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布洛哈村,位于四川省凉山州布拖县,在彝语中意为“高山中的深谷”“人迹罕至的地方”。这是一个仅有4个村民小组的村子,它走进人们的视野,是因为“全国最后一个通公路的建制村”这一称呼。从前到阿布洛哈,要不断地上山和下山。在没有通公路之前,村民们依靠悬崖上的小路进出村子,货物运输则只能靠骡马。近二十年来,阿布洛哈村在党和政府、军队及社会各界的关心帮助下,已经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上图为2006年阿布洛哈村原貌,下图为今天的阿布洛哈村。(林强摄)
忆摄影个展办进人民大会堂
文|林 强
2023年7月,四川大凉山的彝族同胞们迎来了他们一年中最隆重的节日——火把节。在这里,家家户户都忙着杀猪宰羊,人们都换上了靓丽的民族服饰,走亲访友,连空气中都弥漫着欢乐的节日气息。就在这几天,我的手机响个不停,电话一个接一个,全都是阿布洛哈村当年的学生们打来的,已经成年的他们,纷纷通过语音、视频向我这个外来的“村里人”述说着他们的喜悦。那些斗牛、赛马、摔跤、歌舞,各种精彩活动的照片和视频拍得真好,拍出了凉山州的发展,拍出了村里的巨大变化,也拍出了他们个人的成长。看着这些熟悉的场景,我感慨万千……突然想起今年三月吉列子日对我的一个请求,我因为当时拍老红军纪录片还没有来得及落实。
摄影家林强|1954年出生,1980年开始从事摄影。北京体育大学体育理论硕士,四川师范大学、成都体育学院客座教授,曾任中国摄影家协会理事、四川省文联副主席,四川省摄协副主席。出版有《走进大自然》《硕果》《海螺沟》《边疆万里行日志》《两个人的村庄》《贡嘎日噢》等书、剧本和摄影画册,曾荣获中国摄影金像奖。2007年中国文联为他在人民大会堂举办个人摄影作品展,其作品被多个博物馆收藏,被中国艺术研究院评为中国具有影响力的摄影家。中宣部、人事部、中国文联授予第二届“全国中青年德艺双馨文艺工作者”荣誉称号。
吉列子日是2005年阿布洛哈村小学的第一批学生。入学时他刚9岁,学习努力,各科成绩优异,是村里的第一位大学生。大学毕业后,他回到村里很快当上了村支书,今年被选上了全国人大代表。在他第一次走进人民大会堂时,就立刻向我打听2007年9月我在人民大会堂举办阿布洛哈村纪实摄影展的具体位置。因为那次影展,首次向全国人民展示了阿布洛哈村的现状。距我2004年拍摄阿布洛哈村,19年过去了,村里通了水和电、每家每户搬进了新房,公路不仅修进了村里,村民的收入也比19年前翻了几十倍。去年政府还拨付了专款三千余万元用于发展乡村旅游。从村民发来的照片和视频,我知道最近村里还建起了宾馆、商场和山间步道。吉列子日希望下次我回村时带上那批人民大会堂展出的阿布洛哈村的黑白照片。
上图|2006年,16岁的阿达色贵背着鸡过河赶集。(2006年10月,林强摄)
下图|17年后,阿达色贵进出村都能开车了。(2023年9月,林强摄)
说起2007年9月人民大会堂的个展真是有故事,这些故事都是十年后我从时任中国摄影家协会秘书长高琴那里知道的。
2007年7月6日,时任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在《军转干部林强事迹感动凉山“麻风病村”百姓》一文上批示:“林强同志事迹感人,是军转干部的优秀代表。要宣传他的先进事迹和崇高精神,激励广大干部时刻把群众利益放在第一位。”8月1日,中央特邀我到北京参加建军八十周年英模大会,期间我受到胡锦涛的接见。同时,也受到中国摄影家协会的邀请,于8月3日以“回家”的最高礼遇来到了中国摄影家协会,协会的全体领导在门口迎接了我,并且亲切地表示:“林强同志不仅是军转干部的英雄模范,更是摄影家的优秀楷模。”同时,摄影家协会请我做好准备,提供一些阿布洛哈村的照片,要在北京为我举办个人摄影展。
2006年3月19日,布拖县乌依乡阿布洛哈村,孩子们在土坡空地上简易的木头单杠上玩耍。(林强摄)
回川以后,为了展览,我立即从千余张照片中精选了80 余张阿布洛哈村的黑白照片。这些照片大部分都是8x10的座机拍摄的页片和6x6中画幅相机拍摄的,能放大1~2米,细节都很清楚,能够还原最真实的村庄。8月10日,林强个人摄影展方案上报了中国文联和中国摄影家协会,计划在8月26日于中华世纪坛举办 “摄影家的眼睛 艺术家的责任” 为主题的摄影展。还计划通过我邀请照片中的村长、老师和孩子们到展览现场,呈现一场以情感人、以影动人的展览。但是受时间、交通等不确定因素的影响,我无法与村里达成一致,因为对于他们来说,出村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由于时间一直悬而未决,筹备方又做了三套方案,一是如果报告会在预定时间内举办,可先在世纪坛举办展览,待报告会时再举行开幕仪式;二是如果报告会推迟,只能联系新的场地,配合报告会再举办展览;三是若报告会尚无准确时间,可邀请我赴京,先按原计划举办展览。结果这三个计划都没有执行。一直等到9月初,从中央办公厅获得了准确消息:“林强同志先进事迹报告会”将于9月14日在人民大会堂举办。9月7日,时任中国文联党组书记胡振民指示展览也要办进人民大会堂,促进林强精神的宣传作用。影展走进人民大会堂就意味着,影展也是报告的一部分,所以展出的照片、前言、标题都要通过中宣部和人事部的审核,场地也要重新申报和衔接,短短7天的筹备时间,必须争分夺秒,最终选定40幅照片,做成1~2米的巨幅照片布置到报告厅的走廊。原定主题“摄影家的眼睛 艺术家的责任”与大会报告主题不和,经过反复沟通,最终定为“全国模范军装干部 林强纪实摄影作品展”。9月13日下午四点,人民大会堂通知主办方开始布展。晚上我独自来到大会堂,布展的工作人员都非常惊讶。因为按组织要求,我在报告前一天晚上需要好好休息,但我还是放心不下我的那些照片,看见一幅幅作品被主办方制作得如此精美,每幅作品在鲜花、灯光的点缀下,在庄严宽敞的人民大会堂鲜红背景的映衬下,显得更加大气、动人。让我想起了20年前与村民同吃同住的那些日子,想起了我用相机记录他们的场景。
布展现场
当时这个村不叫阿布洛哈村,当地人称这个村为“麻风村”,但我不愿意称它为“麻风村”。在那里,我看到的是同样健康的孩子们,他们与外面的孩子一样天真、活泼、可爱、聪慧,唯一不同的是他们脚下没有一所学校。新中国政府没有抛弃过麻风病人,今天所称的“麻风村”,是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为保障麻风病患的生存和控制疾病传播而建立的。这种隔离治疗对于当时贫困的中国是有效的方法,使今天的中国人永远远离了麻风病的肆虐。为了我们和孩子们今天的健康,每一位麻风病人都是有功的人,让我们对那些年迈甚至故去的他们心怀感激。那些年我拉过那些老人的手,吃过他们的饭,就是这样一个来自外界健康人的简单问候,竟让他们泪流满面,他们太需要我们的尊重和关心。他们刻满皱纹的脸庞,布满沧桑的双手,以及那一幕幕电影镜头般的往事,催促我记录他们的故事,表达他们的心声。我就是怀着这样的心情,在一次又一次按下相机快门的同时,尽自己所能去帮助他们。
展览现场
9月14日上午,参会代表们进入现场后在展览前驻足观看,来自政府部门以及部分驻京官兵代表近千人在聆听报告以后,跟随我再次来到影展现场,重温报告中一个个感人的故事。这40幅照片反映了四川阿布洛哈村村民生存与抗争的真实情况,与我的报告相得益彰,让人民真真切切看到爱的奉献并感受到影像所具的推动和改变现状的力量。后来我得知为了让这次影展办出风采、办出特色、办出水平,主办方的工作人员工作到凌晨四点。最终这次影展得到了参会人员和中央领导的高度好评,这些评价也是对主办方近2个月辛勤付出的最好回报。
时任中国摄协分党组书记、副主席、秘书长李前光与林强一同观看展览。
十多年过去了,承办此次影展的工作人员谈起这件事,依然感到很骄傲。因为这次影展是建国以来由中国文联和中国摄影家协会首次为摄影家在人民大会堂举办的个展。报告结束后影展移至“大众影廊”继续展出,让更多的人关注千里之外的那个小山村,也呼唤更多的摄影人,用摄影关注社会、服务人民。
为了完成吉列子日的请求,我又翻出了在人民大会堂展出的照片。看着这些照片与村庄现状的对比。短短二十年,虽然有部分麻风病人已经离开了我们,但他们的子孙后代很多都走出了大山。其中,第一批的32名学生中有三名跨进了大学的校门,还有一名当了兵。让我最欣慰的还是吉列子日,不仅当上了村支书,今年还被选为了全国人大代表。他们都成为了新农村的建设者,脸上露着自信和喜悦的笑容。
“麻风村”的第三代参军入伍。(林强摄)
我因记录他们,不仅获得了中国第七届摄影金像奖,更多的是从他们身上汲取了那种坚忍不拔、积极向上的力量和朴实善良的高贵品质。今天,阿布洛哈村已经成为网红村,每天来的游客也很多,我明白了吉列子日为什么需要我在人民大会堂个展的照片。不是因为这批照片被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收藏,而是让这批照片回到自己的家乡,通过真实影像来展现今天翻天地覆的变化,来感恩共产党和社会各界。我也坚信那些照片在阿布洛哈村重现,有着特别的意义。我相信对于每位看过照片的人,一定会从这份悲悯中感受到生命的力量。
阿布洛哈村福利院(林强摄)
一个人的一生很短暂,在这短暂的一生里,我有幸走进这座山,有幸遇到这些人,如果不把他们的故事讲出来,将成为我莫大的遗憾。他们每一位都是一面镜子,我们会从这些镜子里领悟自己需要的东西,启发自己如何去走完我们的一生。
—— 林强《生命的召唤:贡嘎山四十年人物纪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