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思德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我党我军的根本宗旨,一名普通的共产党员、一名普通的战士张思德,以自己平凡的一生实践了这一宗旨。
张思德,中央警备团战士。四川省仪陇县六合场(今思德乡)人,1915年出生于贫苦农民家庭,1933年10月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同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担任过警卫班长和毛泽东主席的内卫班战士,参加过长征。作战勇敢,多次负伤。1944年9月5日,在陕北安塞县山中执行烧炭任务时,因炭窑崩塌而不幸牺牲,年仅29岁。
张思德是一个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光辉典范,他的战斗历程,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实践过程。1935年6月,红四方面军在川西懋功与中央红军会师后,张思德被编入左路军当战士,次年担任通信营班长。1937年春天,严酷的军事斗争形势和接连不断的战斗使张思德3次负伤,伤愈后,被调至八路军荣誉军人学校学习。在此期间,张思德终于实现了自己梦寐以求的夙愿,被批准光荣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39年春,张思德随部队到延安,修建八路军大礼堂。在架大梁时,他临危不惧,勇敢地排除险情,避免了一次坍塌亡人事故。当时,毛泽东与朱德两位中央领导正在现场巡视,目睹这一情景后,毛泽东高兴而又感慨地表扬道:“这个战士值得我们学习!”不长时间,张思德就被调到中央军委警卫营任通信班班长。他工作认真负责,在带领全班完成机要通信、站岗放哨、开荒生产等各项任务中,成绩优异。1942年秋,党中央决定将中央军委警卫营和中央教导大队合并成中央警备团,当了7年班长的张思德被选调到一连三排四班当战士。他愉快服从组织分配,在毛泽东内卫班执行警卫任务。1944年,张思德积极参加大生产运动,并担任副队长。7月,进陕北安塞县山中烧木炭。他处处起模范带头作用,不怕苦、不怕累、不怕脏,每到出炭时都争先钻进窑中作业。9月5日,张思德与战士小白在挖掘时,炭窑突然坍塌,张思德不幸光荣牺牲。3天后,中央直属机关在延安枣园操场举行追悼张思德同志大会。毛泽东主席在百忙中出席追悼会,不仅亲笔书写了“向为人民利益而牺牲的张思德同志致敬”的挽词,而且发表了著名的演讲《为人民服务》。
董存瑞
“为了新中国,前进!”一声震天撼地的呐喊,成为催征的号角,加速了国民党反动派的灭亡;一阵天崩地裂的巨响,火光闪过之后定格了英雄董存瑞永恒的瞬间,铸成了一尊世代敬仰的雕像。
董存瑞,生前是东北人民解放军第十一纵队三十二师九十六团六连班长,河北省怀来县南山堡人,1929年10月出生于贫苦农民家庭,当过儿童团长,13岁时,曾机智地掩护区委书记躲过日军的追捕,被誉为“抗日小英雄”。1945年8月参加八路军,1947年3月加入中国共产党。他军事技术过硬,作战机智勇敢,多次立大功,多次获大奖。1948年5月25日,在解放隆化的战斗中,为了扫清部队前进的障碍,他毅然用手举起炸药包炸毁敌人的桥形暗堡,壮烈牺牲。所在纵队追授他为“战斗英雄”“模范共产党员”称号,命名他生前所在班为“董存瑞班”。
1950年9月在北京召开的全国战斗英雄、劳动模范代表大会上,追授他为“全国战斗英雄”。他的英雄事迹在全国人民中产生了很大的影响。1957年5月29日,朱德同志亲笔为他题词:“舍身为国,永垂不朽!”
在人民解放军这座大熔炉里,在革命战争的熊熊烈火中,董存瑞迅速成长为一名光荣的先锋战士。在不到3年的战斗岁月里,他先后立大功3次、小功4次,荣获3枚“勇敢奖章”、1枚“毛泽东奖章”,并被提升为班长。他带领全班连续5次夺得练兵流动红旗,而且发明了“院中堡垒”爆破训练法,他们班因此被评为“练兵模范班”。1948年5月25日,在解放隆化战斗中,董存瑞主动请战,要求完成最艰巨、最危险的爆破任务,并被大家推选为爆破组组长。战斗打响后,董存瑞在战友们的掩护下,一鼓作气炸掉了敌人3座炮楼、5座碉堡。隆化中学的外围被打开后,攻击部队随即发起冲锋,这时突然遭到敌一隐藏桥形暗堡猛烈火力封锁,部队受阻于开阔地带,二班、四班接连两次对暗堡爆破均未成功。董存瑞再次挺身请战:“我是共产党员,请准许我去!”他毅然抱起炸药包,冲向暗堡。桥形暗堡距地面超过身高,两头桥台又无法放置炸药包。危急关头,董存瑞毫不犹豫地用手托起炸药包,拉燃导火索,奋力高喊:“为了新中国,前进!”暗堡被炸毁,董存瑞以自己年仅19岁的生命为部队开辟了胜利前进的道路。
黄继光
抗美援朝战争中,黄继光舍身堵枪眼的英雄壮举,激励和教育了几代人。他的英雄气概为人们所景仰,他的英雄事迹为人们所传须。
黄继光,生前是中国人民志愿军第十五军四十五师一三五团二营营部通信员,四川省中江县人,1931年1月8日出生于一个贫苦农民家庭。曾当过儿童团团长和民兵,被评为“模范民兵”。1951年3月参加中国人民志愿军。1952年7月加入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他工作积极、作战勇敢,荣立三等功一次。1952年10月20日,在上甘岭战役中光荣牺牲,年仅21岁。战后,中国人民志愿军政治部追授黄继光“模范青年团员”称号,志愿军第十五军党委追认他为中国共产党党员。1953年4月中国人民志愿军为他追记特等功,追授“特级英雄”称号。同年6月,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最高人民会议常任委员会追授他“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英雄”称号和金星奖章、一级国旗勋章。
黄继光短暂而光辉的一生,经历了新旧社会两重天。他深深懂得,新中国的诞生,是千百万革命先烈用生命和鲜血换来的,胜利果实来之不易。作为一名新中国的青年,必须尽最大的努力去捍卫它、保卫它。在硝烟弥漫的朝鮮战场上,黄继光被分配到连部当通信员。他严格要求自,工作争先恐后,很快成为一名合格的志愿军战,多次受到上级的表扬,并因表现出色荣立三等功。1952年10月,被调到营部当通信员不久的黄继光参加了举世闻名的上甘岭战役。在夺取5979高地的战斗中,黄继光看到前方布满了敌人的暗堡,许多战友牺牲在敌机枪火力点之下,部队冲锋受阻,他心急如焚,怒火满腔,主动向营首长请缨,带领两名战士冲了上去。由于敌人火力太猛,战士名牺牲,一名负重伤,接近火力点的黄继光也弹药耗尽,多处负伤,但黄继光仍顽强地向火力点爬去。当来到敌火力点面前时便勇敢地扑上去,用自己的胸膛死死地堵住了敌人正在喷射火舌的枪眼,为突击部队乘机发起冲锋、夺取上甘岭战役的重大胜利作出了突出贡献。
邱少云
在朝鲜上甘岭的391高地,高高地耸立着一座石壁,上面镌刻着一行鲜艳夺目的红漆大字:“为整体、为胜利而自我牺牲的伟大战士邱少云同志水垂不朽!”
邱少云生前是中国人民志愿军第十五军二十九师八十七团三营九连战士,四川省铜梁县(今划归重庆市)人,1926年出生于贫苦农民家庭。1949年12月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1951年3月参加中国人民志愿军,1952年10月12日在朝鲜上甘岭391高地战斗中光荣牺牲。战后,志愿军第十五军党委追认他为中国共产党党员,追授“模范青年员”称号。1953年4月中国人民志愿军给他追记特等功,追授“一级英雄”称号。同年6月,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最高人民会议常任委员会追授他“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英雄”称号和金星奖章、一级国旗勋章。
邱少云用一腔热血锻造了一名军人对祖国和人民的无限忠诚,成为人民军队严守纪律、自我牺牲精神的光辉典范。1951年3月,他响应“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号召,参加了中国人民志愿军。部队的教育锻炼,使他很快提高了政治觉悟,明白了“为人民扛枪、为人民打仗”的道理,特别是提高了遵守纪律的自觉性。次年10月,闻名中外的上甘岭战役打响了。邱少云所在部队奉命攻占391高地敌军前哨阵地,他和数百名战友潜伏在距敌人前沿仅60多米的蒿草从中,以达成对敌突然攻击的态势。不料潜伏至次日中时分,敌军盲目发射侦察燃烧弹,其中一发恰巧落在邱少云潜伏点附近,草丛立即燃烧起来,火势迅速蔓延,燃着了他的棉衣、军帽、头发,多烤着他的皮。而他的身后就有一条水沟,只要后退几步,就势一滚,就可在泥水中将火苗扑灭。然而,为了不暴露目标,确保全体潜伏人员的安全和攻击任务的完成,他放弃自救,咬紧牙关,强忍着周身被烈火烧的剧痛,把身子死死地贴在地面上,双手深深地插进泥士中任凭烈焰无情地吞噬着肌体…就这样,邱少云在烈火中像像一样纹丝不动,用生命实践了他在入党申请书中所发出的钢铁誓言:“宁愿自己牺牲,不暴露目标,为了整体,为了胜利为了中朝人民和全人类的解放事业,愿献出自己的一切。”
雷锋
在中国,每年的3月5日,人们都会像欢庆节日一般聚集在一起,开展学习雷锋的活动。
雷锋,生前是沈阳军区工程兵某部运输连班长,湖南省望城县人,1940年出生于贫苦的农民家庭,7岁沦为孤儿。他对中国共产党怀有深厚感情,先后加入中国少年先锋队和新民主主义青年团。他工作积极,埋头苦干,多次被评为“工作模范”“红旗手”“劳动模范”“先进生产者”和“社会主义建设积极分子1960年1月应征伍,同年1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62年8月15日,在执行运输任务时不幸殉职。他在部队生活的两年零八个月中,荣立二等功一次三等功两次,受嘉奖多次,先后被评为学习毛泽东著作积极分子、艰苦奋斗节约标兵、模范共青团员、少先队优秀辅导员,当选为抚顺市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出席过沈阳军区首届共青团代表会议,并被选为主席团成员。1963年1月7日,国防部命名他生前所在班为“雷锋班”。1963年3月5日,国内各大报纸发表***主席亲笔题词:“向雷锋同志学习。”
雷锋是在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国人民哺育下成长起来的一代新人的杰出代表,也是在新中国历史上影响最广泛、最持久、最深刻的一个先进典型。他牢固树立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和为共产主义奋斗终生的远大目标。他不忘阶级苦,懂得“怎样做人,为谁活着”,忠于党,忠于社会主义,忠于祖国,忠于人民;以“钉子”精神刻苦学习***著作和科学文化知识,不断提高为人民服务的本领;以甘当“螺丝钉”的精神,自觉把个人融入党和人民的事业中,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不平凡的业绩。他热爱集体,关心战友,关心群众,把“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看成是人生最大的幸福和快乐,认为“活着就是为了别人过得更美好”,立志“做个对人民有用的人”,并身体力行,认真实践,“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之中去”。他谦虚谨慎,从不自满自炫,受到赞誉不骄傲,做了好事不留名。担任班长后,大胆管理事事模范带头,带领全班成为部队的先进集体。
苏宁
1993年2月19日,布谷催春的时节,伴随着中央军委主席***签署的命令,“献身国防现代化的模范干部”一一苏宁便永远地镶嵌在共和国的军事卷宗,永久地珍藏在全军指战员的记忆深处。
苏宁,生前是原沈阳军区某炮兵团参谋长,祖籍山西省孝义县,1953年12月出生于南京,1969年2月参军,1973年月人党,人伍后历任班长排长、连长、作训参谋、作训股长、营长等职,中校军衔。他伍22年,以对党对祖国对人民的无限忠诚,埋头苦干,在工作岗位上取得了出色成绩。当战士他是训练尖子,当班长他带领全班夺得全团训练比武第一名,当排长他是炮兵专业尖子,当连长带出了先进连队,当营长因工作突出立功,当参谋长在集团军团参谋长考核中名列第一。走上团领导岗位后,他目光着世界军事科学的发展进步,想现代化,现代化,干现代化,为提高部队战斗力作出了应有的贡献。他关心群众疾苦,同战情同手足,曾先后四次冒着生命危险保护战友,为群众和战友做了大量的好事。1991年4月21日,他组织部队进行手榴弹实弹投掷,在发生意外情况的危急时刻,舍生忘死,奋勇排险为保护战友的生命安全身负重伤,经抢救无效,光荣牺牲。
苏宁是一位德才兼备的指挥员,他把祖国的安危时刻挂在心上,为军队现代化建设奋斗不已。从1984年到他牺牲的短短7年里,他总结了大量训练方法,致力于装备器材的改革,撰写了70篇学术论文。总参炮兵部的同志评价:“和部队干部比,他的研究和革新达到了相当的广度。”他的研究成果,有的在全军属于首创,有的丰富和发展了炮兵理论,有的填补了我军军事研究的空白,有的被一些专家引证。他研究的内容,既有炮兵专业的,又有其他方面的;既有技术,又有战术;既有硬件、又有软件;既有理论探讨,又有技术革新;既有对现实问题的回答,又有对未来发展趋势的预测。他的研究有很强的理论性和一定的超前性,但更鲜明、更主要的是实践性。他把工作中的难点当作研究工作的重点,着眼于提高部队的战斗力。他在上级领导机关和有关科研单位的帮助指导下,设计并积极参加研究的《摩步师攻防作战计算机决策系统》,能在对抗性比较中迅速优化决策方案,在作战指挥手段改革方面有重要突破。他研制的多功能野战帐篷、火炮综合驻锄板等,对提高部队的野战生存能力、作战能力,起到了重要作用。
李向群
历史将永远铭记,在那场波澜壮阔的抗洪斗争中涌现出来的灿若群星的英雄模范。李向群,就是他们中间的突出代表。
李向群,生前是原广州军区“塔山守备英雄团”九连战士海南省琼山市人,1978年9月出生,1996年12月入伍,上等兵军衔。1998年8月在随部队赴湖北省参加抗洪抢险中,不畏艰险,奋不顾身,8月14日“火线入党”。8月22日,因极度劳累引起病情恶化,不幸光荣牺牲,年仅20岁。李向群牺牲后某部批准他为革命烈士,追记一等功。原广州军区党委、某部党委、海南省委省政府、湖北省荆州市委,以及他家乡琼山市委某部驻地广西桂林市委,分别作出了向李向群同志学习的决定琼山市将他曾经就读的东山圩小学改名为“向群小学”:原广州军区授予他“抗洪勇士”荣誉称号,命名他生前所在班为“李向群班”
1999年3月17日,中央军委授予他“新时期英雄战士”荣誉称号。1999年4月2日,共青团中央、全国青联决定,追授他“中国青年五四奖章”。
李向群短暂而光辉的一生,是胸怀远大理想、努力奋发进取的一生。在学校读书时,他品学兼优,多次被评为“三好学生”和优秀班干部;在家庭拥有百万资产的情况下,他不图一家富裕积极要求参军报国。人伍后,他立志献身国防事业,被评为“优秀士兵”,荣立三等功。他刻苦学习理论和科学文化知识,写了近10万字的心得笔记;苦练军事技术,20个训练课目,获得17个优秀,被团里评为“训练尖子”;关心同志,乐于助人,战士们称赞他“不是党员做的是党员的事,不是干部操的是干部的心”;艰苦朴素,克勤克俭,“身为特区人,不当特殊兵”,把省下来的上千元津贴捐给战友和群众;特别是在1998年抗洪抢险中,他随部队坚守荆州长江大堤,带病顽强拼搏,先后四次晕倒在大堤上,被送进医院抢救。醒来后,又拔掉输液的针管上堤战斗,直到献出宝贵的生命,实践了他“生命不息,奋斗不止;为了人民的利益,有一分热就发一分光”的人生追求。
杨业功
原第二炮兵,是我军军兵种中较为年轻的一支部队。新型导弹部队,又是原第二炮兵中的一支新生力量。杨业功将军和他的战友们,则是打造这支精锐之师的重要功臣。
杨业功,生前是原第二炮兵某基地司令员,湖北省应城市人,1945年2月出生,1963年8月入伍,196年2月人党,历任战排长、参谋、营长团参谋长、作训处长、旅长和基地副参谋长、副司令员等职。2003年当选为十届全国人大代表,先后荣立二等功一次、三等功两次。2004年7月,杨业功因积劳成疾病逝,年仅59岁。2005年12月,中央军委授予杨业功“忠诚履行使命的模范指挥员”荣誉称号。
杨业功是在积极推进中国特色军事变革和军事斗争准备中成长起来的新型指挥员的杰出代表。他参与筹建了我军第一支新型导弹旅,克服重重困难,成功地组织了第一枚新型导弹的发射,并参加了多次重大军事演习。他把履行我军使命、维护国家安全统一看得比自己的生命还重要。被检出十二指肠腺瘤癌变后,他躺在病床上依然牵挂着军事斗争准备、惦记着部队建设。在生命最后一段时间里,他在递交给党组织的述职报告中,还深刻检讨自己哪些工作没有干完、哪些工作没有干好。他自觉把学习作为第一需要,广泛学习信息、航天、生物、指挥自动化等多方面知识,掌握了新型导弹指挥、控制等六大专业。他认为:“一名现代军事指挥员,只有经常对自己的脑袋进行升级换代,才能始终保持思维敏捷,在未来战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他以惊人的毅力在人生最后两年多时间里,学完了研究生的全部课程,躺在病床上完成了毕业论文。他工作扎实深入,每年下部队都在一百天以上,很少坐在会议室里听汇报、要情况。担任基地司令员期间,他走遍了所有基层单位、作战阵地和发射点位,对许多营连的技术骨干、主要操作号手都能叫出名字。他廉洁自律,艰苦朴素,始终保持党员领导干部的高尚情操。几十年如一日,恪守为政清廉的准则。生活俭朴,家里没有一件像样的家具,一生没穿过一件像样的便装,下部队必带的“三件宝”是暖瓶、大衣和方便面。他对自己要求苛刻,对战士却分外关爱,到部队总要亲手摸摸战士的被褥是否暖和,过年总要到阵地上跟战士们一起包饺子、吃年夜饭。
(来源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