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曲长歌百岁吟
■ 谭 然
我怀着崇敬的心情一口气读完《绿梳子——我的青少年时代》(中国青年出版社)一书。这不仅因为作者是一位百岁老人,如此高龄还能亲写自己的传奇人生,令人敬佩和惊讶;更重要的是,主人公对不凡身世的回忆,倾注了对生命的礼赞、对人生的乐观和对生活的热望,让人从中感受到精神的高贵和真善美的力量。
一
作者李长慧做了一辈子医生,过去除了写处方,就是常给当兵的儿子写家信,没有写过类似文学作品的文字。2010年夏天,共同生活70年的爱人去世,悲伤与孤独使她常怀旧事,于是有了写回忆录的念头。从92岁那年动笔,她经年累月、反复打磨,终于在2019年、她99岁生日前完稿。
也许,老人开始对写作也有过犹豫,但从书中看,她是越写越自信。经历战乱和迁徙,家里没留下什么参考资料,但作者沉浸其中,许多久远的画面竟一一浮现。那些七八十年前的经历都记得那么清楚,文字又是那样的自然淳朴,看似随意随性却直抵人心。
读罢全书我不由感到,她的写作不仅是一次自我挑战,也是一个生命力复苏与绽放的过程,就像一棵老树,在旺盛生命力的作用下一点点由黄变绿,继而郁郁葱葱。文学对人类最终的贡献不就是不断照亮生命、唤起生机、燃起生活的希望吗?老人用非凡的努力和作品的魅力诠释了文学的本质。
《绿梳子》,一个多么诗意的名字,不仅透出作者期颐之年仍然葆有晶莹剔透、碧绿怡然的心境,也让我们触摸到那时候读书人背后那根瘦弱但坚硬的脊梁。书中呈现的传统士大夫的生活态度,掀开的旧时代大户人家的沉重幕帘,展现的内陆商埠近现代的早期面貌,记录的第一批教会学校的办学情形,就像是对那段历史进行情景再现,使我们看到了一部和历史书不一样的历史。有时候就是这样,故事里有最真实的历史,感性而可触可知。
二
李长慧出生于钟鸣鼎食、诗书簪缨之家。她的太爷本是官员,因追求虚荣,把皇家宫殿绘制成图,带回家仿造私宅,结果丢了性命。这个家庭从她父辈开始重整旗鼓,她的伯父李宝镛、父亲李宝常均以丹青妙手成为“荆楚名士”,尤其李宝常更是年轻有为。他早年考中秀才,还被选为第一批官费留日学生,回国后先做湖广总督张之洞的幕僚,后到四川益州做四品知府,被誉为“入朝智可辅国,归隐谋当兴邦”的士大夫。他的书法学古而“得其精、挥其宏、取其神”,形成自己雄浑古拙的风格。张大千19岁时曾登门造访,在李家习字数月。几年前,网上传出一张李宝常与张大千等人合影的老照片。李长慧一看,坐在中间的正是她父亲,后边站着的是张大千,而自己正站在父亲身旁。照片中,她垂下了眼帘,却恰好留下了小女孩羞涩腼腆的瞬间。那是1932年,李宝常为设计沙市中山公园,与荆州富商童月江一道去苏州考察古典园林,顺便带她看望张大千时的留影。
沙市中山公园是李宝常晚年归隐故乡的心血之作,他在建设中起到了决定性作用。公园亭台楼阁十八处,从整体布局到细节映衬均倾注了他的智慧。大门牌匾上的“雄楚”“怀沙”4个大字,以及园内的餐英精舍、太岳堂、涵荫草庐、镜漪亭的对联皆为他所书,当时市政厅刊刻《建设新沙市碑记》也由他撰文书丹。
与上述的辉煌不同,《绿梳子》开篇讲的却是家庭的不和谐。那时的人重男轻女,李长慧的父亲望子心切,娶5房妻妾,偏生了11女。李长慧的母亲是小妾,长得聪颖丽质,备受夫君宠爱,却遭到太太的霸凌。1920年8月15日,李长慧一出生就被诬为“妖精”生的“小妖精”,被狠心的太太抛弃在户外的竹林里,差点冻馁身亡。太太性情刁蛮,经常纵容自己的女儿欺负李长慧。长慧的母亲去劝说,也被推倒在地遭到毒打。对此,李宝常一点都不能插手,否则太太就拍桌子、摔家具,大哭大闹。
书中关于家庭的叙述很多,情节也很热闹,但透出的感受却是寒冷和无助。父亲仰之弥高的风采、处理家事上的懦弱和母亲对丈夫妻妾成群的隐忍,成为李长慧无法释怀的情感扭结,使她的性格变得敏感而尖利。这种复杂的家境及亲情危机,决定了她对这个家族复杂的情感,也成为她冲破封建藩篱的渊源。特别是在她12岁的时候,母亲流产大出血离世,巨大的打击使她过早地懂得,女孩子一定要读书,读书才能自立,并且态度是那么坚决,任谁也阻止不了她求学的脚步。她格外珍惜每一个机会,反映出那一代青年学子在战乱中奋发图强的精神面貌。由此看到,对理想者而言,逆境也是机遇,不幸和挫折往往成为努力奔跑的原动力。
三
李长慧读书是由妈妈启蒙的。为了不再忍受被人欺辱的日子,她从小就跟着妈妈学数数、背古文,小小年纪就能熟背《三字经》《岳阳楼记》等名篇佳作,还能填词写诗。12岁那年,一位中学教导主任看过她写的诗,说按照她的水平上中学没问题。就这样,李长慧没有读过一天小学,就直接上了荆州第八中学。
更惊人的是,她没有上高中,竟在8个月内学完高中数理化、英语和生物等全部课程,在竞争激烈的考场上接连考取两所医学院,最后选择了公费办学的一所医学院。
大学毕业后,她随丈夫回到唐山交大,丈夫当教授,她做校医。后来,她又白手起家,带领一帮人创建开滦马家沟矿医院并担任院长。她以良好的职业操守和精湛的医术赢得广泛赞誉,以至于在交大评选劳模时,全校的选票都给了她一人。此后,她又被推选为中华医学会儿科理事,被表彰为全国“三八红旗手”,还两次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光荣出席1959年全国“群英会”。
通览全书,最令人敬佩的就是作者的学习与进步,最不寻常的是她背后的付出。初中毕业后,李长慧想读高中,而读高中只能去武汉。那时候,不少女孩都想早日嫁人过日子。找不到同伴,她便孤身闯乱世。先是到汉口,如愿考入省立女子第二高中;后来听说一所教会办的同仁高级职业助产学校招生,因为学医是她的夙愿,就跑到武昌改学助产士;再后来她想上大学,又辗转贵州平越补习文化,并在那里收获美好的爱情,辅导她学习的金传炳成了她的未婚夫。其实,这种敢闯敢干、锲而不舍的精神,不论过去、现在还是将来,也不论是读书、工作还是创业,都是不可或缺的珍贵品质。生命的张力、人性的光辉、成功的酣畅……精彩的绽放也许只在瞬间,生长却是一个艰苦奋斗和勇于付出的过程。
四
孔子说:“吾十有五而志于学。”李长慧的一生,就是“志于学”而改变命运的传奇。一路走来,她学文化,学医疗,学做人,表面看来朴实无华,却孕育了宽广的胸怀和广博的爱,这无疑是她前行的动力。
作者的青少年时代,社会经济凋敝、动乱频仍,而东西方文化的尖锐对立与融合也促进了人的解放,闪烁着离乱年代的人性之美。那时,涌现出大批像茅以升、竺可桢、汤飞凡那样的科学家、医学家和工程师。他们以强烈的家国情怀和非凡的胆略学识,构筑了一个时代的精神标高。看作者个人的成长,尽管生活颠沛流离,也因屡遇好心人帮助,使她乖蹇的命运常常出现戏剧性变化。比如,她没读过高中,报名用的假文凭暴露后,医学院教务处长找她了解情况,却被她努力上进的品格和精于学业的专注感动:“你很聪敏,你那位老师也很会教,希望你好好学习,将来做一个好医生。”因此,她得以修满学业顺利毕业。许多人可能不了解,那时候这所医学院的毕业率不超过三分之一。李长慧在书中写道:“多亏陈处长成全,不然我会遗憾一辈子。他鼓励我的话,他的为人,对我影响很大。从此,‘做个好医生,回报所有的人’,成为我的人生信条。”
那机缘巧合的爱情更是滋润了他们一生。为了与爱人相聚,金传炳大学毕业后放弃出国留学、留校任教和去中国桥梁总公司做工程师等几个选择机会,执意跑到离医学院不远的永新中学当老师。一个是先生之风、山高水长,一个有高贵的心性、奋进的天性,纯真的爱情就像穿透阴霾的阳光,温暖着他们走过疾风暴雨,走出一树花开;他们总是将一把绿梳子揣在身上,因为它是他们相爱的象征。由于多次颠沛流离,他们经常弄丢梳子,但也经常见了就买,家里后来竟珍藏了三四十把。从书中,我们看到他们之间的爱情是那样炽烈纯真,也从中感受到那个时代个人与家庭、社会与人生的鲜活气息。
透过作者的百年人生,不难发现,生命的日常恰是享用终身的“修道场”。你看她精湛的医术与大爱之心,与职业的契合是多么完美,使传统文化的仁义与诚信,“五四”倡导的科学与民主,现代医学对生命的尊重与平等,新中国成立后大力倡导的救死扶伤与为人民服务等价值理念,都统一于她从医的职业生涯之中,并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呈现。今天,尽管社会发生很大变化,每个人的情况也不尽相同,但是要相信,只要像李长慧那样都“做好自己该做的事”,结果一般不会差。
几十年过去了,我们不知道李长慧救治过多少病人,也不知道她曾受到过多少人的赞誉,但这些并不重要。我们之所以被那些故事所感动,是因为书中呈现了一个足够耀眼的灵魂。它告诉我们,无论何时何地,内心都要保留一种对人性光辉的渴望和尊重,才能经受得住良心拷问,知道孰可为、孰不可为。人性之美,美美与共。这是李长慧誉满杏林的全部秘密,也是“绿梳子”百岁长歌的意义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