觇标,是红色的,
总是屹立在很高的地方。
当我们第一次踏上地球第三极,
眺望雪山顶上,
那红光闪闪的觇标时,
老测绘兵说,
那是新中国西藏第一代测绘兵,
最早把觇标屹立在了世界屋脊。
1952年18军进藏测量分队
在西藏最先组建起的大地测量队
老测绘兵说,
只有不怕苦不怕死的人,
才能把觇标屹立在
世界屋脊很高的地方。
是老测绘兵教会了我们,
架设各式各样的觇标。
成都军区第一测绘大队第1任大队长于农田 操作仪器
成都军区第一测绘大队第3任政委安庆云 航片判绘
我们跟着老测绘兵,
由东到西,从南到北,
硬是把这红色的觇标,
屹立在了,
喜马拉雅山脉、岗底斯山脉、念青唐古拉山脉、横断山脉、雅鲁藏布江大峡谷......
我们在架设觇标中,
感悟到了山高人为峰的道理:
只有站得更高,
才能看得更远,
心胸才能更开阔,
前行的目标才会更高。
今天,
每当我们看到巍峨的高山,
看到雄奇的雪峰,
仿佛就看到了那红光闪闪的觇标。
耳旁总会响起
老测绘兵架设觇标的话语,
眼前总会浮现老测绘兵,
和我们一起架设觇标的身影。
觇标,
你比高山更高昂,
你比雪峰更挺拔。
觇标,是红色的,
总是蕴藏着神奇的数据。
当我们第一次使用光学经纬仪,
观测雪山顶上,
那红光闪闪的觇标时,
老测绘兵说,
那是新中国西藏第一代测绘兵,
率先从觇标获得数据绘制西藏地图。
老测绘兵说,
只有不怕苦不怕死的人,
才能坚守在雪峰上,
精益求精,
从观测觇标中获得数据。
是老测绘兵教会了我们,
获得各种数据的技能。
雪山观测
我们跟着老测绘兵,
仪器观测,铅笔记簿,山巅计算。
硬是从这红色的觇标,
获得数据,
丈量出了
世界屋脊第一代精确的地图。
我们在观测觇标中,
领悟到了测绘的科学力量:
只有获得了精确的测量数据,
才能绘制出精准的地图,
有了精准的地图,
国防屏障和经济建设
就有了明亮的眼睛。
1975年5月27日竖立在珠峰上的觇标
珠峰高程测量分队技术参谋王玉琨(左3)在海拔6千米的东绒布冰塔林讲解作业方案。
普布(右1),为精确测定海拔7790米重力值,凍掉了右手四个指头,荣立二等功。
我们清晰地记得,
1975年5月27日,
当国家登山队登上珠穆朗玛峰顶,
将红色觇标在峰顶竖立起来时,
王玉琨指挥各分队对竖立在珠峰顶上的觇标进行观测
观测珠峰顶上的觇标
我们38名测绘官兵,
与部分地方测量人员一起,
在平均海拔6000米的10个三角点上同时观测,
最终精确获得了珠穆朗玛峰的高度为:
8848.13米。
这是中国在世界历史上,
首次精确测定的海拔高程数据,
得到了全世界的公认。
这是中国登山队的骄傲!
这是中国测绘兵的骄傲!
这是中国测绘史上的骄傲!
这是中华民族的骄傲!
王玉琨 (右一) 冯旭东(中间) 武飞勋(左一)
今天,
每当我们目视中国西藏地图,
仰慕壮观雄奇的珠穆朗玛峰,
仿佛就看到了那红光闪闪的觇标。
耳旁总会响起
老测绘兵观测觇标的话语。
眼前总会浮现测绘健儿,
丈量珠峰的日日夜夜。
觇标,
你比高山更灿烂,
你比雪峰更迷人。
觇标,是红色的,
总是激励着奋进的步伐。
当我们第一次踏进高原无人区,
站在山尖峰顶,
顶着狂风暴雪,
披着冰雹雷电,
坚持架设和观测觇标时,
老测绘兵说,
那是新中国西藏第一代测绘兵,
在架设和观测觇标中,
锻造出坚韧不拔的意志。
老测绘兵说,
只有不怕苦不怕死的人,
才能在海拔4500米
以上的高原无人区,
长时间的连续在雪山上
架设和观测觇标。
在雪山觇标下观测
观测间隙
老测绘兵鼓励我们,
在高寒缺氧中奋力前行,
在冰天雪地中奋力拼搏,
在艰难险阻中奋力进取。
为了觇标
我们跟着老测绘兵,
在雪域高原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宣誓为祖国的测绘事业竭尽全力。
王玉琨在冰塔林中跋涉
王玉琨 冯旭东 武飞勋在冰洞口小憩
为了觇标
我们跟着老测绘兵,
每天赶着牦牛群徒步行走七八个小时,
每天都要攀登5000米以上的雪山,
甚至一天要攀登两座雪山。
为了觇标,
我们跟着老测绘兵,
每天睡在帐篷里,
甚至就睡在雪山顶上,
或是裹着大衣就睡在荒野上。
攀登雪山
为了觇标,
我们跟着老测绘兵,
每年有6个月没有蔬菜吃,
很多时候,
炒菜锅里都掺杂着大风吹进的沙子。
为了觇标,
我们跟着老测绘兵,
在荒无人烟的旷野,
得了病全靠用自己的身体去扛。
为了觇标,
我们跟着老测绘兵,
没有地方洗澡,
就在太阳光下,
脱掉衣裤,
用双手一个一个,
去掐掉衣裤上长满的虱子。
行进在雪原
穿梭在冰塔林
跋涉在荒野
为了觇标
我们跟着老测绘兵,
咀嚼压缩干粮,
捧雪含冰解渴,
已经习以为常。
为了觇标,
我们跟着老测绘兵,
很多雪山,
都是脱下棉裤垫在肩上,
身负数十斤,
光着大腿,
硬是把器材和物资扛上山顶。
为了觇标,
我们跟着老测绘兵,
很多时候,
都是驻扎在高寒缺氧的山顶,
一连好几天,
冰风冰雪冰水冰食品,
直到观测觇标圆满完成。
雪域测量
中尼边境观测
微波测距
为了觇标,
当有战友倒下,
我们扯掉了所有的罐头木箱,
做成棺材将战友埋葬。
从此,
我们进藏乘坐的卡车上
就有了一口棺材。
20世纪70年代进藏测绘乘坐的卡车
为了觇标,
我们跟着老测绘兵,
挺进不通公路的雪域孤岛——墨脱。
在牲口进不去的大峡谷,
我们全靠身背肩扛。
我们在齐腰深的雪中开路,
我们在草虱子、山蚂蟥堆里穿梭,
甚至两个人,
靠着3斤压缩饼干和两个水果罐头,
就能在山顶奋战7天7夜。
王玉琨在墨脱指挥作业
飞越雅鲁藏布江
老测绘兵说,
新中国西藏第一代测绘兵,
始终带着微笑去迎接挑战。
老测绘兵说,
只有不怕苦不怕死的人,
才会保持乐观向上的心态。
为了觇标,
我们跟着老测绘兵,
唱着赞歌跋山涉水,
吟诵诗歌爬冰卧雪。
雪山顶上拨动琴弦,
江河湖泊翩翩起舞。
GPS测量
全站仪测量
多少个日日夜夜呀,
为了觇标,
我们跟着老测绘兵,
传承新中国西藏第一代测绘兵的荣光,
塑造了丈量世界屋脊精神,
那就是:
视祖国的利益高于一切,
为祖国的利益牺牲一切!
我们跟着老测绘兵,
在藏族民众的鼎力协助下,
硬是把这红色的觇标,
覆盖了整个西藏高原,
绘制出了世界屋脊,
美丽的画卷,
填补了地球第三极没有地图的空白。
为党,为西藏,为祖国,为人民,
交出了合格的答卷。
荣获了:
“丈量世界屋脊的英雄测绘大队”的光荣称号。
2002年,庆贺英雄测绘大队命名20周年,部分老领导于成都合影。
左起:任松柏;原大队长刘学超;原政委亓好增;原政委董双印;原政委安庆云;原副参谋长王玉琨
今天,
在中国共产党流淌了100年的血脉里,
也流淌着我们测绘兵的热血。
觇标,是红色的,
总是在讲述西藏高原,
一代接一代的测绘兵,
那了不起的,
但又是鲜为人知的动人故事。
觇标,是红色的,
融汇着测绘兵的呕心沥血,
凝聚着测绘兵的坚强意志,
迸发着测绘兵的气壮山河,
印刻着测绘兵的勇往直前。
前排左起:颜光易;冯旭东(三等功臣);徐东昇(三等功臣);彭淑力(国家登山队资深老教练);王玉琨(三等功臣 珠峰测量分队技术参谋);洛则(国家登山队登顶队员);贡嘎巴桑(国家登山队登顶队员);刘三发。
后排左起:王庆华;苟本祥;李世全;何镜明;李嘉全;李孝成。
今天,
当祖国的国防日益强大,
当西藏的边防更加牢固,
当藏族同胞的生活日益改善,
当西藏的经济建设日新月异,
那红色的觇标就愈发浮现在眼前。
原成都军区第一测绘大队部分老测绘兵欢聚成都
原成都军区第一测绘大队部分老测绘兵欢聚成都
原成都军区第一测绘大队部分老测绘兵欢聚成都
原成都军区第一测绘大队部分老测绘兵及家属和国家登山队部分老队员及家属欢聚成都新繁镇
今天,
随着测绘先进技术的发展,
那曾经屹立在世界屋脊的红色觇标,
或许已经看不见了。
那西藏高原曾经轰轰烈烈的测绘,
已经成为了历史。
但是,
曾经在西藏高原浴血奋战的测绘兵们,
那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
那不怕苦不怕死的英雄气概,
早已融汇在了世界屋脊的山山水水。
在我们的心中,
丈量世界屋脊的英雄测绘兵们,
都是永远屹立的觇标。
作者简介:许建华,1969年12月入伍。历任解放军第42测绘大队战士,测绘组长,副指导员、成都军区第一测绘大队政治处干事。
1982年毕业于四川师范学院中文系,文学学士。历任成都军区军医学校文化教官,成都军区宣传部干事,成都军区政治部新闻电教室主任,成都军区战旗报社第6编室主任,中央电视台驻成都军区军事记者站站长,大校军衔。
参加西藏测绘会战,先后4次参加对越还击作战,先后3次重走长征路。40余部电视作品在省、全军、全国、国际获奖。荣立二等功、三等功各1次。2005年退役。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会员、电视纪录片委员会常务理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