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多年前,这里作为接受日本侵略者投降的地方而闻名
来源: 解放军报 综合作者: 2022-08-16 11:03

芷江记忆

■仇秀莉


芷江,是湘西的一座县城,坐落在沅水河岸边。70多年前,这里作为接受日本侵略者投降的地方而闻名。为此,芷江被称为英雄之城、胜利之城。今年夏天,我专程参观了受降纪念坊、受降堂以及湖南抗日战争纪念馆,别有一番滋味涌上心头。


南方的小雨缠缠绵绵,我冒雨来到芷江受降纪念坊,认真体会着这座用正义筑起的“凯旋门”。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8月21日至23日,日本洽降谈判代表、侵华日军副总参谋长今井武夫飞抵芷江,与中国军队相关人员商定日军投降所有事宜。为纪念这一重大历史事件,1946年2月,建成了芷江受降纪念坊。


我抬头仰望这座“凯旋门”式的受降坊,只见青砖水泥衣,上端形如“山”字,四柱三拱,通高8.5米、宽10.46米,坊上嵌刻着《芷江受降坊记》铭文。在芷江纪念坊园内右侧建有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受降纪念馆。该馆建于1995年,馆内展出大量文字、照片、实物等重要文物,有日本向中国投降的原始视频资料,还有芷江人民欢庆抗战胜利的历史照片。这些文物生动再现了芷江受降这一重大历史事件,让人深切感受到中华民族抗战的艰辛和取得胜利的欢愉,以及和平的来之不易。


走出纪念馆,正对面就是三排有长廊的黑色木质平房,那是芷江受降典礼会场旧址。走在通向会场旧址青砖铺就的路上,我的心情格外凝重。眼前极普通的木质门框和窗户,漆色早已脱落,斑斑驳驳,有一种历史的沧桑感。会场内摆放着桌、椅、沙发等文物,陈列的史料翔实。


最引人注目的是一张当年曾使用过的九屉办公桌。桌子正面中间抽屉面板上有火印铭文“参加受降典礼纪念”,字迹清晰。作为国家一级文物,这张办公桌是抗战胜利受降典礼的历史见证,提醒着人们永远不要忘记那个庄严的时刻。


1945年,当欧洲大陆已开始庆祝二战胜利的时候,中国仍遭受着日本军国主义的残暴践踏。连连受挫的日军在湖南集结重兵,欲孤注一掷,发起湘西会战。侵华日军此战的目的是争夺芷江空军基地,故又称“芷江作战”。日本侵略军妄图早日结束战事,却没有想到湘西会战为日军敲响了丧钟!


巍巍潇湘,苒苒风华。历史如同永恒的灯塔,给后人以启迪和指引。与受降会场仅一墙之隔的是宽阔的和平文化园胜利广场。我随着参观的人流拾级而上,走进庄严肃穆的湖南抗日战争纪念馆,仔细阅读湖湘子弟浴血抗战这部厚重的史书。一幅幅泛黄的图片揭露了日本侵略者的暴行,让观者触目惊心;一件件陈旧的文物彰显着中国军民英勇不屈、不畏强暴的民族精神。湖南是抗战的重要后方,是兵源输出大省、军粮供应基地、战时救护中心,为夺取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提供了强有力支持。如今,我们重温抗日战争那段苦难与辉煌的岁月,就是为了让生活在幸福和平环境中的人们,共同传承一个民族在艰苦奋战中留下的集体记忆,共同守护无数先烈用鲜血和生命创造的宝贵财富。


战争虽然远去,但当地流传的许多悲壮故事已成为芷江永远的记忆,也是芷江人民永远的骄傲和光荣。散落在小城各个角落的历史遗迹,既是对美好未来的祈望,也是和平时期不忘历史的警醒。芷江丰富的抗战文化,引无数国人来此驻足、感怀。


雨已歇,夜渐深,我漫步在这座著名的文化旅游县城中,观赏着芷江龙津风雨桥,静心感受芷江侗族自治县浓郁的风情。凭栏眺望,两岸风光尽收眼底,倾听潺潺流淌的河水声,看着岸畔三五成群的当地居民悠闲散步聊天,还有孩童们嬉戏打闹的身影,内心涌起无限感慨,今天生活在中华大地的人们是幸福的。


天渐渐暗下来,两岸的灯光亮起。刹那间,影影绰绰的吊脚楼倒映在水面,星光和灯光交相辉映,像落入水中的无数只眼睛,默默注视着一代代芷江儿女在此繁衍生息。千米夜景长廊的索子街,熙熙攘攘的人流,在霓虹灯下显得更加妩媚迷人。面对如此美轮美奂、流光溢彩的芷江夜景,我和身边的游人都沉醉了。那一刻,真不知该用什么词汇来形容它的美了。


江风徐徐吹来,清爽怡人。我情不自禁用手机把眼前美景一一收入镜头,想让这美好的时光永远在此定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