成都市龙泉驿区作家协会川陕革命老区采风行”的横幅,合影留念后,就上石梯往街上走去。狭窄弯曲的老街铺着青石板,街道两边是明清、民国时期的古建筑,这些建筑以木材、石板为材料,保存完好。两边的居民把临街的房屋改成铺面,经营着各种各样的生意。有游客经过,都热情地打着招呼招揽生意。

从“下正街”的石梯下来,左拐进了一条两米多宽的狭窄弯曲的小街,灯光昏暗,两边也有做生意的店铺。廖富香、马丽二位老师在右边一家专卖醪糟的店铺看了看醪糟,想买,但塑料瓶装的醪糟有五斤重,携带不方便,只好依依不舍地放弃了。走出这条小街,眼前豁然开朗,出现了一条宽敞的街,这条街没有街灯,黑黢黢的,来来去去溜达的行人却不少。我们没有再往前行,左拐进另一条宽敞、明亮的街道,出了这条街,是一个宽阔的休闲娱乐广场。广场上正在放映一部少数民族题材的电影。很多居民坐在独凳上津津有味地看。天气奥热,蚊子也多,不少人手拿一把扇子摇着,既撵蚊子,又扇凉。我们曲曲拐拐穿过去,走到临河的街上。左边是铺面,右边是河岸。灯光撒在荡漾的河面上,随着河水跳跳荡荡。靠河的街边,摆着一线茶桌。

曾明伟主席说:若有时间,在这里喝茶聊天,那真是一件惬意的事情。

我说:就是!

心想,我们是匆匆过客,不知何年何月才有机会坐在这里,吹着河风惬意地喝茶聊天呢?

又走一阵,我们又来到了“上正街”口。此时,大家都有了饿意。这街上,此时没有一家卖炒菜的中餐馆,便走上石梯,打算在左边第一家小吃店填一下肚子。这小吃店既卖面,又卖醪糟汤圆。走进店子,异常闷热。我们一行八个人,有的想吃汤圆,有的想吃面,有的要辣味,有的要淡味,老板听后,晕头转向,干脆说不卖了。我们只好到第二家小吃店。这家店除了卖面、醪糟汤圆,还卖烧烤串串。听了我们八个人不同的口味要求,老板不嫌其烦,欣然拿出纸笔来一一记录好。走进他店子,里头虽然有几台落地风扇呼呼地吹,也是闷热难当。我们退出来,喊老板在街边放一张桌子,在外头吃要凉快一些。老板很热情,动作麻利地搬出一张长条桌、八张板凳来,满足了我们的要求。马丽老师点了10块钱的烧烤,其余的人吃的吃面,吃的吃醪糟汤圆。

吃罢,一行人悠闲步行10多分钟,到停车场坐车回酒店。

在酒店门旁,我决定买一个西瓜,给大家消暑解渴。

听老板说是无籽西瓜。

我说:老板,称一个嘛。你要选一个熟透的哦!如果是生瓜,要退回来哈!

老板说:你放心!

他搁在电子秤上称后,说:38。

我听成88了,用微信发给他。

收款机上报:现金收款88元。

老板听见说:一个西瓜哪值得到这么多钱哦!是38元。

老板从背包头摸出现金,把多余的钱退给我。他的诚信让我十分感动。又在他摊子上买了20元土李子。提着西瓜和李子,坐电梯上楼,到王蓉老师他们房间,把西瓜切成牙。贺通老师又在写今天的采风消息,我给他拿一牙西瓜,三个李子到房间。马丽老师不吃,在房间休息。吃罢西瓜,和曾明伟主席、廖富香老师、王蓉老师夫妻、李世军老师下楼去,在巴河岸边散步。

晚风习习,凉爽宜人。对面河坎边,有萤火一样的灯光闪闪烁烁,那是夜间垂钓人的灯光。

image.png

巴中市“将帅碑林”门口留影

image.png

光雾山“巴山游击队史迹陈列室”前留影

 

2024年9月24日晨,我们退了房,坐楼梯下来,在酒店门侧的“同利快餐”店吃罢早餐,就前往“将帅碑林”。没想到去那距离不远,车行十多分钟便到达了目的地。

在南龛山半山腰,见有邓小平题词的“川陕革命根据地博物馆”,与博物馆一条马路之隔,耸立着一座“抗战阵亡将士纪念碑”。

为了纪念和缅怀红四方面军将士的丰功伟绩,1993年经四川省政府批准,在巴中市城郊南龛山顶,建立了川陕苏区“将帅碑林”。现已建有红四方面军主要将领纪念像园、纪念单碑长廊、红军将士英名纪念碑、吴瑞林将军纪念像园、红色博物馆、刘伯坚烈士纪念像、红军陵园、兵器展场、红色组雕等。安放“歼六”战斗机一架、“三七”高炮二门,共嵌碑4300余块,收集刻写红军烈士名录13.8万人,收集红军将士捐献的纪念物品10000余件。

“红军将士英名纪念碑”碑身被两圈英名墙环绕,碑名分别由李真、张志坚将军题写。碑通高12.23米,寓意巴中12万人参加红军,建立了23个县(市)苏维埃政权。

在这13.8万英名中,有红军烈士7.7万人,其中7400名是用“娃子”“女子”称呼,如“张娃子”“陈女子”等,那是革命年代,他们的父母没有条件上学,不能为子女起一个寓意希望和未来的名字,而现在,他们有了一个共同而光荣的名字“烈士”!

我们作协一行八人来到“红军将士英名纪念碑”前,怀着沉重、庄严、肃穆的心情,向烈士们默哀、三鞠躬后,敬献了一束鲜花在碑座前,以表达对他们的崇敬、哀思之情。

缓步环绕着“红军将士英名纪念碑”而行,看着那环形碑上密密麻麻的名字,我的心情十分难受,脚步异常沉重!

是啊,一个个名字,就是一个个鲜活的、年轻的生命!他们告别家乡,离开父母、亲朋,有的甚至告别初恋的女友、新婚的妻子,为了保卫川陕革命根据地,歼灭来犯之敌,奋不顾身,在炮火硝烟中浴血奋战,流尽了鲜血,献出了自己年轻、宝贵的生命!而名字能镌刻在这上面的、牺牲的红军战士,都是“幸运儿”,还有无数壮烈牺牲的红军战士,连名字都无法查清,没有人能够铭记他们!

遥望不远处绵延不绝、巍峨挺拔的巴山群峰,俯视山下巴中城区高低错落的楼群,我想,这些烈士们一定会感到欣慰,因为,在他们战斗过的土地上,一座座高楼拔地而起,如今祖国繁荣昌盛,人民幸福安康,使他们的鲜血没有白流!

此时此刻,我脑海中又荡漾着那首《红军阿哥你慢慢走》歌曲凄婉、优美的旋律来。我情不自禁停止敲击电脑键盘,马上用手机在百度上收索出这首歌曲来听。

《红军阿哥你慢慢走》

作词:江志华

啊呀来

红军阿哥你慢慢走嘞

小心路上就有石头

碰到阿哥的脚趾头

疼在老妹的心那头

红军阿哥你慢慢走嘞

小心路上就有石头

碰到阿哥的脚趾头

疼在老妹的心头

阿呀嘞

红军阿哥你慢慢走嘞

红军阿哥你慢慢走嘞

红军阿哥你慢慢走嘞

红军阿哥 慢慢走嘞

红军阿哥你慢慢走嘞

红军阿哥你慢慢走嘞

走到天边有七星头

老妹等你又长相守

老妹等你又到白头

红军阿哥你慢慢走嘞慢慢走嘞

红军阿哥你慢慢走嘞

走嘞

红军阿哥你慢慢走嘞

慢慢走嘞

红军哥哥你慢慢走嘞

红军阿哥你慢慢走嘞

革命胜利有你回头

老妹等你又长相守

老妹等你又到白头

听着这情深意切、缠绵悱恻、荡气回肠的歌曲,我情不自禁地泪流满面,心头无比心酸!是啊,有多少痴情的阿妹,对离开家乡参加红军的阿哥一直期盼着,相守着,直到白了头!可是,她们的阿哥却再也没有回来,再也不能相见、相聚了!因为......因为她们深爱的阿哥,为了建立光明的新中国,把鲜血流进了巴河清澈的波浪中,忠骨埋在了巴山肥沃的土地上!

离开“将帅碑林”园,我们前往南江县光雾山。

驱车到达光雾山,已是中午。贺通、王蓉、易勇和我四人先行到达事先定位好的光雾镇政府附近。车靠路边停好,下车后,在一家“品味佳”中餐馆门前坝子上,我们见摆着一张大圆桌,圆桌围一圈塑料凳子,一把撑开的帆布大伞罩在上面,把辣日头挡住,一片荫凉覆盖着桌子、板凳。我们走到桌前坐下,等曾明伟主席、廖富香老师他们到来。

不一会,一个50岁左右的女人走出餐馆大门,笑容满面地问:几位吃饭不?

我们异口同声地说:我们人还没有到齐,等一下再说。

女人走进餐馆去,一手提一把茶壶,一手拿几个纸杯过来。

我们说:谢谢老板,我们不喝水。

女人热情洋溢地说:你们吃不吃饭无所谓,水要喝起嘛!

说罢,把茶壶和纸杯搁在桌上,又进餐馆忙去了。女人的举动,使我们四个人备受感动。这光雾山里的人,是多么的淳朴、善良啊!

不久,曾明伟、廖富香、马丽和李世军四位老师到。

廖富香、马丽老师一路风尘,不辞劳苦,为我们的肚子着想。她们一下车就走进餐馆,去了解各种炒菜的价格后,决定大家就在此吃午饭。

饭罢,我们一行人上车,往光雾山深处去。在南镇区红庙镇街上一家“红叶香居”旅馆办好房卡,放下旅行包。廖富香老师要去“米仓山游客中心”打听票价,我和易勇大哥陪她一起前往。

我们按路牌的指示,右拐进一片无比宽阔的广场。广场上有各种绿化树和停车位。在一个陌生人的指点下,我们走到广场对面“米仓山游客中心”。廖富香老师询问了票价情况后,我们朝“米仓山游客中心”左侧的那一片低矮的土墙瓦房子走去。一座房子的门眉上写着“巴山游击队史迹陈列室”,毗邻的一座房间门楣上写着“巴山游击队纪念馆”,我们逐一参观。

“巴山游击队纪念馆”建于2003年,位于四川省南江县光雾山镇北七公里处的“川北第一村”——铁炉坝村,地处光雾山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桃园景区和米仓山国家森林公园内。

巴山游击队纪念馆占地约3705平方米,建筑面积620.4平方米,其中展厅面积540.4平方米。主要由巴山游击队指挥部旧址、巴山游击队史迹陈列室、南江今古文化掠影陈列、南江革命史陈列三个基本陈列组成,通过实物、沙盘模型、多媒体等多种手段重点展现巴山游击队艰苦卓绝的战斗。巴山游击队是我国近代革命史上红四方面军撤离川陕革命根据地,西渡嘉陵江,配合中央红军长征以后留守川陕苏区的唯一一支正规革命武装。自1935年2月至1940年3月,这支队伍以此地为指挥部之一,在川陕交界茫茫林海中与敌人顽强斗争长达五年之久,为牵制川陕军阀,配合红军长征、组织群众延续革命火种发挥了重要作用。

1936年3月至5月,由于巴山游击队不断发展壮大,国民党政府隧派遣国民党三十八军对其实施围剿,由于敌强我弱加之游击队领导指挥失误,巴山游击队受到很大的损失,战斗人员仅存65人。不屈不挠的巴山游击队并没有因此消沉,他们于1936年11月,在南江桃源大河石窟召开整顿会议,总结经验教训,将剩余战斗人员改编合并为一个营,由原“二营”营长赵明恩为游击队长,下辖两个连和一个独立连,在200平方公里的根据地内,重整旗鼓,继续坚持游击战争。到1938年,巴山游击队又恢复到了700余人,开创了巴山游击队第二个鼎盛时期。

1940年春,坚持战斗五年多的巴山游击队,由于国民党军的残酷镇压,寡不敌众,加之叛徒对游击队领导人的血刃,最后失败了,流散的游击队员后来又参加了陕南的黎坪起义和孙鹏的桃园起义,继续开展革命斗争。

赵明恩(1910年9月--1940年3月),四川达县人。1926年加入共青团,192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9年1932年两次被捕入狱,酷刑不屈。红军解放达县后出狱,曾任红三十三军政治部主任、绥定道委秘书长、南江县少共宣传部长等职。红军撤离川陕根据地前派往巴山游击队。1935年4月,任巴山游击队营长。1936年11月,大河石窟会议,主持游击队整级师缩编为营。赵明恩被选为巴山游击队队长后,运用正确的策略,使巴山游击队再次迅速地发展壮大。1940年春,突破敌人包围中,赵明恩在南江中坝猪槽沟被叛徒杨芝芳杀害,后被追认为革命烈士。

刚走出纪念馆,见曾明伟主席过来。他也进去逐一参观。

我们返回“红叶香居”旅馆,又去四公里外的“蜀门、秦关”。这个关隘,在四川和陕西两省的交界处。向北跨出门洞一步,就到陕西省的地面,向南跨出门洞一步,就是四川省的地面。在此处拍照留影后,驱车下山,去陕西地界的一个叫“喜神坝”的地方。在一个路边中餐馆吃了夜饭。返回时,刚要上山,见前头堵了一长串车。一打听,才知道是水泥罐车在拉混凝土填补路边的路面。需要等一个多小时才能放行,我们只好下车耐心等待。

回到旅馆,已八点多钟。

image.png

image.png

昭化古城留影


image.png

白衣古镇留影


image.png

米仓山留影


2024年9月25日,一早起来,陪贺通老师去“巴山游击队纪念馆”。他拍照收集资料后,我们返回。吃罢早饭后,我们一行人去米仓山。

在“米仓山游客中心”买好票,驱车上山到“香炉山索道”。我坐上索道,心头依然是战战兢兢的。索道终点在半山腰。出了索道间,我们沿崎岖的山路慢慢上山。这里山势陡峭,风光秀丽。山崖上,随处可见一棵棵历经风霜,枝干苍老的映山红。站在观景台上,往下俯瞰,千山万壑,雄奇壮观,美丽景色尽收眼底。游人们无不频频举起手机来拍照留念。

到得山顶,已近晌午。我们坐在一处阴凉下,把携带的糕点拿出来聊以充饥。然后,一路游玩着,又走向半山腰的那个索道间,坐索道下山。此时,我又来了诗兴,吟一首:

《香炉山索道》

索道耸云天,

坐上心胆颤。

险峰景色奇,

迷我嫌时短。

下到山底,坐车去几公里外的“黑熊谷”。到得“黑熊谷”门口,我、易勇和马丽老师没有进去。我们坐在门口的长凳上等曾明伟、廖富香、贺通、王蓉和李世军五位进去游玩的老师。

他们出来后,坐车返回到光雾山镇,又去那家“品味佳”中餐馆,吃了饭,就去广元的“召化古镇”。

到“召化古镇”天已黑透,我们在下榻的“悠然居客栈”安顿好,就去街上找了一家中餐馆吃夜。吃罢夜,在街上逛了一转,返回时,廖富香老师安排明天上午大家各自自由活动到十一点,去镇上的那个“红色陈列馆”。

第二天(2024年9月26日)早晨,我和贺通老师为了避开酷热的天气,不到七点就出门上街,把“召化古镇”每一条街的旮旮角角都走了个遍。拍了许多照片,收集了不少古镇的资料。在镇上的“袁家大院”,有幸各淘到一本陈洋著的《老昭化》。

“召化古镇”,是古蜀道上的历史文化名城。古蜀道从关中平原上的古长安到四川成都,绵延600公里。而昭化乃蜀道之要冲,四川之咽喉。它背山靠水形势险要。周显王时(公元前368年),蜀王封其弟葭萌于此建苴国,都邑名土费城,秦灭蜀于此置葭萌县,蜀汉改名为汉寿,晋改为晋寿。以后复改为益昌、益光、京兆,宋开宝五年改名为昭化。今为广元市元坝区昭化镇。昭化曾为“全蜀咽喉,川北锁钥”“虽弹丸之地,有金汤之固”之称。

1936年国民政府修筑川陕公路。其最初设计路线是由剑门关经昭化到广元。但由于昭化当地士绅认为修路占用了良田,且路成后将有过境军队的夫役之差,因此筹银币二千元贿赂筑路工程指挥部,乞请改道,故川陕公路的修筑便避开了昭化古城。川陕公路的这一改道,使原本经济繁荣、商贸活跃的昭化城镇偏安一隅,成为了交通死角。也正因为昭化古城远离战乱。远离了近现代的工业革命,它那典雅之风、朴素之气才得以保存下来。

昭化古城内外文物古迹甚多,现存有明代城门三座,完好的清代民居以及文庙、书院和明清城墙及众多三国遗址。姜维屯兵拒魏牛头山的“天雄关”至今还关门残存、雄风依然。昭化古城所面临水、四周环山,前有凤岭为屏,后有翼山作背。东南隔嘉陵江,茅坪寺屹立对岸。南围刀环山,刃割长天。西面牛头山、天雄关,扼控川陕驿道。北有盘龙、虎头寺两相对峙。道光《昭化县志 . 舆地志》载:旧系土城,明天顺年间(公元1457--1464)包筑以石,周三里七分,拱墙438丈,高3丈,厚12丈,上覆串房,四门有楼。东名瞻凤、南名临江、西名临清、北名拱极。四周城壕有水护。明崇祯二年(公元1629年)为守城又增筑一台,曰“金线系葫芦”。巍然壁立,守城者登临其上,俯视四面,了如指掌。

乾隆三十一年(公元1766年),邑令李宜相领银一万七千八百六十五两七钱五分五厘九毫七丝修筑城墙,因不符合原占地面积,保宁府又饬令吴庭相折修东、西城墙等处,于乾隆36年(公元1771年)竣工。周长482丈零五寸。高1.5丈,垛高0.5丈,底厚1.2丈,顶宽0.8丈,外围砌石,内面石脚砖身。城池四周环水,城周呈圆形。

昭化古城不取方圆等规矩形状,而取葫芦形状,且葫芦口朝向为东北方位,正对嘉陵江与白龙江交汇处。葫芦乃聚水之物,水乃财富象征。口朝东北,聚嘉陵江与白龙江之水,故昭化城为“聚财之城”。

古街两侧保留着完整的明清建筑,龙门书院、考棚、怡心园、益合堂、汉寿阁等保存十分完整,多为穿斗木结构、小青瓦、古朴的川北风味民居。

文人墨客在这里留下许多诗篇。这里亦有许多妙趣横生、诙谐幽默的民歌。如:

《昭化民歌选》

栀子开花白一坡,树林里面会情哥。

面对面来盘腿坐,只准闻香不准摸、

春来桃树正开花,莫学葛藤满山爬。

正儿八经嫁你时,白天黑夜由你耍。

妹妹门前一棵槐,妹拉槐枝望哥来。

娘问幺妹望啥子,我望槐花几时开?

背时哥哥不是人,把我哄进刺笆林。

扯起就是一扫腿,不管地下平不平。

青杠林里落叶稠,搂抱落叶当枕头。

叫声哥哥慢仗些,这可不比铺里头。

......


十一点去“昭化古镇”的“红色陈列馆”参观。完毕后,在一家中餐馆用罢餐,我们一行人坐上车,匆匆往广元“剑门关”而去。

到了“剑门关”山脚下,一个中餐馆老板喊我们把车停在他饭店门口,之后,他用面包车把我们拉上山去。我们买了门票。到检票口,工作员一边用仪器检测身体,一边喊我们把携带的打火机交出。我把打火机丢进一个桶里。过了检票口,我们就一路往山下走。尽管不是节假日,这里依然游人如织。

“剑门关”位于四川省广元市剑阁县,地处四川盆地北部边缘断褶带,大剑山和小剑山中断处。这里两旁断崖峭壁,直入云霄,峰峦依天似剑,两壁对峙如门,因此得名“剑门”。“剑门关”隘口形成于白垩纪,是世界罕见的城墙式砾岩断崖丹霞景观,垂直高度300米,底部最窄处仅50米,是自然天成的天下第一关隘。

“剑门关”自古以来就是军事重地。三国时期,蜀汉丞相诸葛亮于大剑山峭壁中断两崖相峙处,依崖砌石为门,置阁尉,设戊守,成为军事要隘;唐朝以后,称为“剑门关”。 

它是蜀中的北方门户。历史上,“打下剑门关,犹如得四川”的说法,体现了其重要的战略地位。“剑门关”曾是历代兵家必争之地,冷兵器时代从未被正面攻破,有“天下第一天然隘口”的美誉。

剑溪河穿山而过,它是属嘉陵江水系。瀑布、沟谷繁多,森林覆盖率超过百分之九十二。

......

游客们漫步在山路上,尽情地拍照留影。

两面高耸的山崖,覆盖着郁郁葱葱的林木。各种鸟儿欢快地鸣叫、嬉戏着。

前面立着几面大鼓,有游客拿起鼓槌,挥臂猛敲,洪亮的鼓声在山谷间久久地回响,犹如当年蜀军面对入侵的敌人敲响的战鼓,令人神情亢奋。为了保家卫国,将士们拚死厮杀的场景,此时,在我的脑海中一一浮现。

没走多久,便看见前面高耸的“剑门关”了。当我走近,它那巍峨的雄姿,磅礴的气势,令我深深地震撼!真正是“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只要据此雄关,纵有千军万马来犯,也是奈它不何的。

游客见到它,没有不啧啧称奇的。

我徒手蹬山都气喘吁吁、双腿打颤。此时,我在想,当年修建它时,是何等浩大的工程啊!那些工匠不知要流多少汗水,吃多少苦头!

在“剑门关”前拍照留影后,我们开始下山。沿着蜿蜒陡峭的石阶下行,我的两腿都在打颤。幸好,我们一路的伙伴走得慢,且时不时坐下来歇息。

有好几次,我烟瘾来了,情不自禁地去摸口袋头的烟,突然想起,为了防止森林火灾,在检票口,打火机已被没收了。此时,我真想快点走下山去,好好抽一支烟啊!无奈,只好忍着。

突然,我脑海中出现了一首打油诗:

《剑门关吟》

其一

初来乍到剑门关,

居然不许爷抽烟。

行至栈道瘾发作,

双腿无力打颤颤。

 

其二

千盼万望终下山,

愁云散去心喜欢。

没收火机归还我,

吸烟快活赛神仙。

 

这首打油诗我吟出来,只是为同行的老师们一路上解除疲乏、逗乐消遣、活跃气氛而已。

终于下了山,出了检票口,我在一个塑料桶里拿了一个游客扔的打火机,抽出一支烟来吸着。

其后,我另作了一首剑门关的诗,以舒胸意:

《剑门关》

剑门雄关耸云天,

巍峨气势吾喟叹。

遥想当年厮杀烈,

豪杰热血遍地染。

 

游罢剑门关,我们在那家中餐馆吃罢饭,就到广元市,在廖富香老师预先定好的那家“7天连锁酒店”安顿好后。我和廖富香老师、王蓉老师夫妻出去转了一圈。廖富香老师一边散步,一边操心着明天大家的午餐。她看见一家卖美蛙鱼火锅的顾客盈门,就去打听价格,觉得不错,就决定明天上午去了“翠云廊”后,大家返回,来此吃美蛙鱼火锅——在此次大家出来采风的几天,廖老师时时刻刻都在为我们的吃、住无私地操着心,我打心底里对她敬佩、感谢!

走到酒店外,曾明伟主席打电话给廖富香老师说,他在南河的廊桥上,喊她过去坐一下。我看时间还早,又考虑到廖老师一个人在陌生城市的安全,我决定和她一路前去。之后,李世军老师也来坐了一阵。

image.png

剑门关留影

image.png

剑门关留影


2024年9月27日,吃过早饭,我们一行人去“翠云廊”采风。

“翠云廊”古蜀道位于金牛古蜀道之上,因剑阁当地拥有独特的土壤条件,让该处成为了柏树生长的乐园。

“翠云廊”古蜀道始建于秦汉,完备于明朝,历经千年沧桑仍浑然一体、生机盎然,实属世界罕见,被誉为“蜀道灵魂”“国之珍宝”。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下令以咸阳为中心修筑通达全国的驰道,在道两旁种植上成排的松柏,用以彰显天子的威仪。还有一种说法,秦始皇修筑阿房宫曾在蜀中大量砍伐树木,蜀中百姓怨声载道。为了安抚百姓,便下令在驿道旁植树。

第二次对“翠云廊”大规模种植的是张飞当年为巴西(今阆中市)太守,两地往来频繁,剑州又是蜀都至中原的必经之路,于是张飞下令士兵与百姓沿驿道种树。

第三次是东晋时期。因道教兴起,人民重视风水之术,而剑阁又是道教的发源地,于是大量栽植“风脉”树,尚书郎郭璞为此写了《种松记》刻于石碑。

第四次是北周时期,时人为计里程,曾在道旁每一里垒一土堆作标记,但这种方法容易被风雨冲毁,后来改为每一里种树一株,以一里树计算里程。

第五次是唐代。唐天宝年间,因杨贵妃喜欢吃川南泸州的合江荔枝,玄宗命人快马加鞭,连夜运送。为保持荔枝鲜味,令百姓沿途种植柏树,剑阁人民又在原有基础上进行了栽补,使“翠云廊”初具规模。

宋、明两朝时,宋代真宗、仁宗、徽宗、宁宗都颁布了关于沿官道植树的诏令,明正德年间的剑州知州李壁更是沿线植柏达数十万株。一代又一代的人不断在古蜀道上大量栽植行道树,逐渐形成以古柏为主、绵延数百里的林荫大道。同治《剑州志》所载清人乔钵《翠云廊》诗序云:“明正德时知州李壁,以石砌路,两旁植树数十万,今昔合抱,如苍龙蜿蜒,夏不见日。”“翠云廊”由此形成了宏伟规模。

截止2023年8月,“翠云廊”区域内拥有树龄100年以上的古柏20391株,其中剑阁境内现存古柏7778株,古柏平均树龄1050年。

“翠云廊”呈“人”字分布,北至昭化古城,南抵阆中古城,西达绵阳梓潼大庙山。据林业专家考证,现“翠云廊”沿线胸径2米以上,树龄2000多年的古柏应当都是秦朝时所植。

剑阁柏:

剑阁柏树龄已有2300多年,树高27米,笔直挺拔、直指云霄。此柏干如松,皮如柏,果实如松,裂纹如柏,全世界仅此一株。

帅大柏:

帅大柏高29米,胸径2.24米,材积33.9立方米,树龄超过2300年,是“翠云廊”特大柏树之一,需五人才能合围。1963年,朱德视察“翠云廊”,称其“帅大的树,就是很大的树,就是树中元帅”,从此,就有了“帅大柏”。

清代剑州知州乔钵写下诗句“翠云廊,苍烟护,苔花荫雨湿衣裳,回柯垂叶凉风度”,至此,“翠云廊”这个名字便一直留存了下来。

2023年7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四川省广元市考察了“翠云廊”古蜀道,了解当地推进历史文化传承、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等情况。

从古至今,历代王朝和政府都对“翠云廊”的保护十分重视。

......

我们漫步在“翠云廊”古柏森森的石板路上,对历经千年风霜的、千姿百态的古柏所深深地震撼和吸引。来此游览的游客,无不争先恐后与它们拍照留念。

此时,我走在“翠云廊”古柏浓阴下的石板路上,突然想起来“前人栽树,后人乘凉”这句话来。是的,这一片珍贵的参天古柏,是我们中华民族多么宝贵的财富啊?!作为中华儿女的一员,我感到深深地荣幸和自豪。感叹之余,作一首:

《咏翠云廊》

千年古柏插云霄,

枝曲叶娆戏飞鸟。

崎岖廊道浓阴凉,

游人迷恋竞拍照。

 

离开“翠云廊”,我们返回广元市,在那家“美蛙鱼火锅酒店”用罢餐,于两点零三分准时开车返回家乡龙泉。六点左右一行八人平安到达西河镇。遗憾的是,马丽老师的丈夫开车来把她接走,去赴一个朋友的晚宴了。我们在“刘姐川菜馆”吃罢饭,和各位老师作别。

至此,成都市龙泉驿区作家协会为期七天的“川陕革命老区采风行”活动圆满结束。

作为此次采风行的一员,在此,我怀着诚挚的心情,感谢领头人曾明伟主席,感谢每一天给我们的食宿尽心竭力费心的廖富香老师,感谢每一天给我们开车的易勇、李世军、马丽老师,感谢每一天为我们采风行辛辛苦苦写报道的贺通老师,感谢王蓉老师的一路陪伴!是他们,使我在七天的采风期间,每一天都心情愉快。此次,我在川陕革命老区受益匪浅,收获颇丰。

2024年9月28日—2024年10月5日,写于家中。

10月6日,再修改于家中。

10月8日,又补充修改于家中。

image.png

刘伯坚烈士雕像

image.png

红军将士英名纪念碑

image.png

红军第三十三军纪念碑

image.png

刘伯坚烈士纪念碑

image.png

恩阳古镇

image.png

广元“翠云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