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忠路:探家散记
来源: 国防教育网 综合作者:赵忠路 2022-07-06 10:20

67edcde30e8da8660ecb66079db12e7.jpg

探家散记

■ 赵忠路


image.png


老家  老房子  老感情


我参军前住在老家堤东的老房子里,当年情景还深深印在脑海里。当年爷爷住在上院,父亲兄弟四家同住在下边院子里。一家人相处甚好。后来孩子长大了,结婚也需要房子,经协商六伯、七伯家先后搬出了老房子。我过继给五伯父,就同住在原来老房子里。再后来有了新政策,可以批地自家修房。哥哥新修了房子,父母也搬进新修的房子里。


五伯父母一直住在老房子里。2002年五伯父世,2008年五伯母去世后,就基本没人住了。2015年回去探家,到老家打开大门一看,房子垮塌,院子里长滿了齐腰深的野草。我用手机拍了几张照片,就是现在这个样子。


小时候向往高楼大厦,电灯电话,现在都实现了。自己随着年龄的增长,对老家的情感愈来愈深。下图为老家对面东山,小时候种地的地方。


image.png

image.png



俺娘说:“钱不会喊娘!”

image.png

参军以后,每逢探亲回家,一进门就喊娘。我从小离开家,上初中、高中,一星期回家一次 ,一进门就喊娘。喊娘喊了几十年,也沒有什么特别的感觉。


1999年,我和爱人许淑芬带着孩子回老家看望爹娘。农对老家的院子里,阳光明媚,春意浓浓。俺娘和邻居在拉家常。邻居老太太开玩笑说:“你这个老太婆有福不知足,孩子把钱给你寄回来了,你还是盼着孩子回来看你。”俺娘接话说:“钱不会喊娘。”当时我也在场,俺娘这句“钱不会喊娘”,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记。


探家归来,和战旗报社社长邓高如说起这些话,他当即说,很经典。副社长李松柏接着说,你娘这句话说得好、心里话。由此激起了我的一些回忆。小时候在农村,家里很穷很缺钱。我参军提了干部,有了工资,总以为给娘带点钱,就算尽了孝心。


2002年冬天,我又一次回老家看望爹娘。半夜到家,一进门还是先喊娘。这次娘病了,躺在床上还在问我路上冷暖。几天后,娘病情加重住进了县医院。儿女们看着监护仪器上脉搏心跳都很微弱。喊娘吃药,娘张张嘴,喊娘喝水,娘点点头。喊着喊着,娘闭上了眼睛。儿女们一齐跪在娘的病床前,放声痛哭。那天天下着雨,还夹着雪,很冷很冷,儿女们的心也降到了冰点,很痛很痛。


娘走了,儿很想娘,就把过去给娘拍的照片翻出来看看。看着娘的照片,我泪水盈眶。一张张照片引起我一段段回忆。


俺娘1926年农历8月1日出生在巩县蔡庄村,2002年农历11月4日去世,77岁,走得太早了。俺娘原本身体很好。俺爹在县电影队工作,俺娘一个人带着六个子女在农村生活。孩子们都长大了,各方面条件也好了,该享享福了,娘却不在了。


俺娘在村子里,是出了名的能干人。为了维持家里生计,俺娘在做完生产队的农活之后,就利用吃中午饭时间开荒种地。当时才10岁的妹妹鲜桃,拿块馍提点汤送到地里。看见俺娘在山沟里,全身汗水湿透,用镢头挖地。事后说起来,孩子们的眼睛里都饱含着泪水。俺娘在晚年还卖茶水挣钱贴补家用,她老人家真是辛苦了一辈子。


1961年自然灾害期间,俺娘多次去外地背粮食。背粮食就是扒火车走山路到几百里的外地,用自家衣服淘换粮食。我第一次是跟着俺娘去河南信阳背粮食。背到郑州火车站转车时,好心帮助人却被骗子用假粮票骗走10斤粮食,俺娘非常心痛。第二次是跟着俺娘去陕西洛南背粮食。我至今还清楚记得,有一天下着雨,我背着15斤粮食翻一座山,到晚上双脚磨破了皮流着血,俺娘急得双眼流泪。俺娘还抱着我的脚心痛地说,你还小,不叫你来的。我低着头说,跟着娘背一点咱一家人就少挨点饿。一路上背着粮食,俺娘让我吃,她自己不舍得吃,还惦记家中的孩子。


我父亲在县电影队工作,家里孩子多劳动力少,工分总是挣不够,按规定分不到粮食。为此事俺娘想不开,受了不少委屈。我那时还不理解俺娘的心情,如今想起来,我真是惭愧啊!


俺娘不仅把我养大,1983年还到成都带孙子赵亮、孙女赵红。1987年,俺娘患白内障眼疾,我把她接到成都请好医生用新技术治疗,双眼都换了晶体,效果很不错。可是好景不长,又发现俺娘得了糖尿病。在老家每次治疗住医院,我都立刻寄钱回家。2002年,俺娘又住进县医院治疗。病情刚稳定下来,医生建议搭心脏支架。我也很为难,搭支架有危险,不搭又怕错过治疗机会。也许因为搭支架,加速了病情恶化,过早地夺走了俺娘的性命,到现在我都后悔不已。


古语,子欲养而亲不待。现在回到老家,一种没爹没娘的感觉让人伤感,真有一种说不出来的凄惶味道。有一次全家去给爹娘上坟。妹妹鲜桃含着泪说,娘啊娘,你沒有福份,过去哥在部队老忙,现在退休有空回来看你了,你咋就走了?妹妹这句话让我记着,来生再忙也要多回家陪陪娘。


2010年,我从成都开着新车回老家,先到爹娘的坟上,含泪喊着爹娘,我把新买的车给你开回来了。我爱人淑芬却意味深长地说,咱爹娘听见了,也用不上车了。过去回来喊句娘,现在回来磕个头,就有一片孝心了。我顿然醒悟,过去钱不会喊娘,现在车不能拉娘。我连连给爹娘磕头。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对孟郊的游子吟,我在退休之后,在俺爹娘去世之后,在自己的子女长大之后,才有了更真切的体会和感受。



俺爹说:“一家人团结就中!”

image.png


俺爹1921年农历4月14日生,2009年8月初9日去世,享年89岁。


俺爹13岁到洛阳当徒工;20岁到陕西逃荒;36岁到巩县电影队。那时候县电影队还没有汽车。俺爹拉着架子车,下乡放电影。对工作兢兢业业,吃苦耐劳,还参与多项技术改新,受到领导表扬。后分管门票,安排场次等,尽心尽力干好工作。俺爹勇于担当,团结同事。在俺爹去世三周年时,他50多年的老同事齐建勇、崔泽发、李振东、焦花荣、刘桂芳等跑几十里路来家中吊唁。尤其贾宝宏老师,还专门写了一篇回忆文章,在场的人边听边流泪,有几个人还复印了这篇文章。我听了读了,才知道俺爹一辈子真是不容易,给我们树了榜样。我也深感自己一生受益于父亲的影响,更为有这样的父亲感到自豪。


俺爹常说:“孩子会喊句爹就行,不说能干不能干,一家人能团结就中。”我理解俺爹的心愿,就是兄弟姐妹之间,啥都不要争,要互相照应。回老家照看老人,光有钱还不行。我想给俺爹的住房改造一个小卫生间,可因为要看风水不能修。俺爹去世了按规定要火化,也因我过继当不了家而不能决断。我们记着爹的话,啥都不争,团结商量着办理后事。爹娘走了,孩子们都尽力互相照应。


我小时候,俺爹到春节回家,能带回猪头猪蹄,好肉很贵,能沾点肉腥就很高兴。他为给子女找工作,结婚安家都操了不少心。到晚年俺爹还照顾孙子、孙女、重孙子、重孙女、甚至还上山去放羊,接济他三胞胎的重孙子。俺爹年纪大了,有时也为一些事情着急发火。他说我年纪大了,你们不要给我闹别扭。我说那要看你说的对不对。至今想起来那时我真没有理解父亲的心。在快90岁的父亲面前,还有什么对不对。现在后悔也来不及了。


现在既想娘,也想爹。爹娘都为我们这个家操了不少心。爹娘晚年都是老家的亲人们照顾,尽了很多孝心。尤其妹妹鲜桃多次接到她自己家中细心照顾,还买了小电冰箱专放胰岛素针。所有这些,子女都会永远记在心中。



俺五伯父说:“买肉干啥,咱吃了浪费了!”


image.png


2002年,农历10月24日,五伯父去世。我从成都赶回河南老家办理后事。妹妹鲜存、鲜典、鲜环告诉我,咱伯都快不行了,还是不让告诉你,怕影响你工作。真是惭愧,虽说当时工作忙,也应该早几天赶回去。


解放前,五伯父和姐弟同心同德,操持家务。解放后五伯父热心公益,为大家做好事,深得好评。五伯父原本有一个男孩,灾荒年病亡异乡。后有三个女儿。按农村风俗,要过继一个儿子。1974年,家里商量决定,把我过继给五伯父。1975年我结婚吋,我父母和五伯父母齐操办。此后,我就跟着五伯父母生活了,但同住一个院子,和父母亲也没有什么远近。只是时间长了,儿子赵亮以为和大奶家亲近些,在哂玉米的时候,就把奶奶的玉米棒子一个又一个的扔到大奶堆上,看得家人笑声一片。


1977年我回去探家期间,有一天上街买了点肉拿回家。五伯父问,你有战友来咱家,我说没有。又问,那你买肉干啥?我说,咱自己吃。五伯父说,咱吃肉干啥,咱吃肉浪费了。这句话深深印在我心中。


五伯母在老家照顾孙子孙女。1981年,五伯母第一次来成都带孙子孙女。五伯母是农村妇女,没有文化,听不懂四川话,没法和邻居交流,一年间作了很多难。一年后回老家的时候,又提前一站下了火车,真是费了不少周折。


五伯父母晚年都是三个妹妹精心照顾。去世和过三周年祭日的时候,我像对自己亲爹亲娘一样,办好后事,立碑纪念,永记恩情。



岳母娘说:“人一辈子要留一个好名声。”

image.png


岳父许明堂很精明能干,早年到陕西逃荒做生意,维持家计。1983年患病,我爱人带着两个小孩回去照料数月。


岳母赵琴一辈子勤勤恳恳,任劳任怨,尽心尽力操持家务。1984年专门来成都带外孙子赵亮、外孙女赵红。2009年后,岳母患病不能行走。家中三兄妹轮流照顾。我退休了,陪爱人年年回去照顾。回去后淑芬她大姐的女儿贺爱军女婿李玉鸽让出一套房子,让我们和岳母、保姆住用。淑芬她三姐的女儿庞慧建儿子庞国栋,我妹夫吴志宏,外甥吴彦武等也想方设法,尽力帮助。我们给岳母还买了专用病床、轮椅等生活用品,尽心尽力照顾老人家。


在家期间,一次带岳母到县宾馆。岳母第一次坐电梯,在电梯间看到镜子中有一个老太婆和自己长得一模一样,很惊异。一进房间,就问是怎么回事?我们听了都哈哈大笑,告诉她,那是镜子中的你,当然一模一样。还有一次,村里赶集,说给她买件衣服,她说她有,坚决不要,我们背后给钱,让卖衣服的人说送她一件,她高兴地说,那中那中。岳母老了,一晚上只睡两三个钟头。我请两个保姆轮流照顾,可她很认真地说,花冤枉钱,不值得。


岳母对我们嘱咐最多的话就是,你们在外,要对别人好,要多做好事,人一辈子就是要留一个好名声。她自己一辈子都是这样做的。 最后一年回老家,岳母脑子反应慢了,连自己女儿淑芬也认不清了,反而一见我就说,那是忠路回来了,让我很感慨。



永远记着三位奶奶来成都带孙子孙女的恩情


image.png


我1978年12月调到成都军区战旗报社工作。1975年结婚,1977年4月儿子赵亮出生,1979年10月女儿赵红出生。当时爱人带着两个小孩在农村生活。1979年军区机关确定干部职务,我定为副营职,符合随军条件。1980年初办理随军,爱人来成都后安排在军区后勒被装厂工作。由于孩子小上不了幼儿园,1981年五伯母、1982年母亲、1983年岳母分别各自一年来成都带孙子孙女。现在回忆起来,当时住房生活条件很差,三位奶奶作了很多难。选三张她们在成都带孙子孙女的照片,永远记着她们的恩情。


image.png

 作者简介 

赵忠路1948年出生于河南省巩义市,1969年参军入伍,先在后勤部队从事业余新闻摄影,后于1978年调入成都军区《战旗报》社从事专业摄影,直至2008年退休。在半个多世纪的摄影活动中,赵忠路勤奋学习钻研摄影知识,不断揣摩提高摄影技艺,成为知名军旅摄影家,先后担任编辑、编辑室主任、副社长兼副总编辑职务,获评高级编辑职称,有多篇(幅)作品获国家、军队奖,多次立功受表彰,荣获“全国百佳新闻工作者”称号、“光荣在党50年”纪念章,曾任全军高级职称评审委员会副主任,全国、全军摄影奖评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