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年来,新疆军区某边防团霍尔果斯边防连官兵为强边固防、兴边富民作出积极贡献——
戍卫大国门 守望新丝路
■ 梁文博 訾豪 张训钤 杨明月
即将退役的霍尔果斯边防连战士与界碑合影留念。李智闯摄
前不久,新疆军区某边防团霍尔果斯边防连举办庆祝霍尔果斯边防连成立70周年活动。霍尔果斯边防连首任指导员张清云通过视频连线,为官兵讲述连队初建时的故事。
“我刚来连队时,‘哨楼’是在土堆上架起的木制瞭望塔,人站在上面,一刮风就摇摇晃晃、吱嘎作响……”
台下的新兵听得入神,他们只能通过想象还原老指导员讲述的场景。70年间,连队的哨楼已更新换代8座。如今的哨楼配有电梯,通过哨楼上的望远镜,可以清晰瞭望双西公路中哈段交界点及霍尔果斯铁路口岸。
“每次站在哨楼上,我都感觉特别自豪,在繁荣的口岸守护祖国的边疆。”新兵李青岭说。
霍尔果斯边防连的70年,是一茬茬官兵卫国戍边、无私奉献的70年,也是边疆发展繁荣、祖国日益强大的70年。
70年边防建设·六代国门的变迁
霍尔果斯,蒙古语意为“驼队经过的地方”,哈萨克语意为“积累财富的地方”。史料记载,隋唐时期,霍尔果斯是古丝绸之路新北道上的重要驿站。
1952年6月,为进一步加强口岸通商管理,霍尔果斯边防检查站(霍尔果斯边防连前身)设立,霍尔果斯有了第一代国门:一排用红砖建起的平房。
在随后的半个多世纪里,为满足通关需求,国门数次更新换代。2018年9月27日,霍尔果斯第六代国门正式启用。
70载岁月悠悠,“红房子”已隐没于历史中,而第一代戍边官兵在戈壁滩上种下的榆树,如今枝繁叶茂,洒下一片清凉。
“我们叫它‘卫国戍边树’。”老指导员张清云告诉记者,在茫茫戈壁滩上,这棵树既是戍边官兵艰苦生活的陪伴,也是戍边官兵忠诚奉献的见证。
“那时没有自来水,我们挖了水渠,从卡拉苏河引水到营房后的水池。”张清云回忆,春末夏初,水池里“养”出蝌蚪,大家用笊篱把蝌蚪捞出来;冬天,河水结冰,大家把河里挖的冰块化成水,用来做饭饮用。
离开连队后,张清云回过霍尔果斯边防连两次,每次都深深感慨:“真的是大变样!”
2019年夏,霍尔果斯市政府拿出专项资金将连队防区内的边防巡逻公路整修一新,宽敞笔直的柏油路代替了凹凸不平的砂石路。这年,加强的蛇腹形铁丝网横贯防区,为管边控边再添一道“保险带”。
“原本需要1个多小时的巡逻路,现在只需要10多分钟就能走完。”坐在平稳行驶的巡逻车上,二级上士苟川高兴地向记者介绍霍尔果斯边防近些年的变化。在地方政府支持下,连队的边防巡逻公路贯通各个执勤哨所;保温哨楼里四季如春,各类硬件设施一应俱全。
雷视一体监控系统、火眼雷达、高清云台等一批高科技管边装备落户连队,官兵足不出户就能洞察边境线上的风吹草动。这些“千里眼”和“顺风耳”,有力助推边境管控提质增效。
如今,站在哨楼上举目远眺,映入眼帘的是霍尔果斯一幢幢拔地而起的高楼、游人如织的街道,早已不是旧日荒芜戈壁滩的模样。
“连队的变化与时代的发展紧密相连,没有国家的经济发展就没有连队基础设施的跨越升级。”霍尔果斯边防连排长汪洋说。
70 年护航发展·忠诚卫士的接力
霍尔果斯边防连哨楼。刘唤摄
“我们连队有坦克吗?”
“没有。”
“我们连队有装甲车吗?”
“没有。”
得知即将被分配到霍尔果斯边防连,新兵郭嘉龙问了班长黄家强两个问题,得到的回答和他想象中完全不一样。
他嘀咕:“咱们连队没有威风的装备,我都不想去了。”黄家强鼓励他:“在边防,你能看到别人看不到的风景,感受到别人感受不到的力量。”
让郭嘉龙第一次对“国门卫士精神”有所认知的,是参观连史馆时听到的一个故事。
2005年,霍尔果斯边防连的湖南籍战士张勇,在生命弥留之际留下遗愿:将自己的骨灰撒在戍守两年的边防线上。
每次走上边防线巡逻,郭嘉龙都会想起这个去世时年龄只比他大几岁的“国门卫士”。
在连队服役十几年的老兵孔思远,也是“国门卫士精神”的“代言人”。
中哈324(1)号界碑曾经是开放的旅游景点,到这里的游客争相在界碑旁拍照留念。为了防止人员越界,官兵每日在此执勤。
北疆的阳光毒辣,只有真正直面它的人,才知道究竟有多“毒”、有多“辣”。孔思远说,站一天哨回来,脸和脖子被晒脱皮,“闲下来会撕那些晒脱的皮‘玩’”。
多年来,霍尔果斯边防连一直流传着一句话:“站不直不上国门哨,站不好不当国门兵”。
霍尔果斯边防连原指导员白永会对此深有体会。2005年,他来到连队。就在前一年,连队被原兰州军区授予“国门卫士标兵连”荣誉称号。荣誉带来自豪感的同时,也带来压力和动力。他提出“标兵连里当标兵”的口号,对连队官兵提出新要求。
“我国边防线有几万公里,在我们执勤上哨的时候,祖国的这几公里边防线是我们在守卫,我们就是祖国的‘界碑’。”白永会经常这样激发官兵的士气。
霍尔果斯第六代国门正式启用后,连队官兵在这里设哨立卡,守卫着祖国的西大门。
霍尔果斯边防连官兵与驻地移民管理警察开展联合执勤,确保边境安全稳定。王鹏飞摄
2018年,为适应边境安全新形势新要求,持续加强边境管控工作,霍尔果斯边防连开始定期与驻地移民管理警察开展联合执勤和处突演练,不定时召开联席会议,互相通报边境情况。此外,边防连每个季度都会对民兵、护边员展开集中训练,提高他们的军政素质与护边能力。
澄碧如洗的天空下,第六代国门庄严矗立,“中华人民共和国霍尔果斯口岸”几个鲜红的大字熠熠生辉。刚和边防连官兵一起巡逻归来的伊犁边境管理支队三级警司王鹏飞表示:“党政军警民上下同心,合力强边固防,我们会和子弟兵一道,守好祖国‘西大门’,为新丝路的发展保驾护航。”
70年军民同心·口岸之城的活力
霍尔果斯边防连官兵骑车在边境线巡逻。 新华社记者 琚振华摄
上世纪90年代,霍尔果斯进入快速发展阶段。1992年,17岁的杜新民从老家四川宜宾来到霍尔果斯,决心闯出一番天地来。
杜新民回忆,那时霍尔果斯旅游业刚兴起,他在老国门外摆摊,生意很好。摆摊时,看着在国门处站岗执勤的霍尔果斯边防连官兵,他就觉得安心。
同年,李红河也从外地来到霍尔果斯创业,却遭遇挫折,一度生活困难。当时,他就住在霍尔果斯边防连营区附近。连队官兵得知此事,为他送来大米等生活用品。“30年了,这件事我一直记到现在。”李红河回忆道。
后来,杜新民和李红河成为兼职护边员,参与巡逻护边工作。2009年年初,刚当上护边员的杜新民,买了几十张电话卡想送给连队官兵,被官兵婉言谢绝。“认识这么多年,大家就像家人一样,就想为子弟兵做点啥。”他说。
2006年8月2日凌晨,霍尔果斯口岸卡拉苏河河水暴涨,造成渠系跑水,将国门附近20余家商铺淹没。正在执勤的哨兵接到商户求助,立刻联系连队。
时任霍尔果斯边防连连长朱常军回忆,连队官兵冲进水中,奋战3个多小时,将商铺里的货物搬到安全地点。
事后,许多商户给连队送来锦旗表示感谢。“我们和驻地群众亲如一家,能帮上忙我们也很高兴。”朱常军说。
中哈霍尔果斯国际边境合作中心(以下简称合作中心)是世界上首个跨境自由贸易区。2006年,合作中心正式开工建设。霍尔果斯边防连官兵负责外围安全警戒和巡逻任务,维护边境安全。
施工的几年时间,连队官兵和施工人员建立了深厚情谊。有一次,听说一位家庭困难的工人,孩子发生车祸,十几名官兵捐出攒了几个月的工资和津贴,帮他解了燃眉之急。有战士发现一名工人中暑休克,立刻背着工人跑了4公里到诊所接受治疗。
2012年4月,合作中心正式封关运营。截至目前,合作中心已吸引入驻商户数千家。中哈两国公民和第三国公民,无须签证即可凭护照或出入境通行证等有效证件出入,面对面进行商贸洽谈和商品交易。
今年7月,随着新疆旅游高峰期的到来,平均每天万余人次进出合作中心。
看着来往的游客,边防连官兵十分自豪,他们见证了这个边陲小镇发展成丝绸之路经济带最前沿的口岸之城。
2021年,霍尔果斯入选“2021中国西部百强县市”,成为“西部百强县市”新成员。据霍尔果斯海关统计,今年上半年,新疆霍尔果斯口岸进出口货运量1940.4万吨,进出口贸易额1287.1亿元,同比分别增长3.9%、2.2%。
官兵们欣喜地看到,在霍尔果斯创业和生活的“杜新民”们,日子越过越好,越来越有盼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