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全绳:李希光——希望之光
来源: 云卜堂 综合作者: 屈全绳 2022-08-15 14:18

说到李希光这个名字,圈外人可能知道的不多,但在中外新闻传媒界,此君可是一位久负盛名的大咖。


李希光何许人也?百度是这样介绍的:李希光,1959年出生,男,江苏人。1982年南京大学外文系文学学士;1982年至1985年,中国科学院理论物理研究所研究实习员;1988年中国社科院英语新闻采编专业法学硕士学位;90年代,先后担任新华社记者、主任记者、高级记者、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丝绸之路青年学者、华盛顿邮报科学记者、哈佛大学新闻政治与公共政策中心研究员。1999年于清华大学任教,担任清华大学国际传播研究中心主任、新闻与传播学院常务副院长、博士生导师。


我去年才知道,李希光先生用他首创的清华大学大篷车课堂教学模式,曾22次带着累计900多名学生,在我国沿边境内的东北、华北、西北、西南各个省区现地教学;在毗邻我囯的俄罗斯、蒙古、巴吉斯坦、尼泊尔多国访问游学;还专程去佛教圣地斯里兰卡考察,视野之广,收获之大前无古人。


2015年1月,由李希光先生主编,他与学生合著的两卷本《写在亚洲边地》一书出版发行。洋洋200万字,图文并茂,堪称一部凝聚师生心血的大书,可视作当代的《佛国记》和《大唐西域记》阅读。藴含其中的知识汪洋恣肆,浩瀚若海。


边地的人文历史,地理风貌,宗教信仰;老师的人格魅力,学识魅力,行为魅力;学生的求知欲望,求新欲望,求实欲望,都在文章中展现出来。文章短小精炼,文不加点,读之引人入胜,不忍释手。


令人感动是年愈花甲,学贯中西的新闻学大腕李希光先生,今年8月又开启了他新一次大篷车课堂教学。


任凭你想象力长上翘膀,也不会想到李希光先生同他的25个大篷车课堂学子,目前正在喜马拉雅山和冈底斯山之间的萨迦县吉定乡的村子里,等待西藏抗击疫情的捷报呢!这里选几段他发在朋友圈的微信与大家分享:


——由于西藏突发疫情,清华大学西喜马拉雅山大篷车课堂旅行教学计划2022年8月7日夜里在海拔四千九百多米的桑桑大草原遇阻。清华师生按照当地的防控要求,连夜后撤,经昂仁县、拉孜县,翻过五座近五千米的山口后,8月8日夜里撤到了萨迦县的一个乡里。


——2022年8月10日,清华大学新闻学院院长周庆安教授特别安排困在海拔近四千米喜马拉雅山上的25名清华大学学生参加了国际主义与人类命运共同体论坛。周庆安说,这群学生虽然被西藏严重的疫情封闭在喜马拉雅山高海拔的山乡里,但是他们每天都在山里封闭的密室里利用各种形式读书、上课和写作。他们把清华大学和中国外文局联合举办的这个论坛作为喜马拉雅山大篷车课堂的重要一课,学生们站在喜马拉雅山上听国际知名学者谈人类命运共同体,是真正地把理论和实践紧密地联系起来了。


微信图片_20220815142033.jpg

清华师生所处位置


——清华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教授、大篷车课堂带队教师李希光说:我们进藏在喜马拉雅旅行已经一周了。我先后在拉萨做了两次核酸,在海拔四千多米的昂仁县和萨迦县各做了一次。由于大山里乡村实行静默管理,学生们目前无法做志愿者。但是,我已经安排了静默管理下的云端大篷车课堂。每个学生封闭在自己的房间里,在收看网络直播陈晋同志讲毛主席的《念奴娇 昆仑》,鼓励同学们在极端苦难的条件下,能像伟人站在昆仑山上那样,更加满怀豪情。我希望学生们也能站在喜马拉雅云端之上,用世界眼光看到光明的前景和未来。陈晋同志的讲座极大地增强了同学们的乐观主义精神,鼓舞了大家在艰苦的生存条件下,坚持读书、听课和写作。


微信图片_20220815142038.jpg

清华师生在卡若拉冰川上课


——同学们首先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概念进行了思考。新冠疫情对人类命运共同体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博士生王清华说:人类从未像如今这样成为一个休戚相关的命运共同体——因为疫情的可传染性,使得‘我的健康与你相关,你的健康与我相关’,即便是在人迹罕至的喜马拉雅山也不例外。


日新书院本科生王浩旭也表示:‘生命健康’应当是比‘自由’更重要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内涵。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目的之一本就是为联合起来共同应对包括新冠疫情、气候变化等在内的全球性难题,从而助力全人类的永续发展。


微信图片_20220815142042.jpg

大篷车课堂学生合影


不少同学还结合自身专业知识,对会议中提到的语言翻译、对外传播等问题表达了自己的看法。本科就读于外文系日语专业的朱益孝说:黄友义老师和熊蕾老师讨论了翻译工作的问题。外语翻译是讲好中国故事的重要手段,既要让外国人能够理解,也要不卑不亢,不屈从于外国人对华对社会主义的偏见。


外文系本科生胡景添也表示:我们需要让中国的故事得以让世界听懂,这也需要我们考虑不同的文化处境,考虑不同的交流习惯。


日新书院本科生魏明则从文化霸权的角度出发说:外文翻译的重要性不仅在于对内,更是对外。命名问题所展现的文化霸权并非个例,假如我们在这种貌似事小实则事大的问题上不坚守住阵脚,我们也会一步步沦入彻底的西方文化霸权而不自知。


新闻学院硕士生宛安说:戴锦华教授和张慧瑜老师的发言提醒我,国际主义者并没有国籍,哪里有遭遇伤痛的人民,他们就去到哪里。排除掉历史语境谈论当下中国国际形象构建我想是行不通的。


新闻学院硕士生林宇轩也表示:中国和广大第三世界国家是全球化的受益者,是合作共赢的倡导者。文化自信与沟通效率的矛盾或许将长期存在,在与国际接轨的同时要注意民族文化的本位和主体性,讲述亚洲的现代性。


微信图片_20220815142050.jpg

清华师生途经的桑桑大草原


——此次的喜马拉雅山大篷车课堂虽然被疫情困在高海拔的山村里,其艰辛恐怕是这群学生的父母都没有经历过的。同学们认为,这次在喜马拉雅山经历的大磨难将是同学们一生最大的精神财富和人生力量。


——新闻学院硕士生陈洪钰采访了杨建书记,杨书记是36岁的四川年轻小伙,脸上已经晒出了口罩的痕迹。据杨书记介绍,他13年来亲历了萨迦县的变化,当地基础设施和生活水平等有了大幅提升。


在萨嘎县检查站前等待核酸结果时,新雅书院本科生金思宇采访了同样滞留在旅途中的游客,这家藏族人来自四川,以种植青稞和放牧为生,他们说近年来日子越过越好,攒了些小钱,才有能力第一次去冈仁波齐朝圣。尽管遭遇了疫情,他们也很乐观地当作一次考验。


通过会议学习和实践感受,越来越多的同学将目光聚焦西藏这片热土。新闻学院硕士生赵楠说:过去我们总是将‘藏族’‘珠峰’‘纯洁’‘落后’等关键词与西藏联系在一起,此次我们被疫情阻隔在喜马拉雅,让我深切感受到我们与西藏的浓厚文化链接和人类的命运共同体的真意。


建筑学院本科生吕牧原说:我们使用翻译软件与当地人对话时发现识别和翻译很困难。我想,对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建设,守护好各个民族的语言、尊重各个民族的语言,以及做好语言之间的翻译工作,促进文化之间的交融沟通,是非常重要的。


日新书院本科生吴悠说:在喜马拉雅山停留越久,越能感受到这座连接东亚与南亚次大陆、连通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与一带一路经济带、北方草原丝绸之路及冰上丝绸之路的文化走廊深厚的历史底蕴。喜马拉雅山及其承载的文化符号,必将成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桥梁。


微信图片_20220815142055.jpg

隔离处附近的萨迦王朝法王行宫遗址


根据防疫政策要求,清华大学师生一行将继续在喜马拉雅山里的小旅馆的密室隔离。我们师徒将在这个幽静的环境里闭关读书写作,这是在真实地体验法显的跨喜马拉雅山的求法精神。李希光说。


——进入大雪山第十天,从海拔五千米下到海拔四千米已经五天了。感恩喜马拉雅的父老乡亲给我这位年逾花甲的老人特供了藏鸡蛋、糌粑和一瓶红酒,昨夜睡得很踏实,我的高山反应已消失的无影无踪。


个人经验,红酒安神,有助睡眠,高海拔地区讲课头脑更清楚。乡亲们还要送我牛栏山二锅头喝。我说,这两天在雪山里给本科生讲课,喝红酒。过两天在雪山里给博士生讲课,再喝二锅头。


——我的几个学生昨晚跟我喝了点酒,睡到早上九点才起床。我昨晚睡了六个小时,是我进入高原睡得最长的一夜。


——今天早餐,喜马拉雅的乡亲们为我准备了酥油茶、藏鸡蛋、烙饼和乌江榨菜。乡里现在的藏鸡蛋存储够师生每人每天一个,乡领导说,您可以吃两个。我不好意思跟学生争食。


——疫情还在继续,但是我坚信我的好朋友旦增同志今天早上给我们的祝福坚持就是胜利。乡领导说,今天开出了路条,已派人派车外出购买蔬菜水果饮料和粮食。顺便还给我和学生买一百个藏鸡蛋。虽然目前山里严禁进出,但是如果有人突发疾病需要外出就医,还是能想尽办法开绿色通道的。


李希光先生同他25个学生在这个藏地小村很充实。疫情的突发,藏民的关怀,无疑给大篷车课堂教学输入了新的内容。


——作为对乡亲们的回报,从今天开始,每天饭后在喜马拉雅山吉定村的乡食堂的塑料大棚下的餐桌前, 我这位来自清华的爷爷给八岁的藏族小姑娘白玛央宗开设语文课。


今天是第一课,我教她写中国、西藏、北京、拉萨、 哥哥、姐姐。她也会教我相应的藏语文字。


白玛央宗说,我们一年级有四个班,我们班是学习最后一名,打扫卫生也是最后一名。但是,在我们班41个同学,我的语文是第二名, 数学第七名,藏文第十八名。我们语文课一周五节课,藏文一周四节课 ,数学一周四节课,语文课最多。


你语文第二名,你骄傲吗?


微信图片_20220815142106.jpg



不骄傲,我要当第一名。我们班的第一名巴京她是个天才,巴京藏文第一名,数学第第五名。我要当天才。我要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老师,您在学校教了多少年?

你猜?

教了八十年,也许是七十年?

我多大年龄?

应该八十岁?

你数学好吗?

有点差。

老师,您二十岁去北京当老师?

我是二十二岁去的北京。


微信图片_20220815142111.jpg


我把咱们的对话发到朋友圈好吗,让全世界都看到?


不好,爸爸会揍我的。


不能让我的数学老师、语文老师、道法老师和体育老师看到,他们会告诉班主任。也不能让爸爸看到,爸爸很凶。老师只能发一个朋友圈。


——清华老教授向藏族小姑娘学习藏语:

李教授,您告诉我您多大了?

你怎么知道我叫什么名字?我问。

昨天镇长在这里说的。

你爸爸做什么工作的?

警察。

他现在在哪里?

做核酸,在医院指挥做核酸。

李教授,您告诉我您几岁了?

你再猜一次?

应该86岁。

我今年62岁。你哪一年出生的?

我2014年出生的。


李希光先生与八岁藏族儿童互为师生的微信,让我想到学而后知不足,教而后知困的老话。越是道德文章厚重的人,越是虚怀若谷。即使像李希光先生这样的学问大家,也珍惜光阴,不耻下问,随时汲取知识丰富自己。


微信图片_20220815142115.jpg


——粮食来了,”“蔬菜来了,鸡蛋来了,““肉来了!今天下午萨迦县给我们所在的乡送来了急需的粮食。乡里的干部和我的七个男女学生有生以来第一次扛起或抱起上百斤的米面和蔬菜鸡蛋。县里疫情期间每三天给乡里送一次救援物质。今天午餐时,镇书记还给我和学生一大盘酱牦牛肉,我们没舍得吃,想留在晚餐和明天吃。不幸的是,一只狗趁我们不注意,把牦牛肉偷吃了。


不通人性的狗令人遗憾,不知道李希光先生和他的学生今天晚餐是用什么菜下酒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