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们来到军工路516号,在香樟掩映下,可以看见沪上高校中规模最大的历史建筑群——沪江大学历史建筑群。在近半个世纪中,这所教会学校曾多有创举,也经历过不少艰难时刻。如今,坐落于此的上海理工大学不仅守护着“沪江”的老建筑,更传承着宝贵的“沪江”精神。
接下来
就让我们一同寻访
“百年大学”的最后一站
沪江大学(今上海理工大学)
从密氏校门到湛恩大道
映入眼帘的首先是为纪念沪江大学教授而命名的密氏校门。校门落成于1916年,以学识渊博却英年早逝的密勒氏教授的名字命名。
图为:密氏校门
右侧门柱所刻的“滬江大學”字样为校友郑章成所题,左侧则挂着如今的“上海理工大学”门牌。抗日战争时期,沪江大学遭日军占领而被迫迁移,一度解散,后又易名为“沪江书院”。战乱中,郑章成仍坚持主持沪江书院教务,为“沪江”保留下了一脉书香。
图为:郑章成所题“滬江大學”
校门正对着的,是以沪江大学首位华人校长刘湛恩名字命名的“湛恩大道”。
图为:湛恩大道
大道两旁分布着众多历史建筑物,其中包括有“普济医院”之名的麦氏医院。如今,该两层建筑保留了青砖外墙和红砖砌筑的线脚、腰线、门窗,改造为“沪江美术馆”,为这所理工院校增添了一份优雅的艺术氛围。
图为:沪江美术馆
绿树掩映的刘湛恩故居
沿着湛恩大道前行,便来到了一片环境清幽、植被茂密的区域,树丛间还可看见红瓦屋顶与红砖墙面。
图为:昔日教员住宅区
这里分散着13座美式的独立小别墅,它们相继建成于1917-1936年间,当时曾作为教员住宅使用,屋前有小径互通,其中最有名的莫过于刘湛恩故居。
图为:刘湛恩故居
20世纪20年代末,全国掀起“收回教育权”运动,教会学校逐渐被纳入中国的教育体制。沪江大学董事会聘请年仅31岁的刘湛恩为第三任校长,他也是沪大历史上首任华人校长。刘湛恩到任后,设置奖学金、开设夜间授课的举措受到了广泛欢迎。九一八事变后,他积极参加抗日救亡运动,1938年遭特务暗杀身亡。
图为:刘湛恩
刘良模与《义勇军进行曲》
走进沪江大学校史馆,在馆内陈列墙的杰出校友名单中,刘良模赫然在列。
图为:刘良模
刘良模曾先后就读于沪江大学附中、沪江大学社会学系。他在上海投入抗日救亡运动,致力于群众歌咏活动,教唱《义勇军进行曲》等抗战歌曲。
1936年6月7日,27岁的刘良模在上海南市公共体育场,站在高凳上指挥“民众歌咏会”及各界群众齐声高唱《义勇军进行曲》《开路先锋》等抗日救亡歌曲。渐渐地,演变成一场汹涌澎湃、声势浩大的抗日救亡歌咏运动。
图为:刘良模指挥群众高唱 《义勇军进行曲》
1940年,刘良模受到“美国医学援华会·援助中国会”的邀请,开始向美国人民介绍中国的抗战歌曲。在那里,刘良模先生结识了著名黑人歌唱家保罗·罗伯逊。保罗·罗伯逊非常支持中国抗日救亡运动,跟着刘良模一句句用中文演唱《义勇军进行曲》。
图为:保罗·罗伯逊
随后,保罗·罗伯逊和刘良模合作,灌制了一套中国革命歌曲的唱片,片名叫《起来》。宋庆龄欣然为这套唱片集作序,出售所得也汇到国内,支援抗战。
图为:《起来》唱片封套
图为:宋庆龄为《起来》唱片作序
刘良模的一生以音乐为武器,展现了他赤诚的爱国情怀,以歌声为号角,表达了人民的力量与觉醒。
上海理工大学校园内保存历史建筑数量多、质量高,校内较多建筑已被公布为上海市文物保护单位和上海市优秀历史建筑。漫步这里,令人恍然觉得像回到了二十世纪上半叶的校园。历经风雨的清水红砖不仅是设计师亨利·墨菲的杰作,更象征着绵延不息的“沪江精神”,寄托着万千学子的往日情怀。
图为:沪江大学优秀历史建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