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明伟:巴山清风夜不眠 ——川陕革命老区采风行散记
来源: 国防教育网 综合作者:曾明伟 2024-10-31 09:40

巴山清风夜不眠

——川陕革命老区采风行散记

■曾明伟

‌‌为庆祝新中国成立75周年,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8周年,在成都市龙泉驿区作家协会倡导下,2024年9月我有幸参加了龙泉驿区部分作家发起的川陕革命老区采风行活动。

川陕革命老区位于四川和陕西交界的区域,主要分布在大巴山、米仓山山脉,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红四方面军在川陕边界建立的红色革命根据地,又称川陕苏区,鼎盛时期拥有24市县4.2万平方公里、人口600余万、红军8万余众,加上游击队、赤卫军、妇女独立团等地方武装,最高时苏区发展到10万余人的队伍。川陕革命老区是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全国第二大苏区。

1935年5月,红四方面军西进跟随中央红军长征,于1936年10月分别到达甘肃省会宁和静宁以北的将台堡(今属宁夏西吉),与红一方面军会师,胜利结束了长征。留下来的游击队和赤卫队继续坚守在大巴山、米仓山的崇山峻岭之中,用鲜血和生命抒写着红色传奇,让革命的火种永不熄灭。

2024年是红军长征胜利88周年,龙泉驿作家重走红军路,重温中国革命发展的艰辛历程,接受红色文化洗礼,在川陕革命老区采风,深切感受到了川陕苏区保留下来的革命光荣传统。

此次七天红色文化采风之旅,仿佛一幅缓缓展开的历史长卷,将我们文学采风团的每一位成员深深卷入其中。川陕苏区的每一寸土地,都浸透着革命先烈的热血与不屈,而这里的人民,更是以他们独有的方式,传承着那份厚重的革命传统和璀璨的优秀文化。

我被老区人民的真诚、淳朴和好客深深感动。在这里,我看到了什么是真正的无私奉献,什么是坚定的信仰力量。这些故事,这些人物,如同一股股清泉,滋润着我的心田,让我对这片土地、对这里的人民充满了敬意和感激。

宣汉县巴山大峡谷保洁人员的幸福生活

我们采风团一行8人,首先来到宣汉县巴山红军公园,巴山红军公园位于宣汉县城东部,占地面积300余亩,三面环水,依山而建。公园内建有红三十三军纪念馆、王维舟纪念馆、红三十三军纪念碑、王维舟塑像、川东游击军战斗历程浮雕墙、红色文化墙等红色文化景观,墙上刻着游击军的战斗故事,看得人热血沸腾。

在当地人介绍下,我们又来到宣汉县东北部的巴山大峡谷参观,在观光车上,我们遇见了两位身着景区制服的保洁人员,一位大妈,一位大叔,他们都是本地人,他们从家里出来,坐观光车去工作。因近期游客少,我们在车上跟大妈大叔认识了,提到巴山红军公园,他们分别向我们介绍了王维舟和红三十三军在大巴山战斗的故事,故事非常精彩也令人感动。

末了,大妈说:“没有他们,就没有我们现在的幸福生活。我们得感谢红军!”

大叔也接上话说:“说得对!得感谢红军,不然咱们哪有房哪有地。现在地儿虽然给国家征用了,但国家给我们盖了新房,还安排了工作,每月两千多块,知足了!”

临别时,他们还邀请我们去家里坐坐。考虑到我们行程紧,只能客气地谢过,心里头却一片温暖。

看着两位老人笑着走远,那背影里透出来的,全是对现在日子的满足和幸福。

真是善良的人啊,他们的笑容,是对现在生活的珍惜,更是对过去那段峥嵘岁月的深刻铭记。

我们这趟采风,不光是看景,更是感受到了人心里的那份纯真和美好。

平昌县白衣商会会长的红色故事

在平昌县城参观完刘伯坚烈士纪念馆,我们采风团一行随后来到县城南面不远的白衣古镇,据白衣镇商会会长张斌祥介绍说,白衣也曾是红军战斗过的地方,有红色传承基因。1933年10月18日,红四方面军11师33团曾在附近的老鹰寨打仗,歼灭敌人400多人,拉开了右路红军进攻宣达战役的序幕。1933年2月,红军解放江口县(今平昌县前身),在白衣乡建立乡苏维埃,归属江口县苏维埃政府。

白衣自古以来就是川东北的水运码头,大巴山流淌下来的巴河穿境而过,下游汇进渠江、嘉陵江,最后在重庆汇入长江。凡是重庆上来的货船,前往上游平昌、巴中、通江,都必在白衣码头歇脚,装卸物资。白衣古镇上的住户,家家都会造船、修船,或在巴河上驾船航运。苏维埃时期,白衣群众用船给红军运送军粮、伤病员和作战物资,还为红军战士打草鞋,帮助红军战胜了白匪军。

汉中市喜神坝的“喜神坝之战”

翻过光雾山、米仓山,穿越蜀门秦关,下山后我们抵达了汉中市的喜神坝,此地距离汉中市中心仅 40 公里。喜神坝曾是红四方面军的活动区域,红军曾在此浴血奋战。

喜神坝地处陕西省汉中市南郑区境内川陕交界的米仓山深处,原是喜神坝乡政府的所在地(现归南郑区红庙镇),也是陕川公路通往四川的最后一个集镇。作为四川省沿 244 国道的“入陕第一镇”,是汉中名副其实的“南大门”。

据当地人士所述,红四方面军在川陕边界创建红色根据地后,1934年12月,为抵御汉中国民党军队对川陕苏区的进犯,曾在喜神坝痛击国民党驻军,歼灭 100 多人。

1935 年1月6日,国民党孙蔚如部队的辎重营王云山部来到喜神坝构筑工事,企图阻拦从米仓山下来的红军。1月19日,红 33 军兵分三路向喜神坝的敌人发起进攻,双方均有伤亡。2月6日,红 33 军一部从正面进攻,一部趁机袭击敌人后方,歼灭了一半守敌,迫使敌人撤退。此即为“喜神坝之战”。

如今的喜神坝位于米仓山山下,小镇绿树成荫,周边风景旖旎。小镇的建筑具有陕南小镇的独特风貌。

当我们从喜神坝返回时,需要翻越高达 2000 多米的米仓山。然而,由于道路正在维修施工,禁止通行,无奈之下我们一直等到黑夜来临。半夜时分,道路终于开通,我们借着夜色开始翻越米仓山。在陡峭的山路上,道路狭窄异常,弯道众多且急转频繁,公路盘山蜿蜒而上。四周伸手不见五指,无尽的黑暗不断涌来,山高路陡,着实令人心惊胆战,好在有惊无险,我们最终平安翻越米仓山,抵达山顶的住宿之地。此番经历,也算是真切体验了一番当年红军在米仓山行军的艰难困苦。

赋诗一首,《从喜神坝夜翻米仓山》:

喜神坝下想回川,米仓两千高峰拦。

道修禁行至夜半,方得驱行趁夜阑。

山路逼狭弯且急,盘峰而上黢无边。

惊忧相伴终安渡,始悟红军昔时难。

剑阁县剑门关老板的无私帮助

离开昭化古城,我们一行前往剑阁县剑门关。

剑门关位于剑阁县城南15公里,剑门因两旁断崖峭壁,直入云霄,两壁相对而立,形态恰似一道雄伟的大门,故而得名“剑门”。根据史料记载,诸葛亮在担任蜀汉丞相之时,慧眼识得此地的险要,以此作为坚固的屏障,垒石为关,它因而又被称为剑阁关。诸葛亮五出祁山,姜维十一次北伐中原,都曾经过此地。

1935年3月,红四方面军为打破国民党军的“川陕会剿”计划,并向四川、甘肃边界发展,决定集中4个军6万人,在总指挥徐向前、政治委员陈昌浩的指挥下,发起嘉陵江战役。3月28日,红四方面军强渡嘉陵江,击溃了川军,兵分三路直插剑门关。川军守敌凭借精良武器装备和剑门关险要地势死守,经过红四方面军拼死血战,反复厮杀,至4月2日,红四方面军共歼敌三个团约3000人,一举占领了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剑门关。

现在剑门关景区还保留有红军血战剑门关遗址、红军血战剑门关战壕遗址,建有红军攻克剑门关纪念碑和红军攻克剑门关纪念馆等。

参观剑门关有三个入口,分别是南门、东门和北门。当我们到达北门时,因是首次前来,对如何参观毫无头绪。就在北门的公路旁,一家餐馆的男老板注意到我们,他走过来热情地向我们说道:“是头一回来剑门关吧?倘若想爬山,可以从北门进去,乘坐 1 号索道上山,随后选择鸟道或者猿猱道去探险一番。要是只想观赏剑门关,从南门进北门出最佳,全程都是下坡路,无需爬坡,也不用走回头路,既省力又省心。”

我们有人问他:“要是想参观红军血战剑门关遗址,从哪个门进会更方便?”

餐馆老板面带微笑,回应说:“那肯定是南门,从那儿去血战剑门关遗址距离最近。不过,需要爬一段上坡路,能吃得消吗?”

我果断答道:“没问题。”

餐馆老板接着表示,可以把车免费停在他的餐馆门口,他会用自己的五菱宏光面包车免费送我们去剑门关南门,这样就不必走回头路。

我们觉得这个提议甚妙,可与他素未谋面,便好奇地问他为何要帮助我们。

他说:“我是开餐馆的。你们既然来到川陕革命老区采风,我也算是革命老区的一员,帮助你们是应该的。等你们参观回来,可以到我的店里歇歇脚。要是想吃顿晚饭,就在我店里用餐,也算是给我店里增添点人气,如此就算是帮助我了。”

我们领会了他的善意,欣然采纳了餐馆老板的建议。

餐馆老板用面包车把我们送至南门,我们参观完剑门关遗址和关楼后,返回到他的店里,喝茶用餐,以此回馈他的热心帮助,感谢他让我们少走了冤枉路。

……

这趟川陕革命老区采风行,不光是领略山水风光、参观革命遗迹、聆听红军故事,更是让我们感受到了人心的温度,比大巴山、米仓山的风景还让人难忘呢。

七天9市县,在这片红色土地上,正是有了像他们这样诚信、善良、勤劳的人们,才使得这片土地充满了生机与希望。我们分明感受到了他们在大山里面的幸福生活,那是一种简单而纯粹的幸福,无疑是红军精神在这片土地上生根发芽、开花结果的最好证明。

对于生活在这片红色土地上的人们,我们的心中充满了无限温暖与敬意。

(完)